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的浅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4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各27例,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均随访1~2.5年。结果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都低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功能也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体积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的不同术式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11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评估其对面神经的影响.结果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式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11.1%;腮腺浅叶切除术式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39.3%,颊支损伤7.1%,颧支损伤1.8%;腮腺全叶切除术式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66.7%,颊支损伤26.7%,颧支损伤6.7%.结论 对不同性状的肿瘤采取不同的术式是减少面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肿物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优缺点,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10年行腮腺肿物及局部切除术患者48例,1998~2004年行腮腺肿瘤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51例,腮腺肿物直径均小于3.5 cm,术后分析比较.结果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在面部外形满意度、暂时性面瘫、耳垂区麻木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涎瘘及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病变范围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相对于浅叶全部摘除有显著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张耐新 《河北医药》2012,34(3):427-427
腮腺区良性肿瘤中以多行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我们采取的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与肿瘤毗邻的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只切除肿瘤及周围0.5 ~1.0 cm腮腺组织.此术式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为传统腺体浅叶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少,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尽可能保存了腮腺功能,减轻面部凹陷畸形,对面神经的损伤降到最低,与传统腺体浅叶切除术比较,禾增加术后复发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采取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的4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无明显凹陷畸形以及涎瘘、永久性面瘫发生,分泌功能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腮腺良性肿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其标准术式是解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但也存在手术范围大、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本科于2000~2005年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8例,现对其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0~85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个月。肿瘤直径<2 cm 24例,2~4 cm20例,4~6 cm4例。临床上肿瘤位于耳垂下28例,下颌骨后侧6例,耳屏前6例,耳后8例;位于腮腺浅叶46例,腮腺深叶2例。肿瘤术后病理报告:多形性腺瘤35例,Warthin瘤10例,血管瘤2例,乳头状囊腺瘤1…  相似文献   

8.
邱建平 《江苏医药》1996,22(9):634-634
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临界瘤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我科1988年至1992年,对腮腺区直径小于2cm的肿瘤采用包括肿瘤周围部分正常腮腺的区域性切除术,治疗73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73例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23~69岁,平均51岁。病理分类:多形性腺瘤54例,腺淋巴瘤15例,乳头状囊腺瘤3例,嗜酸细胞瘤1例。二、手术方法患者手术体位同腮腺浅叶切除术,行局部浸润麻醉,切口和翻瓣可较腮腺浅叶切除术小。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首先在嚼肌表面、下颌角部觅及下颌缘支,然后循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分别选择区域性切除术和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采用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总占比、疾病复发总占比以及神经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中失血量以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以及切口长度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占比(12.90%)低于对照组(58.06%),实验组神经损伤总体表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复发总占比0与对照组(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可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0.
于丽  赵桂香 《贵州医药》2001,25(4):366-366
腮腺混合瘤是口腔科医生最常遇到的肿瘤之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但在术式选择上近年来有所改进[1] 。腮腺混合瘤虽属良性肿瘤 ,但在生物学上却常表现出肿瘤易复发、可恶变等特征 ,因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或行全腮腺切除 (即半根治性手术 ) ,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损害和痛苦。我科自 1989年起采用局部区域性切除术 (即功能性切除 ) ,效果良好 ,现将采用该术式切除的 2 6例腮腺混合瘤病例资料总结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中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19~ 58岁 ,其中以 4 0~ 50岁年龄段为多 ;左侧 18例 ,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区域性手术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012年到我院治疗的8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对照组运用腺体浅叶切除方法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实验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和患者的面部是否凹陷等问题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少,切口长度短、面部凹陷程度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腮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并且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从目前来看,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很好的办法就是区域性切除术,这种手术能尽可能的保存腮腺功能,减轻面部凹陷畸形程度减少损伤神经支数,术后复发率很低,患者满意率很好。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腮腺良性肿瘤(肿瘤直径2.0cm,均位于腮腺浅叶),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并对肿瘤的术后复发、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观察随访。结果:65例术后患者随访1~5年后肿瘤无复发,术后并发症不明显,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直径2.0cm)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具有肿瘤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能最大限度保留腮腺功能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腮腺浅叶肿瘤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刘丽  徐超 《河北医药》2012,34(1):91-92
腮腺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术前确定肿物的范围和性质,对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十分重要.经典术式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深叶切除手术效果好,复发率低,已被大家认可,但手术范围大.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则保留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能尽量减少面部凹陷畸及瘢痕,减少并发症,残余组织发挥功能,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将6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113例,肿瘤直径均〈2.3cm,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1~7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暂时性面部不对称占37.17%(42/113),涎漏占4.42%(5/113),Frey's综合征占1.77%(2/113),肿瘤复发率为2.65%(3/113)。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顺行区域性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了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47例经顺行区域性切除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47例患者中并发暂时性面瘫的8例,无永久性面瘫;Frey综合症4例;无腮腺瘘及皮下积液;面部无明显畸形;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顺行区域性切除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观察我院1994年6月~2004年12月期间应用单纯肿瘤摘除术、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等不同术式切除213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例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单纯肿瘤摘除术式与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叶切除术等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有明显差异。结论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不同术式:单纯肿瘤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只适宜切除包膜完整的浅表、细小良性肿瘤;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复发率低,但创伤大、并发症多,适宜切除无完整包膜或深叶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及预后。方法对甘孜州人民医院口腔科1998—2006年间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7例术后并发暂时性面神经麻痹2例,无腮腺瘘及Frey综合征,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及体积较小的多形性腺瘤中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切除,保存腺体功能,预防面部凹陷畸形,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管永昱  崔凯  郭宗勋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313-2314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9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患者按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组(对照组)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下腮腺浅叶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组),观察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术后对外观恢复满意度.结果 治疗组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分别为(1.58±0.53)支、(46.23±15.41) min、(42.23±14.08) ml、( 25.23±8.41)ml,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65、7.838、4.570、5.840,P<0.01).治疗组术后Frey's综合征、暂时性面瘫、耳部皮肤麻木、涎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8.8%、19.3%、5.3%,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无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外观恢复总满意度为70.2%,显著高于对照组(3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513,P<0.01).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下腮腺肿瘤区域性切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好,术中出血少,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防止术后复发,患者满意度高,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引起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肿瘤并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12例(损伤率为40.0%),单纯下颌缘支损伤9例(30.0%),下颌缘支合并颊支损伤2例(6.7%),神经总干损伤1例(3.3%)。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浅叶切除较全叶切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全部病例于术后2~个6月逐渐恢复神经功能。结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引起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以下颌缘支发生率最高,且为暂时性、可逆性损伤,损伤与肿瘤性质、病程长短、手术方式与范围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