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访专家:李经,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糖尿病、甲亢、肾上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病的治疗。本来是一片孝心,给患糖尿病的老人买来核酸保健品,可是老人越吃两条腿的膝关节越疼,并渐渐肿了起来。到医院一检查,老人竟然患上了痛风,而罪魁祸首就是核酸保健品。  相似文献   

2.
正迅速发展的保健品行业,老年人是消费的主力军。这些保健品大都夸大疗效、虚假宣传,如何能令众多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甚至高学历的老人深信不疑,不惜重金购买呢?深入研究发现,保健品能够成功实施营销,市场火热背后,最大的原因是子女对老人的关心不够,老人缺少陪伴,存在着亲情饥渴。许多老人热衷购买保健品,其实买的是陪伴,是一种亲情渴望,正是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风靡全球的补充核酸的“基因食品”疗法,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并成为保健和送礼的新 宠。这些“基因食品”以保健品的面目上市,号称能及时修复受损的基因,治疗糖尿病、脑 中风、高血压、冠心病、甚至癌症等,健康人服后可延年益寿。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专家 明确告诉人们注意以下问题:1 核酸并不是必需的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底发布的“建立世界范围的人类营养需求 方案”报告中,列出了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名称,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中并无核酸,人体所需要的核酸可由自身合成。每天从饮…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各种核酸饮食核酸保健品、核酸化妆品等风糜全球,备受青睐,核酸已成为抗衰老新宠。近代食品科学家已将核酸列为继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素之外的“第七营养素”。  相似文献   

5.
<正>假期回家,小王发现已退休的父母买了许多保健品放在家中。询问得知,这些保健品都是父母参加老人活动时花高价买的。担心父母受骗,小王劝说父母不要再买了。但老人家不但矢口否认被骗,还坚称自己花的钱是物有所值。这令小王郁闷不已。所谓的"高价保健品"骗局时常见诸媒体。其实在买保健品时,老人们并非相信那些神奇功效,主  相似文献   

6.
《家庭医学》2005,(17):8-9
2001:卫生部查处加入“伟哥”的保健品;2001:卫生部查处补脑保健品;2004:卫生部查处核酸类保健品;2004:卫生部查处绿源蜂胶胶囊;2005:卫生部查处苦乐康胶囊;2005:卫生部查处36种“壮阳”保健品。  相似文献   

7.
通信二则     
《长寿》2004,(3):64-64
一、“××核酸胶囊”保健品的功能是否像他们宣传的那样神奇?山西省山阴县读者白步元:我有一个事情想麻烦贵社。最近在我们这儿有人推销一种叫做“××核酸胶囊”的保健品,他们在宣传中说这种胶囊“不仅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使身体格外健康,还可以延缓衰老,能延长每个人平均7~8年的寿命”。既是这样,那么我觉得这种保健品对老年人就非常有好处。但它的价格昂贵,像黄豆粒大小,每粒要2.7元。而且一天要服4粒,一个疗程是15天。我算了一下,一个疗程就需要162元。要是长期服下去,那得需要多少钱哪!所以,想请你们给了解一下这种保健品的功能是否…  相似文献   

8.
段玉文 《长寿》2013,(8):26-27
据报道,有一位老人退休金八千多元,儿女各自的家庭条件也不错,不但不啃老,还常常给老人买一些健身、营养及生活所需物品。老人自己生活,有保姆照顾,匆匆来去的儿女平时除了嘘寒问暖,并不干预他的生活。不久前,78岁的老人去世。这时儿女们意外地发现,老人购买了4个品牌的保健品,没来得及吃的竟然还有4万多元,其  相似文献   

9.
正时下,打着举办"健康讲座"的幌子,不断给参加讲座的老人送礼物,最后高价推销一堆保健品给老人,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在重庆,有位老人看到身边不少老人相继被骗,用一年的时间卧底各种保健讲座,整理出三大本笔记,并总结出骗子的四大套路。  相似文献   

10.
晚辈尽孝心 老人胡乱吃 在南方工作的小黄为表达孝心每年回家,都给父母买滋补品,老人收了也就胡乱地吃。眼看今年的春节又到了.小黄又张罗给老人家采购保健品。妻子问他:“义不问青红皂白往家里寄一堆保健品?”小黄说:“尽个心意吧!”的确,小黄把邮包寄走后欢欣鼓舞、眉开眼笑。可妻子却在担心,公婆会不会因“不对路”吃出病来……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走访了部分药店、保健品店了解到,各类解酒药逐渐走俏,一些保健品还打出解酒的广告,越接近节假日需求量越大。那么,市场上各类自称可以解酒的药品和保健品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有  相似文献   

12.
近日,连续有老人及家属反映,一些商家诱骗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这些商品没有疗效有时还有副作用。有关人士提醒,不要轻信药品促销人员,也不要被赠品或优惠迷惑。“医生”免费诊断卖药毕女士的父亲患糖尿病多年,几天前一家公司电话请他参加“健康快车”活动。老人到现场,一名“医生”为他测量血糖,结果血糖值为14,高得离谱。“医生”说:“血糖这么高十分危险,易引发合并症。”接着就推荐一种降糖药品,老人花480元买了3盒。家人觉得不对劲,第二天去正规医院测血糖,结果才8.5。69岁的谢大娘在早市买菜,一中年女子给她一张体检优惠卡。她到一…  相似文献   

13.
<正>在迅速发展的保健品行业中,老年人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中国保健协会2016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的年销售额约2 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这个数据令人震惊!但我们震惊的不应是老年人的购买力,而是保健品市场火热背后,老人亲情的缺失和渴望被关爱的心理诉求。这些保健品大都夸大疗效、虚  相似文献   

14.
《rrjk》2017,(9)
<正>现在,很多保健品营销都瞄准了老年人,通过宣传其产品有神奇疗效,欺骗老年人高价购买其所谓的"保健品",许多老年人被骗去了省吃俭用几十年攒下的血汗钱。是老人自身身体抱恙、对骗子的忽悠极其容易上当?还是儿女对老人关心照顾不够,相关的执法监管不够完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种新颖的保健品——“蛋白质粉”正在市场上热销.几乎成了老少咸宜的“大众”保健品。给老人送补品.给孕妇“加餐”,给住院病人补充营养.特别是给小孩添加特殊口粮.甚至给考生“健脑促智”.几乎都送蛋白质粉。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某地区发生一幕悲剧:一位七旬老人跳河自杀身亡。老人为何自杀?民警从老人丢在岸边包里的遗书中找到了答案。老人今年72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近10年。老人退休后独自一人生活,一对儿女分别远在外地和国外,家中无人照应。前几天老人从医院出院,想到高血压、糖尿病不能根治,给自己生活带来严重负担,考虑良久,老人决定以自杀方式来摆脱痛苦。  相似文献   

17.
张洪儒 《长寿》2005,(8):10-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关注和使用保健产品,但许多老年人对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并不是很了解,于是许多商家便抓住老人们的这种心理,他们在宣传推销保健品时打擦边球——既不明确说明其产品本身是保健品,也不直接说明其产品并非药品,而是声称其产品可以对很多种疾病治疗有帮助。他们在宣传推销过程中设下种种陷阱,许多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地把保健品当药品买,往往因此而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8.
现在很多人非常重视保健,也明白保健品对健康长寿的意义.所以保健品行业发展很快,但这也导致这个行业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加上很多不法商人的各种欺诈手段,使老人们屡屡上当受骗、花钱受气,以致对保健品丧失了信心。然而,保健品对老年人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拐杖一样,让您处于不断下滑状态的身体得到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吕斌 《保健医苑》2014,(4):36-37
<正>一辆救护车急匆匆地停到了医院急诊室门前,一名老人被抬入了抢救室,医生认真检查后告诉家属,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出现了低血糖,因而导致了老人昏迷。也许你会纳闷地问:"糖尿病患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也会出现低血糖呢?"其实,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关注高血糖,却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20.
《健康必读》2005,(1):5-5
2004年11月24日有媒体报道,时值冬季,老人要补钙、妇女要补血、儿童要补脑、妙龄女郎要减肥。于是,众多保健品纷纷抢占辽宁省鞍山市各大药店的柜台。面对名目繁杂、鱼目混珠的保健品,专家提醒人们:购买保健品要认清“牛头标”。记跟随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对鞍山市各大药店、保健品专卖店进行检查。在铁西繁荣三道街某药店,记看到柜台中摆着标有“食准字”具有减肥功效的所谓保健品“俏十八胶囊”“名模一号”。鞍山市卫生监督所监督科主任崔卫红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