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α) 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但在正常组织及 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如何,研究报道不一。本文测定了乳腺癌 患者血液、尿液及肿瘤组织IGF-Ⅱ和TGF-α水平,旨在探讨 其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1例女性,年龄40~71岁,均系本院手术后 经病理诊断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浸润型导管癌14例,乳 腺髓样癌3例,乳腺低分化腺癌2例,导管浸润癌伴腺癌2例; 正常对照组:30例,为我院查体健康的女性,年龄38~55岁。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采集乳腺癌患者手术前血、尿 及手术后第10 d的血、尿。分离血清,置-20C保存;留取 12 h尿液混匀,取5 ml置-20℃保存;取手术中肿瘤组织及 癌旁正常组织,置-70C保存,待测前每份组织取150 mg, 加1 ml buffer匀浆。将组织匀浆液及血、尿标本于4℃ 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测定。TGF-α和IGF-Ⅱ检 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非平衡法,实验步骤按说明书操作。 试剂盒购自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 检验,显著性界值采用P<0.05和P<0.01。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1in-1ike growth factor,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insu1in-1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6在结直肠癌( co1orecta1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及RT-PCR法检测50例CRC组织和50例对应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IGF-Ⅱ及IGFBP-6的表达。结果(1)CRC组织中IGF-Ⅱ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CRC组织中IGFBP-6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IGF-Ⅱ和IGFBP-6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IGF-Ⅱ及IGFBP-6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P>0.05)。结论 IGF-Ⅱ及IGFBP-6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量与CRC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联合检测IGF-Ⅱ及IGFBP-6有可能作为CRC发生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为CR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探讨两者在大肠癌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不同类型的大肠癌组织48例(试验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3岁。任意选癌旁5cm以上的正常组织24例(正常对照组)。采用SABC法检测IGF-Ⅰ、IGF-ⅠR的表达。结果在48例大肠癌组织中,IGF-Ⅰ、IGF-Ⅰ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8%、58.33%,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6.67%、16.67%。IGF-Ⅰ、IGF-Ⅰ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而与其他的病理因素及患者5年生存情况无关。IGF-Ⅰ和IGF-Ⅰ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相关性。结论IGF-Ⅰ、IGF-ⅠR可能相互协同作用参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可作为反映大肠癌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但IGF-Ⅰ、IGF-ⅠR阳性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录因子共活化物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癌组织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9例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线粒体DNA(mtDNA)水平及转录因子共活化物PGC-1α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而线粒体及转录因子共活化物PGC-1α的mRNA的表达水平则低于正常乳腺组织.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上调,而PGC-1αmRNA表达显著下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生长、浸润及转移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及PGC-1α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录因子共活化物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癌组织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9例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线粒体DNA(mtDNA)水平及转录因子共活化物PGC-1α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而线粒体及转录因子共活化物PGC-1α的mRNA的表达水平则低于正常乳腺组织。结论乳腺癌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上调,而PGC-1α mRNA表达显著下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生长、浸润及转移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及PGC-1α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WHO(2003版)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探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4年8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诊治2392例乳腺肿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按WHO(2003版)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2392例乳腺肿瘤中,绝大多数为女性患者(2382例),占99.58%,男性10例(0.42%)。乳腺良性肿瘤982例(41.05%),浸润性乳腺癌和原位癌1389例(58.07%),乳腺恶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10例(0.42%),淋巴瘤2例(0.08%),转移性肿瘤9例(0.38%)。其中乳腺良性肿瘤中构成比居前5位分别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叶状肿瘤、脂肪瘤和管状腺瘤;纤维腺瘤患者发病高峰为20~40岁。浸润性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1112例(87.63%),浸润性小叶癌37例(2.91%),其他特殊类型癌120例(9.46%)。乳腺癌中以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基底细胞样乳腺癌、黏液癌最为多见。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导管原位癌61例,导管内癌伴微浸润35例,小叶原位癌3例。Paget病10例(其中4例合并浸润性癌,4例合并导管内癌且3例伴微浸润)。乳腺癌中分子亚型分类Luminal A型693例(60.63%);Luminal B型127例(11.11%);Her-2过表达型130例(11.37%);正常乳腺样(normal breast -like)型172例(15.05%);Basal-like型21例(1.84%)。结论:对乳腺定期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以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与肿瘤组织VEGF、TNF-α及TGF-β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预行手术治疗的21例乳腺癌患者及44例乳腺良性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以能量多普勒测定肿瘤血流的彩色象素密度;术后取病理组织及瘤体周边正常组织,制备石蜡切片,以免疫荧光法测定VEGF、TNF-α及TGF-β1的表达。结果多普勒测定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彩色象素密度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瘤患者(P0.05);免疫荧光测定结果显示,VEGF、TNF-α及TGF-β1的表达趋势一致,以乳腺癌组织为最高,良性瘤组织次之,瘤体周边正常组织最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经线性相关分析,乳腺癌患者的VEGF、TNF-α及TGF-β1表达量均与其彩色象素密度存在直线正相关的关系,而乳腺良性瘤患者仅VEGF表达量与其彩色象素密度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TNF-α及TGF-β1两项指标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患者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值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瘤患者,且与肿瘤组织VEGF、TNF-α及TGF-β1表达均呈现出显著相关性,可能为其区别于良性乳腺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赵林  董奇观  张玉扬  周鑫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5):540-543,547
目的观察SASH1和p-ERK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并结合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0例新鲜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SASH1mRNA和p-ERK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SH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31%)低于在正常乳腺组织表达率(80%),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发病年龄、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ER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62%)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0%),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乳腺癌中SASH1的表达与p-ERK表达呈负相关(P0.005)。Western blot与实时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SASH1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ERK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ASH1的低表达和p-ERK的高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埃兹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埃兹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2例。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分别检测埃兹蛋白在22例正常乳腺组织、32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和4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埃兹蛋白在40例浸润性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2.50%、在32例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表达率为40.63%、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3.64%,浸润性乳腺癌中埃兹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种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G3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G1~G2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40岁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PR阴性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埃兹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埃兹蛋白在浸润性润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脉管侵犯、肿瘤大小、患者月经状态以及Her-2、ER、Ki-67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埃兹蛋白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不同,对判断乳腺肿瘤性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埃兹蛋白能够帮助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可能启发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患者血清IGF-Ⅱ、TGF-α水平及三苯氧胺治疗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检测34例乳腺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水平,并对12例雌激素受体阳性接受三苯氧胺治疗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