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刺、缪刺法的立论依据是经络学说。作者认为经络是一种多单元、多层次的多维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沟通机体内外、贯串上下、联络脏腑肢体、运行气血、左右对称、传导感应、调注虚实的特性,因而某经络或机体某处有病痛,则可影响到整个经络系统的平衡,故通过巨刺、缪刺法在其相对应处取穴泊之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温寒清热,使之归于平衡,本文论述了这种刺法的临床运用规律,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经》经络虚实辨别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o HY 《中国针灸》2010,30(8):683-685
对《内经》辨别经络虚实的方法进行研究总结,结果发现《内经》经络虚实辨别的方法极为精详:从寸口人迎脉、经络病候及经络望、切诊等方面综合判断,即可明确诊断经络之虚实。临床实践亦表明,掌握《内经》经络虚实辨别方法,指导针灸临床,有助于提高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上下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4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仲新 《陕西中医》2004,25(2):155-155
目的 :观察上下配穴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43例 ,对照组 43例。治疗组针刺液门、足窍阴 ,对照组针刺太阳、风池、外关。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5 .3% ,对照组 76.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提示 :上下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 ,可调节经气流注的虚实 ,疏通瘀阻之经络 ,使经络得通 ,气血得畅 ,头痛自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络状态。方法:应用八十道同步经络能量检测仪检测井穴、原穴的能量值,根据能量值的差异观察经络的虚实状态。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经络分布无论井穴、原穴均表达上实下虚,手经实象、足经虚象;左右经脉有程度差异;手经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排序为首,原穴足少阳胆经排序为第一异常。结论:61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经络检测提示左右井穴与原穴均为上实下虚的表达,其中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异常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Wang JY  Wang LP 《中国针灸》2011,31(4):329-332
从认识经络、调整经络、呵护经络3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从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主要功能论述如何认识经络;通过审、切、循、按、扪的经络诊察方法,查找异常经络;采用刮、吸、割、揪、捻等法调整经络;运用通经络、调情志、节饮食、注起居保养呵护经络,以达治未病之目的,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前人的经络概念、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研究60例未干预无症状期HIV感染(气虚)经络虚实及相关因素。[方法]使用回顾性研究方法,60例干预前无症状期HIV感染(气虚)患者病历,经络检测仪检测经络虚实表现,从左至右,检测棒依次点按肺、肾、肝、胆、脾经24个穴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前进法)剔除变量F值=2,得到局部最优方程。判读经络检测系统值及性别、年龄等。观测体能值、阴经/阳经值(简称阴/阳)、上肢/下肢经络值(简称上/下)。[结果]肺、肾经虚,肝、胆、脾实51例(85%);肺经虚,肝、脾经实6例(10%);肾经虚,肝经实3例(5%)。病程差异显著:病程每增加1个月,阴经/阳经值增加0.0145,同步递增;年龄差异显著:年龄每增加1个单位,经络上/下值就增加-0.001,同步递减。[结论]无症状期HIV感染(气虚)肺肾经络虚表现为主,伴肝胆脾经实证为辅,阴/阳、上/下值受病程、年龄因素影响,呈"量效关系(同步递增/递减)"。病程越长,经络阴阳平衡越容易破坏;年龄越大,心肾气血平衡及心态平和调整越好。早养生干预可据补虚泻实原则,补肺肾,泻肝胆脾经。  相似文献   

7.
王居易教授认为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等)进行审、切、循、按、扪,可发现异常变动经脉。审:观察辨别皮肤异常的丘疹、黑斑、疖肿、迂曲等现象,判断经脉有无异常。切:常切额角动脉候,腹动脉,太溪脉(胫后动脉),冲阳脉(足背动脉)等,感受其力度,以观虚实。循:经络异常,如结节、结块、结络、脆络,局部肌肉紧张度增高,松软塌陷。按:按压任脉及腹部穴位,如塌陷松软,喜温喜按为虚;结块、增厚、肌肉紧张,拒按喜凉为实。扪:额部和膻中、巨阙、中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肺俞、膏肓俞、脾俞、肾俞、八髎等,辨别经络之虚实。经络诊察可为临床辨别经络虚实寒热提供依据,减少主观推断偏差。  相似文献   

8.
<正> 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名称,中医称“痹证”,系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从1960,~1980年用上下左右交叉针刺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316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三联疗法(全息经络刮痧、耳穴贴压、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20例黄褐斑患者分为四组,治疗1组30例,采用中药药膜治疗;治疗2组30例,采用全息经络刮痧加耳穴贴压治疗;治疗3组30例,采用全息经络刮痧、耳穴贴压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内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7 d为1疗程,均连续治疗8个疗程。结果:治疗3组(80.00%)与治疗1组(50.00%)、治疗2组(56.67%)、对照组(23.33%)相比疗效显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息经络刮痧、耳穴贴压和中药面膜三联疗法治疗黄褐斑有协同及标本兼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莉 《光明中医》2013,28(8):1603-1604
根据清代医家的治痹文献,其治疗痹病重视从经络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善从阳明论治(宣通清解法、补益法);2.诸痹独取太阴;3.奇脉论治(治分虚实、强调通络、补益肝肾、务在气血调和);4.久病入络("通络"是治疗络病的总原则、虚实异治、治络须护胃气、重在痰瘀、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以租国医学的经络气血运行(即气化)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指标,应用于针麻的临床实践与实验观察,分析针麻病员的个体差异与中医虚实辨证的关系以及提高克服“三关”效果的一些初步结果,并提出从肺经功能(肺气)入手研究经络气化功能阐明针麻原理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正> 十纲,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增上下两纲之谓。它是立十纲作辨证论治新体系,设想分三步:(一)八纲增上下称为十纲;(二)十纲增赋新的内容;(三)十纲以十分二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定位性定量。现就十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探决于下。一、八纲增上下两纲称为十纲的提出十纲内容,导源于《易》,奠定于《内经》,针对辨证总纲而说,主要有五点:(一)  相似文献   

1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学说总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三部分。经络学说总论包括经络的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具有四项生理功能: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与传导;调节机能平衡。对于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4.
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他博览经典,精于针灸,并擅长外科。著有《针经指南》,内载《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等篇。窦氏在《标幽赋》中论述了针灸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关系,施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取穴、配穴和针灸禁忌等重要问题。笔者不揣浅愚,谈谈学习体会,谬误之处,尚请指正。一、重视经络辨识标本窦氏指出:“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强调了熟悉经络的重要意义。因为经络贯串在人体上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是儿科难治之症。我们采用经络综合疗法(包括头针、体针、穴位注射、耳穴贴压、点穴、按摩等)配合功能锻炼对75例患儿进行了治疗观察。疗程最短10次(20天),最长120次(1年)。按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行为两大方面进行疗效评判,并对治疗60次(6个疗程)以上的30例患儿进行治疗前后智商对照。结果表明经络综合疗法不仅改善了患儿的运动功能,而且还提高了患儿的智力。  相似文献   

16.
《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宗金坚》是清代吴谦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书中对伤科的治疗手法、内外治疗用药等作了详细记栽,本文围绕3个方面对《医宗金鉴》的伤科学术思想进行了阐释。(1)正骨手法: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是伤科临证首要,并指出手法实施的3条原则,即“心明手巧”、“视其虚实酌而用之”、“手法亦不可乱施”。(2)从血论治:要注意辨气血虚实,察所伤上下轻重深浅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分期论治。(3)辨证施治:应根据脏腑虚实、发病阶段及三焦部位等辨证用药,并注重内外兼治  相似文献   

17.
经络联系机体上下内外的理论内涵,主要源于与反映以十二经脉四肢穴为主的针灸治疗经验;在经脉与脏腑理论融合过程中,这种联系的内在关系表达渐趋复杂,因而对经脉与脏腑关系的研究,需要从经脉理论自身特点,辨析经脉脏腑关系理论形式的"虚实"成分,以利本命题的科学价值发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命题理解和经脉理论演化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今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有很大比例,中医学从整体论治,以脾胃为重论治胸痹,取得较好效果。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临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1.中医理论:1从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网络系统。心与脾、胃经络关系密切,如《灵枢·脉经》曰:"脾足  相似文献   

19.
<正>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作用。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均致力于其实质的探讨,建立了一些假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各类研究已经证实经络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信息系统,但其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为此,近年来我们从生物化学角度入手,通过研究离子(K~+、N~+a、Ca~+、Mg~+等)分布状态及其与生命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索了一些规律,希望能从中研究出经络的实质。我们认为:针刺可以影响机体组织的活动过程,特别是离子运动等,通过离子运动产生一系列经络现象及针灸效应,这个设想的主要依据是:第一、经络感传速度很慢,约0.1m/s 左右,如果从离子淌度和离子在活细胞中扩散速度结合考虑,经络的感传速度与离子在活体中的输送速度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20.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络在病理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径。外邪从皮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