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孟静  李云峰 《肿瘤学杂志》2020,26(10):918-921
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LPS)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诱导因子,因参与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而被认知,近年来研究发现LPS在肿瘤的生成、转移及药物抵抗等多个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的革兰阴性细菌在肠道中定植,LPS作为革兰阴性细菌的主要产物,如何在结直肠癌中发挥作用引起重视。全文就LPS在结直肠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天然免疫细胞可以识别外源病原体刺激,产生炎性细胞因子,TNF-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会促发过激的免疫反应并导致组织损伤,因此,炎性细胞因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内毒素耐受是机体抑制过量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细胞或机体给予内毒素预处理可以抑制随后的内毒素刺激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保护细胞或机体免于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此现象即为内毒素耐受。关于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目前认为机体可通过产生负向调控蛋白,如SOCS1、IRAK-M和SHIP-1等,抑制TLR信号,导致内毒素耐受。此外,一些miRNA(如miR9、miR155等)也可抑制TLR信号及其下游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而染色质水平的修饰,如组蛋白修饰和核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诱导人淋巴细胞微核形成的研究杨录军,曹佳,刘胜学(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分子毒理学实验室630038)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坏死后释放的主要毒素,在烧伤感染导致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关内毒素对脏器、细胞损害的报道已很多,但是否对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内毒素损伤大鼠肺组织的面积密度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本文研究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的面积密度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图像分析、肺泡表面张力测定、光镜、电镜及肺泡隔中性粒细胞(PMN) 计数, 观察大鼠注射内毒素LPS(L组) 后1 、5 、12 、24 、48 和72h , 6 个时相点肺组织面积密度、肺组织匀浆表面活性物质(PS) 及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 L组各时相肺组织面积密度明显增加, 尤以5 ~24h 为甚,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01) ; 肺组织匀浆最小表面张力增大, 滞后环面积缩小( P< 0-01) , 即PS 含量及活性下降, 其动态变化与面积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9395 , P< 0-01) 。肺组织充血、出血、水肿、肺萎陷, 毛细血管内PMN 滞留、嵌塞, 肺泡隔大量PMN 浸润、崩解脱粒。Ⅱ型肺泡上皮细胞(PⅡ) 和内皮细胞(EC) 不同程度的肿胀、退变或崩解。结论 肺组织面积密度增加与PⅡ受损、PS 含量及活性下降, 肺泡表面张力增高所致的肺萎陷以及EC 受损,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有形成份渗出增多有关。PMN 在LPS肺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一个鼠源性的抗内毒素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从中筛选出对内毒素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单链抗体。方法从小鼠脾细胞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小鼠抗体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VH,VL),用Linker将VH,VL交联形成单链抗体可变区片段(ScFv)。经NotⅠ,SfiⅠ双酶切后与经同样双酶切的pCANTAB5E载体相连,转化入大肠杆菌TG1以构建鼠抗内毒素单链噬菌体抗体库。在援救噬菌体抗体库后,用内毒素淘筛特异性的ScFv,富集的噬菌体阳性克隆重新感染TG1。在96孔板分别援救单个含特异性ScFv的TG1菌落,最后随机挑选出190个菌落经ELISA检测抗内毒素ScFv。结果小鼠血清中抗内毒素的效价为1∶12800。提取的总RNA浓度为12.3813μg/ml,纯度较好。扩增出的VH长约340bp,VL约320bp,ScFv约800bp。转化入TG1后有约1.9×107个菌落。淘筛一轮过后即有3×104阳性菌落长出,190个菌落经ELISA检测有2个阳性克隆。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库容量为1.9×107的鼠抗内毒素单链噬菌体抗体库,并从中筛选出了2株抗内毒素ScFv。  相似文献   

6.
LPS对金属蛋白酶的诱导表达及中药热毒清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与目的:以肿瘤坏死因子(Tumournecrosisfactor-α,TNF-α)前体向分泌型TNF-α转化过程为目标,探讨HL-60细胞中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Ps)家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isintegrinandmetalloproteases,ADAM)两亚类成分参与炎症因子分泌的机理以及中药热毒清(Reduqing,RDQ)抗炎保护功效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细胞毒性-MTT检测法、原位杂交、PAG-底物(明胶)电泳等方法分别检测HL-60、U93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及RDQ的作用下,MMPs、ADAM17、TNF-α基因转录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①LPS刺激后,不同类型细胞的MMPs的表达量及电泳酶谱随刺激时间的延长变弱,而HL-60细胞培养上清的酶谱变化正好相反;②在HL-60细胞中与MMPs相比,ADAM17在前体TNF-α(pro-TNF-α)向分泌型TNF-α(s-TNF-α)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③RDQ在细胞杀伤效应上、在ADAM17mRNA表达水平上均能明显抑制LPS所诱导的s-TNF-α表达和分泌的增高作用(P<0.01)。结论:①在LPS刺激的TNF-α分泌中,MPs家族的ADAM17起主要作用,而针对解整合素结构域(Disintegrin)的探针对排除MMPs的干扰,真实反映ADAM17mRNA表达水平更具特异性;②纯中药注射液RDQ的抗炎、解毒作用的靶标之一是拮抗LPS诱导的TACEmRNA活性增加。ADAM17成为炎症机制和治疗研究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Th1/Th2淋巴细胞因子及PCT检测在成人急性白血病感染中的诊断意义,并分析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Th1/Th2淋巴细胞因子及PCT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工作中对急性白血病感染患者的有效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05月至2020年12月之间我科收治的128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情况、临床资料、Th1/Th2淋巴细胞因子及PCT结果,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感染组97例,非感染对照组31例,其中26例血培养阳性;感染与非感染组IL-6、IL-10及P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感染组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IL-6、IL-10及PCT区分感染的ROC曲线做图得AUC分别为0.907、0.759及0.881;IL-10在G^(+)与G^(-)中存在差异(P<0.05),IL-10、IL-4与IFN-γ在真菌和G^(-)中存在差异(P<0.05),PCT、IL-4与IFN-γ在真菌和G^(+)中存在差异(P<0.05)。结论:IL-6、IL-10可作为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感染除PCT外的参考指标,且通过ROC曲线可以看出,IL-6、IL-10对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意义。并且通过分析病原菌发现,IL-10、IL-4与IFN-γ将可能成为区分病原菌类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162例在院肿瘤患者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的数据,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62例患者中,74例(45.68%)DAO值在正常范围内,88例升高(54.32%);89例(54.94%)D-乳酸值在正常范围内,73例升高(45.06%);145例(89.51%)细菌内毒素值在正常范围内,17例升高(10.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C级、大便习惯改变、合并肠梗阻、合并感染患者的DAO、细菌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大便习惯改变、合并肠梗阻、合并感染患者的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便习惯改变是导致肿瘤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712,95%CI:4.420~31.034,P<0.05),感染是导致肿瘤患者血浆细菌内毒素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OR=3.280,95%CI:1.009~10.664,P<0.05)。[结论] 大便习惯改变、感染分别为影响肿瘤患者血浆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晓明  孙波  夏志洁 《癌症进展》2018,16(3):359-362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胆管癌术后合并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行胆管癌手术且合并术后腹腔感染的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胆管引流联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及甲硝唑注射液并辅以其他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甲硝唑注射液进行治疗,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免疫水平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ESR、CRP、PCT、TNF-α、内毒素水平,以及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BC、ESR、CRP、PCT、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CD4+水平及临床症状(发热、乏力、腹痛)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分别联合甲硝唑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胆管癌术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抗感染效果,并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诱导巨噬细胞iNOS表达与抗肿瘤细胞毒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波  杨军 《中国癌症杂志》2003,13(2):125-127
目的:探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N0产生与巨噬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硝酸还原酶法、[^3H]TdR掺入法分别观察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NOS mRNA表达、NO产生以及巨噬细胞抗肿瘤细胞毒作用。结果:LPS能够诱导iNOS mRNA表达和N0的生成。iNOS特异性抑制剂充分抑制NO生成的同时,显著降低巨噬细胞对HL-60的细胞毒作用,却不影响巨噬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论:NO是激活巨噬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之一,但在巨噬细胞对不同肿瘤的抑制效应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啶(DEX)预先给药对内毒素肺损伤大鼠模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活性氧(ROS)和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评价DEX预先给药对内毒素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质量250~300 g,3~4个月龄,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移植后并发炎症感染时引起骨吸收的细胞成分。方法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光镜扫描电镜对比(LM/SEM)的方法,对10例感染骨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利用染菌和掺入内毒素的骨标本植入大鼠肌内进行验证。结果利用LM/SEM方法能在那些看似只有炎症细胞的骨吸收区发现破骨细胞,只是因其形态模糊而被光镜忽略。结论植入骨的吸收来自破骨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由于辐照灭菌不能消除染菌样品引起的炎症反应,辐照不能使内毒素灭活,因此控制骨产品的初始菌量是保证骨产品质量和降低植骨后出现炎症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TCD内、外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术后对免疫功能、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在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留置引流管,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T细胞亚群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 治疗前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正常,而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CD3~+、CD4~+、CD4~+/CD8~+显著上升,而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内引流优于外引流,治疗2周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216.5±36.4μmol/L,直接胆红素下降141±36.2μmol/L。结论 PTCD能有效地解除黄疸,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产生细胞因子的情况及其细胞因子的细胞杀伤活性,同时观察γ干扰素(γ interferon,γ-INF)和脂多糖(lipoplysac charide,LPS)对AM活性的影响。方法:经肺泡灌洗获AM,分离,γ-INF和/或LPS刺激培养,分别检测AM产生NO、IL-1和TNF-α的量以及其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肺癌患者的部分AM,即使未经刺激,亦分泌细胞因子并具有细胞杀伤活性;经γ-INF和LPS刺激后,两者均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多和增强杀伤活性,且联合刺激较单独刺激对AM的作用影响大。结论:肺癌患者临近肿瘤组织的部分AM活性增强;γ-INF和LPS能刺激AM产生细胞因子并提高其细胞杀伤活性,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及研究膀胱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细胞因子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且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48例膀胱癌患者为A组,选取同时期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48例膀胱癌术后患者为B组,同时期的48例健康人员为C组,然后将三组的血清细胞因子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并比较A组中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上述血清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A组的血清IL-2水平均低于B组及C组,B组低于C组,其他血清细胞因子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高于B组及C组,B组高于C组,且A组中重度感染患者高于轻度及中度感染患者,中度感染患者则高于轻度感染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膀胱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细胞因子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均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表达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IL-4被认为是强效诱导Th2分化的细胞因子,近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IL-4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a,DCa)合成IL-12,进而诱导Th1型免疫应答,但是其中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首先研究了IL-4对LPS诱导DCa成熟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IL-4抑制LPS诱导的DCa分泌IL-10,同时促进IL-12 p70的产生.并且,IL-4是通过下调IL-10 mRNA或上调IL-12p35 mRNA转录进而影响相应蛋白的生成.同样条件下IL-4并不影响LPS活化的DCs分泌IL-6和TNF-α.此外,IL-4只能抑制DCa合成IL-10,并不抑制反而促进LPS诱导的B细胞分泌IL-10.因此IL-4对IL-10的抑制作用具有细胞特异性,也证实IL-4可通过促进B细胞分泌IL-10诱导Th2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我科1998年1月~2002年1月126例院内感染的部位、易感因素及感染菌种等情况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共发生院内感染126例,占同期收住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10.7%,死于感染的占感染人数的20.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50.0%),其次为胃肠道(18.3%)。各种原因引发的骨髓抑制及慢性衰竭、长期卧床是本组病例的常见感染因素。白细胞总数低下者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者(P<0.05)。结论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机率较高,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慢性衰竭、长期卧床患者均较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要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一旦确定感染,应尽早足量使用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18.
1134 例肿瘤患者感染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肿瘤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对 1 1 34例肿瘤科出院病历计算机建库归档资料 ,进行医院感染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 1 6 5例 ,医院感染发病率为 1 4 .5 5 % ,死于感染的占感染人数 2 0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 (4 8.48% ) ,其次为胃肠道 (1 8.79% )。白细胞总数低下者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者 (P<0 .0 0 5 )。痰培养检出菌株排列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且对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应用免疫增强剂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组 (P<0 .0 5 )。结论 肿瘤病人应用免疫治疗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趋化因子在白细胞浸润、免疫调节和肿瘤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其调控机制了解甚少。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可刺激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CXC趋化因子配体17(CXC chemokine ligand 17,CXCL17)是2006年发现的CXC趋化因子中新的一员。CXCL17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和促血管生成等作用。通过研究其上游调控机制可为其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线索。本研究旨在探讨何种细胞因子可以影响CXCL17的表达。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多种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及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于MCF-10A正常乳腺上皮细胞12 h后,CXCL17的mRNA表达水平改变。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FN-γ作用于MCF-10A细胞后JAK-STAT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多种细胞因子及LPS可不同程度地促进CXCL17基因转录,IFN-γ作用最为显著,其通过增加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极大地提高了CXCL17基因转录水平。结论:IFN-γ通过激活JAK-STAT1信号通路使CXCL17在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表达上调。作为IFN-γ的靶基因,CXCL17很可能是IFN-γ发挥抗炎、抗癌作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调整肠道菌群对肝功能及内毒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服用微生态制剂,而对照组在介入治疗后给予常规处理不加服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ST、ALT和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AST低于对照组[(99.4±8.8)IU/L vs(185.7±13.6)IU/L,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104.7±8.9)IU/L vs(156.8±15.8)IU/L,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内毒素水平低于对照组[(95.8±4.8)ng/L vs(184.7±14.8)ng/L,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后调整肠道菌群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减少内毒素水平,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