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蒽环类新辅助化疗疗效与ER、PR、HER2表达的关系。方法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3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ER和PR阴性表达组47例,有效率为80.85%;其中PCR率为23.40%。ER和(或)PR阳性表达组43例,有效率为60.47%;其中PCR为6.98%。两组有效率及PE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表达组32例,有效率为65.63%;其中PCR率为12.50%。HER2阴性表达组58例,有效率为74.14%;其中PCR率为17.24%。两组有效率及P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受体双阴者可能较单阳或双阳者对蒽环类方案化疗的敏感性更高。尤其是激素受体双阴者的PCR率明显高于单阳或双阳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3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R(-)/PR(-)/HER-2(-)19例,pCR(病理完全缓解)7例(36.84%);ER(+)/PR(+)/HER-2(+)8例,pCR1例(12.50%);ER(+)/PR(+)/HER-2(-)28例,pCR3例(10.71%);ER(-)/PR(-)/HER-2(+)25例,pCR3例(16%);其他组合中均无pCR。ER(-)/PR(-)/HER-2(-)组合的pCR率与其他组合(非TN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TNBC患者相比,新辅助化疗可获得更高的pCR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ER/PR)、微血管密度(MVD)、癌基因(Neu)、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有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分别检测经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MDR的表达,观察化疗后腋窝淋巴结(ALN)的情况;同期设未行化疗的乳腺癌40例作为对照。结果化疗前后ER/PR及PCNA的阳性表达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O.05);化疗前后MVD计数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化疗前后Neu、P—gP、GST-π阳性表达有部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ALN转移观察组为40%(18/45),对照组为58%(23/40),有统计学差异(P〈O.05)。新辅助化疗前PR与PCNA、P—gP间有显著负相关性,PCNA与P—gP间有显著相关性;化疗后P—gP与Neu、PCNA、GST-π有非常显著相关性;化疗前后ER与PR、Neu与P—gP、P—gP与GST-π间存在有非常显著相关性。结论新辅助化疗可降低ER、PR的表达,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内分泌治疗与否应根据患者化疗前的受体表达情况来决定。新辅助化疗后MVD的计数及PCNA的表达的减少可能是乳腺癌术后复发减少的因素之一。新辅助化疗方案AC或TA治疗二个疗程后未见Neu表达的改变,也未见耐药性的改变,但可降低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P—gP及GST-π之间的关系部分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erbB-2、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3例乳腺癌病例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43例乳腺癌中C—erbB-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39.5%、41.9%、51.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患者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表达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年龄、肿瘤体积及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51.2%,表达不一致率为48.8%,p53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53.5%,表达不一致率为46.5%,p53、ER、PR表达与C—erbB-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联合检测p53、ER、PR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方案制定和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ER和PR的表达。结果(1)80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57.5%和63.75%。(2)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呈正相关(P〈0.01),即淋巴结转移程度越低,PCNA阳性表达率亦越低。(3)PCNA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ER与PR阴性组均明显高于乳腺癌ER与PR阳性组(P〈0.01),且均呈负相关(P〈0.01),即ER与PR阴性则PCNA阳性表达率高。结论PCNA阳性表达率与ER、PR阳性或阴性结果有关,PCNA与ER、PR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提供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对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78例葸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后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N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78例患者CR、PR、SD、PD分别为6.4%、41.0%、34.6%、17.9%,总缓解率47.4%,肿瘤控制率为82.1%。绝经后患者疗效优于绝经前,仅软组织、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优于内脏转移的患者,ER或PR阳性的患者优于ER、PR均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NP方案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患者可耐受,且疗效与患者的绝经状态、转移部位、激素受体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梁莉萍  贾存东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06-3909
目的:探讨ER、PR、HER-2、p53、MDR-1、BCL-2表达对紫杉类药物治疗乳腺癌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36例接受紫杉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生物学指标ER、PR、HER-2、p53、MDR-1、BCL-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36例乳腺癌患者接受紫杉类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45.59%;单因素分析显示p53、MDR-1、BCL-2阴性与阳性表达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阴性表达与HER-2过表达的有效率明显高于ER、PR阳性表达与HER-2低表达(ER:x2 =11.051,P=0.008;PR:x2=7.533,P=0.021; HER-2:x2=12.395,P=0.002);多因素分析ER阴性表达与HER-2过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ER:OR =0.172,P=0.004; HER-2:OR=3.407,P=0.003);进一步分析ER与HER-2不同表达搭配显示ER阴性与HER-2过表达的有效率高达86.21%,明显高于其他3种搭配(P =0.001),其余3种搭配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R阴性表达及HER-2过表达可作为紫杉类药物治疗乳腺癌疗效的预测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邹力君 《现代保健》2011,(17):18-19
目的讨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hB-2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乳腺癌治疗的96例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新辅助化疗,使用免疫组化S—P试剂盒检测化疗前后96例患者的ER、PR和C—erbB-2表达有无变化。结果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患者的ER、PR、C—erbB-2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变化的仅分别为13、18、16例。结论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ER、PR、C—erbB-2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组成的GX方案二线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GX方案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24例,吉西他滨1250mg/m2静滴,第1.8天,希罗达1000mgBid口服,第1-14天,4周重复。结果24例接受化疗的患者无CR病人(0%),PR14例(58.3),SD6例(25%),PD4例,有效率为58.3%。随访3年,中位TTP为53周,中位生存期为76周。结论GX方案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轻,是二线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王建刚 《现代养生》2014,(22):75-75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对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78例葸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后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N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78例患者CR、PR、SD、PD分别为6.4%、41.0%、34.6%、17.9%,总缓解率47.4%,肿瘤控制率为82.1%。绝经后患者疗效优于绝经前,仅软组织、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优于内脏转移的患者,ER或PR阳性的患者优于ER、PR均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NP方案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患者可耐受,且疗效与患者的绝经状态、转移部位、激素受体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及与ER、PR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对笔者所在医院100例维族乳腺癌组织进行CerbB-2及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测定,分析它们之间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CerbB-2阳性表达者占34%,ER、PR阳性率分别为52%、50%,CerbB-2阳性牢在ER阳性组为19.2%,在ER阴性组为50%(P=0.0012,r=-0.325),CerbB-2阳性率在PR阳性组为16%,在PR阴性组为52%(P=0.0001,r=-0.38);CerbB-2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呈负相关(P〈0.01),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维吾尔族乳腺癌组织CerbB-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临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是预后较差的指标,CerbB-2的表达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CerbB-2是判断维吾尔族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联合检测CerbB-2、ER和PR可以指导临床综合治疗,评判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ema4D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0例乳腺癌组织中Sema4D和HER-2的表达,并检测肿瘤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tic vessel density,MLVD)。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ema4D和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82%(79/110)和33.64%(37/1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Sema4D阳性表达率和MLVD值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Sema4D和HER-2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状态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及PR表达状态无关(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ema4D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r=0.535,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ema4D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74.19%)高于低表达组(53.1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ma4D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抗原(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化疗近期疗效,免疫组化检测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Ki-67、Her-2的表达,分析化疗前四者的相关性,疗效与其化疗前表达的关系以及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新辅助化疗前ER与PR呈显著正相关(r=0.731,P=0.000),与Ki-67呈显著负相关(r=-0.298,P=0.003),PR也与Ki-67呈显著负相关(r=-0.265,P=0.014);化疗结束后16例获得PCR,PCR率为16.16%,ER、PR阴性表达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率高于阳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038、10.834,均P<0.05);化疗前激素受体、Ki-67和Her-2阳性/阴性表达或过表达/非过表达间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8、0.17、0.13、0.04,均P>0.05);除去16例获得PCR患者,剩余83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Ki-67阳性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3,P<0.05),ER、PR阳性率、Her-2过表达率均无显著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965、1.364、0.392,均P>0.05).结论 ER、PR阴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Ki-67表达增加,提示增殖能力较强,而新辅助化疗可以下调Ki-67表达,降低肿瘤的增殖活性,ER、PR阴性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更为敏感.乳腺癌组织ER、PR和Ki-67表达的变化可以有效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阴性乳腺癌(TNBC)的病理生物学特性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ER-2、ER和PR的表达情况,将其分为:TN组(HER-2、ER和PR均为阴性)、HER-2组(HER-2阳性,ER和PR均为阴性)、HR组(ER阳性,PR和HER-2均为阴性或阳性),对照分析三组病理生物学特征和P53阳性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TN组为20.97%(69/329),HER-2组为34.04%(112/329),HR组为44.98%(148/329).TN组淋巴结阳性率为55.07%(38/69),高于HER-2组43.24%(64/148)和HR组42.86%(4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P<0.05).TN组P53阳性表达率、术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4.93%、27.54%和20.29%,均高于HER-2组(20.54%、16.07%、16.96%)和HR组(18.24%、12.84%、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8.36,P<0.05).比较三组乳腺癌的肿瘤≥5 cm、Ⅲ期、Ⅲ级和浸润性导管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8.79、9.23、8.48,P<0.05).三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36%、82.14%和85.14%;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12%、78.57%和8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P<0.05).结论 TNBC病理生物学特性为P53阳性表达率高,肿瘤侵袭性强,局部复发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远处转移早,5年无瘤生存率低,是影响TNBC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的表面通透性参数(PS)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及化疗早期(第1个化疗周期)的变化,及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80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一线药物进行标准化治疗,分别于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后对原发肿瘤进行CT-p检查.在化疗4个周期后对肿瘤进行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并按评价的结果将患者按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进行分组,分析比较各组化疗前与化疗1个周期后PS变化.结果 80例患者中,74例可评价疗效,经过4个周期化疗后患者缓解率为32.4%(24/74),稳定率为78.4%(58/74).CR+ PR组(24例)和SD组(34例)患者化疗1个周期后PS较化疗前明显降低(12.38±1.86比18.13±2.45,13.24±1.97比17.9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16例)患者化疗1个周期后PS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早期PS能有效反映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在化疗早期可根据PS的变化来预判患者化疗的预后情况,可作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EDV)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本院诊治,并经组织病理学标本检查证实为NEDV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15~75岁,平均为(43.0±14.5)岁.对其按照NEDV组织病理学标准进行分类: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SHV)为43例,硬化性苔癣型(LSV)为29例,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LSCSH)为14例.采取HIFU治疗前,对86例患者的病灶标本进行组织活检,并随机采集30例患者的病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进行活检;治疗6个月后复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变组织中ER,PR及survivin的表达水平.采取"外阴瘙痒评分法"、"外阴白色病变面积计算法"和"四度皮肤弹性评估法"判断HIFU治疗的客观疗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86例患者于HIFU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①采用"外阴瘙痒法"进行疗效判断的有效率为100%,同时白色病变面积由(11.21±7.50)cm2缩小为(6.60±3.17)cm2,外阴瘙痒评分降低率与白色病变区面积缩小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ER,PR与survivin在SHV型,LSV型及LSCSH型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U治疗前,ER,PR在正常外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病变组织,survivin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R,PR在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survivin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在NEDV组织表达增高,而ER,PR表达降低,这可能与NEDV发病有关.HIFU治疗前、后,根据ER,PR及survivin在NEDV组织的表达情况,可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90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TAC方案)前后检测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化疗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较化疗前显著升高[(3.42±0.50) g/L比(2.44±0.46) g/L、(267.83±61.34)×109/L比(174.18±48.65)×109/L],D-二聚体(D-D)较化疗前显著降低[(176.32±101.41) mg/L比(214.55±106.3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D-D降低68例,其中化疗有效53例(77.9%,53/68),无效15例(22.1%,15/68);升高22例,其中化疗有效9例(40.9%,9/22),无效13例(59.1%,13/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化疗后PLT降低10例,其中化疗有效3例(3/10),无效7例(7/10);升高80例,其中化疗有效59例(73.8%,59/80),无效21例(26.3%,2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乳腺癌患者容易出现凝血相关指标的异常,化疗后可能导致Fib、PLT升高,D-D降低,因此化疗期间有必要监测Fib、PLT、D-D水平.D-D和PLT水平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