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四肢骨骼肌肌内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宇军 《中国骨伤》2011,24(12):1036-1038
目的:探讨CTA和MRI在四肢骨骼肌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以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至2011年2月,采用手术切除或密集环形缝扎方法治疗18例四肢骨骼肌内血管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5~28岁,平均12.5岁;病程1~5年。主要症状为易变性肿物和疼痛,部分有多次破溃出血史。18例行MRI检查,11例同时行CTA检查,证实为骨骼肌内血管瘤。据肿块变化、疼痛、复发3方面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8例分布情况:上肢6例,下肢12例。病理分型均为血管畸形,其中毛细血管型畸形13例,静脉型畸形4例,动静脉瘘型畸形1例。18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8.8个月。术后显效15例,有效2例,不满意1例。结论:CTA和MRI对四肢骨骼肌内血管瘤诊断符合率高,CTA三维立体解剖成像,对确定最佳的手术入路、保护重要血管以及处理瘤体供应血管有重要的价值。在肌肉侵犯的术前判断及手术方式决策上,MRI较CTA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骨骼肌肌肉内血管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肌肉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IMH)的诊断、治疗与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自1962年10月-1998年12月术后经病理证实、110例资料完整的IMH病例,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分类、临床状与体征,以及X线片,CT、SPECT、MRI与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描述其手术方法,病理学分类,手术效果与复发原因,提出鉴别诊断,并发症及复发的预防措施,结果:解剖分布:颈部占11.82%,躯干占10.91%,上肢占16.36%,下肢占60.91%, 以局部性疼痛,深压痛,运动或劳累后肿块增大,疼痛加重为主要症状与体征;可分为毛细血管,海绵状,混合三类、混合型IMH常存在静脉型,上皮样型与肉芽肿等血管瘤的组织学表现,毛细管型IMH42例(38.18%),海绵状IMH37例(33.64%),混合型IMH31例(28.18%),随访49例,占44.55%,。术后疗效优24例(48.98%),良11例(22.45%),不满意10例(20.41%),差4例(8.16%),结论:体积小而深同时合并纤维、脂肪、瘢痕增生的混合型IMH易误诊,行MR检查能够诊,核素显像参考价值。IMH增大可压迫神经引发疼痛,一般不侵犯神经组织,手术治疗最为理想,主张将IMH相关血管结扎,手术不彻底易引起复发,难以切除的残余肿瘤可以行血管硬化剂等方法治疗;IMH易感染但不会产生恶变,反应区相关血管的结扎对预防肿瘤复发,减少术中出血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浅表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为浅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病例,将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比,总结其超声特点。结果超声诊断的检出率为100%。经超声诊断血管瘤11例,静脉畸形13例,动脉畸形10例。除2例静脉畸形误诊为动脉畸形外,其余分型均与病理分型相符。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4.1%(32/34)。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浅表组织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03—2018-02间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良性胆囊息肉病变的72例患者。术前均予以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病变的准确率及误诊率。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胆固醇息肉35例(47.22%),炎性息肉13例(18.06%),胆囊结石10例(12.50%),腺瘤4例(5.56%),腺肌症3例(4.17%),胆囊壁结构紊乱4例(2.0%),黏膜下结节3例(1.0%)。术前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为94.44%(68/72),误诊率为5.56%。结论在良性胆囊息肉病变诊断中,应用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高、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军  李香铁  杨先振 《器官移植》2011,2(6):332-334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诊治的17例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少尿和局部肿胀不适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酐(Scr)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移植肾积水、移植肾输尿管扩张,经磁共振水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尿路成像明确诊断.其中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15例,输尿管坏死2例.治疗经过:14例行开放性手术,包括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重新吻合术12例,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1例,移植肾输尿管游离、重新放置输尿管支架管1例.3例行非开放性手术治疗,包括输尿管皮肤造瘘1例、腔内球囊导管扩张术1例、软膀胱镜下逆行输尿管支架管插管治疗1例.疗效:14例开放手术治疗患者与1例输尿管皮肤造瘘患者的移植肾肾盂与膀胱的连接部恢复通畅,移植肾功能均明显改善.另2例非开放手术治疗患者,包括1例腔内球囊导管扩张术及1例行软膀胱镜下逆行输尿管支架管插管术患者术后复发,行开放手术治疗.结论 彩超及磁共振成像水成像或CT尿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的主要方法.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确诊后视具体情况行开放性手术或非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治疗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192例患者,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192例患者中,术后病理结果确诊184例,误诊8例,确诊率为95. 8%,误诊率为4. 2%。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脾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8例脾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仅3例有临床症状,其余均为体检发现。术前7例行B超检查,13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提示脾血管瘤分别为1例、4例、2例。15例患者行开放脾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脾血管瘤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发现脾血管瘤主要依赖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脾血管瘤有赖于病理检查,直径大于3 cm的脾血管瘤主张行脾切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血流动力学的评估方法及其在乳房再造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对100例健康志愿者200条腹壁下动脉进行检测,同时,为5例乳腺癌术后乳房缺损患者行乳房再造手术。结果:200条腹壁下动脉均显示,PSV、D1各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5例,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皮瓣血流评估,皮瓣均存活,皮瓣血管通畅,再造乳房外观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腹壁下动脉是了解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血运的直观、可靠且无创的方法;术前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瓣血流进行评估,有利于筛选手术适应证,同时可指导肌皮瓣设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手段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1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行B超+MRI 16例,B超+CT 11例,B超+CT+MRI 4例; 诊断为肝血管瘤29例(93.6%),误诊肝癌2例(6.4%); 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果:全组均获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平均量800 mL(400~2 000 mL),自体血回收平均600 mL(250~1 500 mL)。术中发生胆道损伤2例; 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8例,膈下积液6例,肺炎4例,均治愈出院。结论:B超+MRI是肝巨大血管瘤手术前最合适的检查,术前应仔细分析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设计合理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睾丸扭转(编者按:实为精索扭转)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21例患者中,左侧15例,右侧6例;术前确诊11例,拟诊5例,误诊5例.手法复位2例,睾丸复位固定7例,患侧睾丸切除13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手法复位成功1例;7例睾丸复位固定良好,有1例出现患侧睾丸萎缩;13例行睾丸切除者身体状况良好.结论:睾丸扭转早期诊断甚为重要,应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早手术探查是挽救睾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会阴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例会阴疝患者行术前检查,观察其超声表现。结果前会阴疝14例,疝囊位于尿道与阴道之间;后会阴疝1例,疝囊位于阴道与直肠远端及肛管之间。会阴疝表现为疝囊近端与腹腔相通,远端为盲端。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呈肠壁回声、肠腔内容物或气体回声,CDFI示肠壁少量血流信号;内容物为网膜时呈不均匀中高回声,CDFI示点状血流信号;内容物为膀胱时呈囊状无回声,CDFI示囊壁少量血流信号。其中1例合并会阴部血管瘤,1例合并会阴部纤维脂肪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判断有无会阴疝,明确疝的类型,对诊断、鉴别诊断会阴疝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VP治疗的24例(共29节椎体)椎体血管瘤患者的资料,对其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x线平片、CT及MR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患者PVP均成功,骨水泥充填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所有病变椎体前、后缘高度比(A/B)为0.83士0.15,术后1年A/B为0.83土0.20(t=-1.984,P〉0.05)。随访未见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结论PVP是一种比较安全且有效的微创治疗椎体血管瘤的方法;影像学检查可用以评价PVP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涎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涎腺肿块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资料。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如果为恶性可定为真阳性;如果为良性或未见恶性,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并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最终确定诊断。计算穿刺活检的成功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并比较涎腺良、恶性肿块穿刺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56例涎腺肿块,穿刺次数1~3次。确诊良性病灶32例,恶性肿瘤23例;1例穿刺病理诊断不明确,后经切除活检确诊为B细胞淋巴瘤。穿刺成功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8.21%(55/56)、95.83%(23/24)、100%(32/32)、4.17%(1/2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6例良恶性涎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中,肿块的边界、形态、回声均匀性、包膜完整性和血流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具有安全、准确、并发症少的优点,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对涎腺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彩超诊断为低分类的乳腺肿物应用微创旋切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于2008年3月至2021年12月术前彩超为低分类的乳腺肿物女性患者22 922例,其中284例患者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为乳腺癌,探讨彩超分类与患者年龄、肿物大小、病理组织类型、分子亚型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284例患者中术前彩超BI-RADS 2类11例、3类137例、4a类136例。组织学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98例,其中有68例伴部分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19例,其中有6例伴部分原位癌;原位癌29例;黏液癌12例;其他类型癌共26例。分子亚型为Luminal A型96例,Luminal B型142例,三阴性乳腺癌37例,HER-2过表达型9例。ROC曲线分析发现彩超分类预测术前为乳腺癌的敏感度为47.9%,特异度78.1%,曲线下面积为61.8%。 结论乳腺癌患者肿瘤较小、原位癌、黏液癌及三阴性乳腺癌术前容易被乳腺彩超低估,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8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3组下肢动脉:胫前动脉(ATA)、胫后动脉(PTA)和足背动脉(DPA)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管径、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出现斑块最多、狭窄最严重的是ATA远心端和DPA,PTA斑块相对较少,狭窄较轻。糖尿病包括糖尿病足双侧下肢动脉在管径、管腔最大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程度相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了解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治疗149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其中胆管癌60例,胆管结石35例,胰头癌28例,手术后胆管狭窄8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6例,胆囊癌7例,壶腹周围癌3例,胰体癌2例。结果146例穿刺成功(146/149,97.99%),其中经肝左叶肝内胆管置管104例,经肝右叶肝内胆管置管3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肝内胆管均置管8例。3例穿刺失败,均为胆管癌(3/149,2.01%),其中2例因肝内胆管内径纤细、穿刺路径过深而无法成功植入引流管;1例因穿刺胆管持续出血而被迫终止手术。穿刺术后随访1周~18个月,除3例患者出现引流管脱出、1例胆管感染外,其余病例均引流通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接受PICC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置管处静脉向近心端追踪,显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颈内静脉,观察导管在血管内的位置及走向、导管壁是否呈规整的平行线状回声、置管部位是否受压、静脉管腔内径及血流状态,尤其注意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的部位、累及范围、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87例中60例清晰显示平行管状回声,管腔通畅,无血栓形成,27例不同部位管腔内有血栓形成,静脉增宽,内可见低回声充填,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血流信号变窄、不规则或完全无血流信号。其中3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结论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的并发症,超声可对PICC置管术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早发现导管脱落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在四肢肌间血管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在DSA引导下对24例四肢肌间血管瘤患者共施行31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上臂或肩部5例,前臂2例,大腿14例,小腿3例,全部病例随访26~74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的载瘤动脉及其周围畸形血管团得到全部或大部分闭塞,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其中13例稳定至今,5例于肿块缩小后外科手术完整切除,6例复发增大者经瘤内注射硬化治疗后稳定。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四肢肌间血管瘤安全有效,联合外科手术或瘤内注射等可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