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证论》为唐容川所著。该著对血证的预后有独特的见解。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1 深究经旨,突破前人 在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方面,祖国医学有许多指导临床实践的论述。譬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论述;张志聪:“血乃中焦之汁”的观点,说明了气、火同源和水、血同源的生发关系。但是水气之间,血火之间存在的生发关系,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唐宗海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他认为:“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火即化血”,“血与火原是一家”,“治火即治血”。同时还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章勤教授应用“气血水同治”原则治疗妇科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整理章师的临床医案,总结妇科疾病中所蕴含的气血水关系,印证“血不利则为水”当“气血水同治”这一论断;梳理跟师临诊经验,细察章师用药,总结气血水共举治法,并举医案一则佐证。[结果]气血水三者同源共生,根于阴阳,互为因果,章师认为“血不利则为水”,因为“血不利”,果为“水”,本为“气”失调,当温以利水、通以活血、疏以调气、补以治本,同治气血水。文末所举医案为胞宫及冲任瘀血留滞,水见机而病,章师治以活血消癥、利水通经,终得良效。[结论]章师明确“血不利则为水”这一病机理论中气、血、水三者的关系,以“温通疏补”辨治妇科疾病,使血利、水化、气行,其经验为临床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血不利则为水”阐述了血行不利,血溢脉外化为病水的机理,与恶性胸腔积液形成机制相同,乃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下,阳气不温,血、水、气相互为病。基于此理论,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需温阳先行,协同气、血、水三者,治水与治血结合,行气并行,调节“血不利”与“病水”的相互转化,掌握血、水、气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大致属中医文献中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中医学之“痹”与“痛”的概念,皆为“不通”所致,即心脏络脉血凝而不流,以致血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有胸痹心痛之谓。然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指出人体内之元气是推动血行的动力,因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明确表明血瘀的形成与气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大致属中医文献中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中医学之“痹”与“痛”的概念,皆为“不通”所致,即心脏络脉血凝而不流,以致血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有胸痹心痛之谓。然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指出人体内之元气是推动血行的动力,因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明确表明血瘀的形成与气滞密切相关。2002年-2006年间,笔者用益气活血法自拟“冠心舒”治疗冠心病93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姚长海  王富 《北京医学》1995,17(1):62-64
对40例骨伤及骨病患者进行三花接骨散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证实三花接骨散具有止痛、消肿及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特别是对关节腔积液和骨折迟缓愈合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脉》篇在叙述完每条经的循行起止后 ,均有两段关于疾病的记载 ,一段前冠以“是动则病” ,一段冠以“是主……所生病者” ,把它们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 ,则是从《难经·二十二难》开始的。原文说 :“经言脉有是动 ,有所生病 ,一脉变为二病者 ,何也 ?然 ,经言是动也 ,气也 ,所生病者 ,血也。邪在气 ,气为是动 ,邪在血 ,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 ,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就是说 ,“是动病”为气病 ,“所生病”为血病。后世遂把“是动病”、“所生…  相似文献   

8.
<正> 补血剂为补益方剂之一,适用于营血亏虚所引起的一切病证。为了提高补血方剂的疗效,除用补血药外,常根据病情的需要,再酌情配伍其他一些药物。下面谈谈补血剂的配伍及应用。补血剂的配伍一补血药配伍补气药血与气,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密切的关系,《内经》中就提出了血与气是“异名而同类”,血有“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气有“熏肤、充身、泽毛”之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血属阴、气属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生成依赖于气化,血的运行也靠气的鼓动。《医学真传·气血》说:  相似文献   

9.
凡血症不循常道而外溢 ,溢于上的吐血、衄血、咳血、咯血 ;溢于下的便血、尿血、血崩、血漏 ;溢于外的瘀斑紫殿等 ,统称为血症。出血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血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 ,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之母” ,气的存在又依附于有形之血。因此 ,通过对出血部位、颜色、出血量、脉搏、呼吸及出血速度的观察 ,可以测各病情的轻重缓急 ,予后吉凶 ,并根据气与血的关系 ,采用辩证施护的方法 ,临床效果显著。血症临床上以实热者为多 ,如燥热伤肺的咳血 ,络咯血 ,鼻血 ,胃热伤络和肝火犯胃的呕血 ;肠道湿热…  相似文献   

10.
和法 ,乃治则大法之一 ,为历代医家重视和倡导。清代医家唐宗海 ,对血症的治疗颇有创见 ,现就其治疗血证中的“调气和血”观点浅析如下。1 调气和血 ,治本之道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唐氏认为血气二者 ,原不相离。他根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 ,明确指出 :“其气冲和 ,则气为血之帅 ,血随之而运行 ;血为气之守 ,气得之而静” ,强调了气血在人体的重要性。气与血具有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盛则血充 ,气衰则血竭。气着则血滞 ,气升则血腾”。如果气血调和失当 ,就会出现气结血凝 ,气虚血脱 ,气迫血走的病理变化。他…  相似文献   

11.
沈金鳌言:“忽然闪挫,必气为震,因此壅而凝聚发,气运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外伤后经脉受损,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所伤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瘀肿、疼痛,严重者可见张力性水泡。有道是“伤科一证,专从血论”,治当活血祛瘀、通腑泻浊,可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大黄、芒硝之类,确能取效,然笔者临证二十载,于外伤瘀肿  相似文献   

12.
(一)瘀血的概念瘀血,是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血液凝结或呈离径之血而存于体内的病理过程。瘀血是一种病理过程,可以发生于多种病症之中。历代医家对“瘀血”一词各有不同称呼,如《灵枢经》称“恶血”,后汉张仲景称“瘀血”、“蓄血”、“干血”,隋代巢元方称“留血”、“积血”,元代朱丹溪称“死血”,明代张景岳称“衃”等。 (二)瘀血的成因 1.由于气滞而致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亦滞。2.由于气虚而致血瘀:气虚则源少流  相似文献   

13.
妇女以血为本为用。《血证论》有关妇科血证的论述,有着独特的见解。“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火即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男子主气,女子主血。”“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调经当气血同治,经不调由血瘀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宜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治崩以培补中州脾土为正治。经闭当分寒、热、虚、实。治胎漏,亦分水与血二证,下血者清血热,下水者补其气。许多见解对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世之医者皆曰:“血为气之母”,又云:“气能生血”。初习是术者,惑而疑之,问曰:“母者,生我者也。既言血为气之母,何以复言子(气)能生母(血)乎?诚若是,则孰母孰子乎?”,予请试粗论之。  相似文献   

15.
阴道出血是妇科的常见疾病,表现为月经周期以外的子宫出血。即所谓“崩漏”,轻者谓之“漏下”,终年累月不愈,重者谓之“崩中”,可发生急性失血以致休克而危及生命。究其病因历代妇科文献记载很多,而冲任受损为其主要原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为肝。肾所主。五脏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气为血帅,肺主一身之气,  相似文献   

16.
浅谈营卫之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营卫之气对血的固摄作用牛阳1李熳2时银英1血在脉管中流布全身,环固不休,全赖气之推动与固摄作用。对气的这种固摄作用,一般多高度地概括为“脾统血”[1]。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气的这种固摄作用,正是通过脾胃化生的营气、卫气的直接作用而实现的。如《灵枢...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叶天士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感温热篇》。以卫气营血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并制定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即“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营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从而奠定了温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唐仁川认为,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但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诸病蜂起。所以唐氏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明气血的相互关系。他说:“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卷一·脉证死生论》)。“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谧静”(《卷二·吐血》)。既然呼吸、二便、排汗等有关生理活动,都是气血相互为用,特别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即所谓“静则气平而生阴,动则气躁而生阳”  相似文献   

19.
一、填空题 1.心气的推动、肺的宣发和朝会百脉、脾的统血、肝的疏泄和藏血。2.气能生血。3.营气化生、津液注脉、肾精化血。4.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5.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二、选择题 1.水谷之气和肾中的精气 2.津能载气3.水停则气虚 4.脾胃的升降 5.固摄作用6.卫气三、问答题解答:“夺血”,指血液受伤严重,如崩漏、大出血等。“夺汗”,指汗液耗伤过度,如发汗太过、过劳作汗等。“夺血者无汗”是指失血严重患者不可妄用汗法。“夺汗者无血”是指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放血之治法。这是以“津血同  相似文献   

20.
三花接骨散临床应用疗效的初步观察(附20例报告)贾维东,吕金捍,李亚平骨折是创伤外科中极为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加速骨折的愈合,恢复患肢功能,减少骨折并发症,一些药物的辅助治疗是必要的。由首都医学骨伤研究所与昌平制药厂一同开发的三花接骨散经我们在宁夏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