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止血分子标志物D 二聚体 (D D)的变化 ,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将 41例HSP患儿根据临床有无肾脏损害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 ,并以 2 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两组患儿在发病初期 ,血浆D D水平均显著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这种改变在肾炎组更为明显。恢复期 ,两组患儿血浆D D水平均显著下降 ,较发病初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果表明 :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即血栓前状态 ,具有肾炎表现者则更具此倾向。通过对此指标的检测 ,可以更好地了解HSP的病理基础 ,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并为临床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物标记物粪便胆汁酸浓度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2016年确诊为HSP的19例患儿为HSP组,另选取27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集HSP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标本,应用液相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儿童粪便胆汁酸水平。结果 HSP组患儿恢复期胆酸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HSP组急性期 (P < 0.016)。HSP组患儿恢复期鹅脱氧胆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P < 0.016)。HSP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氧胆酸、石胆酸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P < 0.05、P < 0.016)。各组间熊去氧胆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粪便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低于健康对照组,这可能与HSP的发病或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对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25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诊断为抽动障碍的3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间SSR的特点,并分析SSR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utonomic dysfunction,AD)、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GBS组患儿急性期SSR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SSR和神经传导早期(发病2周内)诊断GBS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100%和93%。SSR异常患儿AD比例及疾病高峰时Hughes评分与SSR正常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发病1个月)预后不良患儿SSR测定全部(7/7)异常。结论SSR可以用于早期辅助诊断儿童GBS和监测疾病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 Bβ基因多态性(-455G/A)及血浆Fg水平与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相关性,寻找HSP的易感基因.方法 HSP组为67例HSP患儿.其中男40例,女27例;平均年龄9(5~14)岁.健康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儿童70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龄9(5~13)岁.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HSP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Fg基因-455G/A基因型,应用CA-53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HS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Fg水平.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组AA、GA、GG基因型分别为28、26、13例,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20、44例,2组总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 P<0.01).HSP患儿急性期血浆Fg为(5.5±1.3) g/L,健康对照组为(2.1±1.2) 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 P<0.05).恢复期血浆Fg为(2.5±1.1) 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07 P>0.05).结论 血浆Fg Bβ-455G/A基因多态性与小儿HSP发病具有相关性,血浆Fg在小儿HSP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损害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为HSP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5例血清Cr正常HSP患儿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抽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同时对观察组行尿常规检测.结果 HSP组血清Cyst-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HSP患儿尿常规阳性率33.3%(15/45),而血清Cyst-C阳性率71.1%(35/45),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通过检测HSP患儿血清Cyst-C,有助于发现血Cr正常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浆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其在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HSP患儿、38例HSPN患儿和3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TNF-α、TGF-β1水平.尿分析仪测定其24 h尿蛋白定量.HSPN患儿中32例行肾活检,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HSP无肾损害组血浆ThF-α,、TGF-β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a<0.01);HSPN组亦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a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科治疗的8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HSP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共84例,占98.82%。(2)诱因:感染62例,占72.94%,进食特殊食品8例,占9.41%。(3)出现肾脏损害者30例,发生率35.29%。(4)在64例做心电图检查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者23例,发生35.94%。(5)在35例心肌酶谱检查者中9例患儿一项或多项异常,发生率25.71%。结论(1)HSP发病诱因仍以感染为第一位。(2)多部位受累者发生肾脏受累和心电图改变。(3)单一器官的严重损害比多个器官的较轻损害对患儿预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发作期及缓解期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2 0 0 1~2 0 0 3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 6 0例 ,根据发病期和缓解期的不同 ,相应分为HSP发作组 (30例 )和HSP缓解组 (30例 )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 ,并与对照组 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两组HSP患儿的PT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D dimer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HSP缓解组血浆D dimer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SP缓解组降至正常水平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患儿发作期凝血解溶状态处于高活动状态 ,随着病情进入缓解期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患儿发作期可能具有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观察急性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变化,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急性期HSP20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Ig、补体含量,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HSP组CD3 、CD4 细胞和CD4 /CD8 低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5);CD19 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CD8 细胞和CD16 /CD56 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HSP组IgA、M和C3高于对照组(P<0.001,P<0.05,P<0.05),IgG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C4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P急性期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补体激活增加,提示免疫功能改变在HS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HS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0例HSP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50名门诊健康查体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HP抗体检测及分型检测。结果 HSP组患儿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70,P0.05)。其中有消化系症状HSP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无消化系症状组(χ~2=12.542,P0.05);HP阳性HSP组Ⅰ型和中间型菌株总感染率明显高于HP阳性正常对照组(χ~2=8.499,P0.05);HP阳性有消化系症状HSP组Ⅰ型菌株感染率明显高于HP阳性无消化系症状组(χ~2=8.433,P0.05),Ⅱ型菌株感染率明显低于无消化系症状组(χ~2=12.046,P0.05)。结论儿童HSP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关。HSP儿童感染HP菌株类型以Ⅰ型、中间型为主,且与临床消化系统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00例初治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40例)和非肾炎组(60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或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EMPs、Th17及IL-17的表达或含量。结果 Th17及IL-17在HSP的肾炎组和非肾炎组均高于对照组,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SP肾炎组和非肾炎组的EMPs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紫癜性肾炎组的Th17、IL-17水平与EMPs水平呈正相关(r=0.830、0.644,P < 0.05)。结论 EMPs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EMPs升高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受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运呼吸机在危重患儿院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未使用转运呼吸机转运和2019年1月—2020年1月使用转运呼吸机转运的危重患儿分别作为对照组(n=120)和观察组(n=122),对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转运途中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变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转运前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氧合指数(PaO2/FiO2)、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转运前病程、原发疾病、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途中两组患儿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导管脱管、留置针脱出、心搏骤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转运成功率、治愈及好转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运呼吸机在危重患儿院际转运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提高院际转运的成功率,改善危重患儿的预后,值得在院际转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 )的表达,探讨HMGB1在HSP患儿中的意义。方法 HSP儿童(HSP组)40例和健康儿童(对照组)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的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及血浆D-D 水平。结果 HSP组外周血急性期HMGB1、hs-CRP 、D-D 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Pr=0.878、0.625,均P结论 HMGB1的表达与HSP患儿的炎症反应及高凝状态有关,HMGB1可能参与了儿童HSP及HSP肾损害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指导下呼吸道感染(LRTI)患儿抗生素使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LRTI患儿396例,随机分为血清PCT指导抗生素治疗组(PCT组)和临床指导标准治疗组(对照组)。并按照是否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进行亚组分析。治疗后观察14 d,比较组间抗生素的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PCT组和对照组分别入选198例患儿,两组中CAP患儿分别为125例和123例。PCT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PP结论应用血清PCT指导LRTI患儿抗生素的使用可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小球系膜区微量IgM 沉积在儿童微小病变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意义。方法 以临床诊断为PNS、病理诊断为微小病变(MCD)及肾组织微量IgM 沉积的106 例患儿为研究组,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MCD 型PNS 患儿81 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微量IgM 沉积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的影响。患儿均口服足量泼尼松治疗,对糖皮质激素耐药者或频复发者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 研究组糖皮质激素耐药率高于对照组(27.2% vs 12.3%,PP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频复发病例联用MMF 治疗后复发频率均显著减少(P结论 MCD 型PNS 患儿肾脏的微量IgM 沉积可能是糖皮质激素耐药及频复发的重要因素;糖皮质激素耐药及频复发患儿联用MMF 治疗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24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伤(CAL)分为CAL组(63例)和非CAL组(NCAL,179例),并且按照IVIG治疗效果分为IVIG敏感组(219例)和IVIG无反应组(23例)。选择同期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上感组)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IVIG治疗前:上感组、NCAL组和CAL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以CAL组最低(P0.05);上感组、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以IVIG无反应组最低(P0.05)。IVIG治疗后:CAL组的25-(OH)D3水平低于NCAL组及对照组(P0.05);IVIG无反应组的25-(OH)D3水平低于IVIG敏感组及对照组(P0.05),以IVIG无反应组最低(P0.05)。结论 KD患儿25-(OH)D3水平下降,而且降低越明显,出现CAL以及无反应型KD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乳(eHF)对早产儿喂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3 年12 月入住国内8 家三甲医院的早产儿,根据喂养方案分组:(1)胎龄结果 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328 例。胎龄PPPP>0.05)。胎龄32~34 周的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后用eHF,生后第2 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其相应的对照组(PPP>0.05)。结论 eHF 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功能、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且未增加EUG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西地那非治疗对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0 月连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重度PAH 患儿50 例(年龄2 个月至2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西地那非治疗(剂量为每日1 mg/kg,分3 次口服,连服7~10 d)。记录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气、血常规和血生化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平均肺动脉压的下降程度、动脉血氧分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氧合指数的上升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西地那非治疗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重度PAH,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患儿的心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初步安全性评估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 细胞(Tfh 细胞)和滤泡调节性T 细胞(Tfr 细胞)表达的变化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 例HSP 患儿及25 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fh 和Tfr 细胞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中相关调控因子Bcl-6、c-MAF、Blimp-1、PD-1 mRNA 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儿童相比,HSP 患儿外周血Tfh 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PP+ T 细胞Bcl-6、c-MAF mRNA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P+CD25+ 调节性T 细胞PD-1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P结论 Tfh及Tfr 细胞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儿童HSP 的发病过程;Bcl-6、c-MAF 和PD-1 的过表达及Blimp-1 的抑制表达可能是导致Tfh 及Tfr 细胞异常表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