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目的分析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对人肺癌95D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LASS2/TMSG-1基因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前期已构建好并冷冻保存的Pc DNA3-TMSG-1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入95D细胞(高转移潜能,LASS2/TMSG-1低表达),使外源性LASS2/TMSG-1基因在细胞内过表达即LASS2/TMSG-1过表达组,同时设立转染空白质粒的空白对照组和未转染质粒的阴性对照组。应用体外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人肺癌95D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变化;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LASS2/TMSG-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TP6L、MMP-2及MMP-9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肿瘤细胞中MMP-2及MMP-9的活性;使用比色法检测细胞中V-ATPase的活性;使用BCECF H+敏感探针检测细胞外H+浓度的变化。结果 LASS2/TMSG-1过表达组细胞的LASS2/TMSG-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ATP6L表达水平下降,其V-ATPase活性及细胞外H+浓度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MMP-9的表达及活性均降低,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LASS2/TMSG-1过表达组细胞的体外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LASS2/TMSG-1可能通过结合ATP6L亚基抑制V-ATPase活性,改变细胞外H+浓度,影响MMP-2、MMP-9的表达及活性,进而改变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等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细胞系中TMSG-1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MSG-1(tumor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 1,TMSG-1)在不同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细胞爬片免疫组化PV-9000法来检测TMSG-1在人不同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2B4(低转移潜能)和PC-3M-IE8(高转移潜能)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TMSG-1在PC-3M-2B4(低转移潜能)细胞系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在PC-3M-IE8(高转移潜能)细胞系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SG-1在低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高转移潜能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证明它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有可能成为判断前列腺癌细胞浸润及转移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TMSG-1)转染引起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及对肿瘤转移表型的影响。方法构建TMSG-1全长编码序列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系,G418筛选挑取TMSG-1过表达阳性克隆。通过MTT比色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体外细胞生长能力;Matrige1穿膜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TMSG-1瞬时转染24、48h,分别用Annexin-V碘化丙啶(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从稳定转染TMSG-1的MDA-MB-231细胞中挑取3个TMSG-1-FLAG融合蛋白表达量较高的阳性克隆株用于下游生物学行为实验。M1Tr比色实验及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TMSG-1正义转染各组(S1、S2、S3)细胞增殖速度及克隆形成数与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载体组相比均明显减低(P〈0.05);Matrigel穿膜实验显示,正义转染各组的穿膜细胞数[(72.3±8.1)个、(85.0±4.2)个、(73.5±7.8)个]与未转染组[(187.5±2.1)个]和转染空载体组[(162。3±6.8)个]相比均明显减少(P〈0.01)。TMSG.1瞬时转染MDA.MB-231细胞,转染24和48h均可引起细胞凋亡率的增加(P〈0.05)。结论TMSG.1表达上调可使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生长速度、锚着不依赖性生长能力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增加。该实验为TMSG-1是一个新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umor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1,TMSG-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肝脏转移灶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52例肝脏转移灶中TMSG-1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中TMSG-1的高表达率为42. 5%(85/200),中等强度表达率为29. 5%(59/200),阴性率为28. 0%(56/200)。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灶中TMSG-1的高表达率为17. 3%(9/52),中等强度表达率为50. 0%(26/52),阴性率为32. 7%(17/52)。TMSG-1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及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P 0. 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TMSG-1在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原发灶(P 0. 05),且在肝脏转移灶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MSG-1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其低表达与结直肠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有望在病理诊断中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判断结直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LASS2/TMSG1全长及其截短体质粒,探讨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生长、迁移、侵袭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LASS2/TMSG1基因全长以及3个截短体的慢病毒质粒(pCDH-CMV-MCS-EF1-copGFP-T2A-Puro),并将其稳定转染到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1E8中,采用Western blot法鉴定稳定转染的效果;然后采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划痕修复试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等分析LASS2/TMSG1基因全长以及3个截短体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1E8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 LASS2/TMSG1蛋白和缺失Homeobox(Hox)结构域的截短蛋白,可以有效抑制PC-3M-1E8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均0.001);缺失TLC结构域的LASS2/TMSG1蛋白则丧失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功能。结论 LASS2/TMSG1蛋白的TLC结构域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关键功能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MSG- 1蛋白分子量大小和细胞定位,制备和鉴定TMSG- 1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在临床肿瘤标本检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 (Fmoc法 )合成 15肽TMSG -1抗原片段,并与匙孔槭血蓝蛋白 (mcKLH)偶联,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ELISA法检测和快速有限稀释法筛选和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应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进行抗体鉴定和肿瘤检测。结果 筛选出抗TMSG- 1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系C8,免疫球蛋白亚类测定为IgM。半抗原竞争抑制实验证实该抗体是特异的抗TMSG- 1抗体。Western印迹显示不转移癌细胞亚系 2B4和LH7有明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5 .000蛋白条带,而高转移亚系 1E8和BE1则条带很弱。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2B4和LH7强阳性,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着色;而 1E8和BE1则为阴性。石蜡切片ABC法检测 52例乳腺癌和 41例结肠癌组织中TMSG- 1蛋白表达发现:未转移的癌组织多为中度阳性或强阳性,中度以上阳性率分别为 36% (乳腺癌 )和 52. 4% (结肠癌 );而转移的癌组织多为弱阳性或阴性, 中度以上阳性率分别为 7 .4% (乳腺癌 )和 35% (结肠癌 ),统计学分析表明TMSG 1在未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转移性癌组织 (P<0 .05)。结论 成功制备了抗人肿瘤转移抑制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ASS2/TMSG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SCLC和癌旁正常组织中LASS2/TMSG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LASS2/TMSG1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21/87,24.13%)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15/25,60.00%)。LASS2/TMSG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且LASS2/TMSG1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均明显高于LASS2/TMSG1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LASS2/TMSG1是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ASS2/TMSG1可能抑制肺癌的发生、分化及转移,有望成为肺癌患者的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鉴定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TMSG-1蛋白中潜在的特异性定位信号序列并探索其亚细胞定位机制.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MSG-1开放读码框全长及不同长度的截断片段,定向克隆于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质粒pEGFP-N1;各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肾细胞系HEK293细胞;转染48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GFP的Western blot检测或用冷丙酮固定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GFP分别融合TMSG-1全长蛋白(aa1-380)及其截断片段T1(aa1-70)、T2(aa1-128)、T3(aa129-380)、T4(aa71-128)、T5(aa71-179)和T6(aa71-38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成功表达了各融合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亚细胞定位显示融合蛋白T4(aa71-128)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的核仁部位,融合蛋白T6(aa71-380)以细胞核内弥散分布为主,而TMSG-1全长融合蛋白及融合蛋白T1、T2、T3、T5则定位于胞质.进一步的序列缺失去除T4( aa71-128)羧基末端10个氨基酸得到截断片段T4Δ119-128,T4Δ119-128融合的GFP仍位于细胞核,但核仁内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减弱.结论 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TMSG-1存在潜在的核仁定位信号,位于aa119-128(RRRRNQDRPS),这一发现为深入研究TMSG-1的亚细胞定位及相关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07 年 4 月 12 日出版的 Nature刊登了纽约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 Joan Massagué 研究组关于乳腺癌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称,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已经证实,通过一种简单的药物鸡尾酒疗法可以阻止乳腺癌的转移。新方案使用针对特定基因靶点的药物,可以有效阻止特定类型乳腺癌的转移。由于这一疗法涉及的部分药物已应用于临床,研究者期望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很快得到广泛推广。 治疗靶点所选取的 4 种基因为 EREG、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1)、MMP-2 和环氧化酶 2(COX2),这些基因筛选自 2005 年 Massagué 研究组鉴定的一组与乳腺癌细胞转移至肺相关的基因。研究组称这 4 种基因对于肿瘤原发灶的侵袭性生长和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均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帮助肿瘤形成丰富的滋养血管网,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协助肿瘤细胞通过滋养血管的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肺,并穿过肺部的毛细血管壁在肺脏定植、生长。研究者在先期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在乳腺癌细胞中灭活上述 4 种基因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抑制这 4 种基因,可以完全抑制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几乎完全阻断肿瘤的肺转移。同时阻断4种基因的效果要远胜于单独阻断 1 种基因。此项研究表明,联合使用 2 种已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塞来考昔(celecoxib),以及一种被称为 GM6001(非特异性 MMP 抑制剂)的正在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可显著抑制上述基因活性,治疗效果极为显著。此外,西妥昔单抗和塞来考昔单药也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Massagué 希望应用这种新的方法治疗乳腺癌能比现行治疗方案更为有效。研究的下一步将征集患有依赖上述 4 种基因乳腺癌的女性受试者,以检测上述药物联合疗法是否可以防止乳腺癌肺转移。目前研究者正在与临床医生沟通,以尽快启动这一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1.
Longevity assurance genes (LAGs) represent a subgroup of the homeobox gene family. Five mammalian homologs have been repor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ins have previously been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key role in ceramide synthesis. However, members of the LAG family have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cell growth regulation and cancer differentiation. In an effort to characterize additional members of the LAG family, we have screened the latest releases of genomic databases and report on the bioinfor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yet another member, LAG1 longevity assurance homolog 6 (LASS6). Like other LAG family members, the LASS6 protein contained a homeodomain and LAG1 domain. In phylogenetic analyses, it displayed highest homology to LASS5. The corresponding gene was localized to human chromosome 2q24.3, spanning a rather large genomic region of 318 kb. Orthologous sequences in mouse and zebrafish suggested a conservation of LASS6 in vertebrates as the protein and corresponding genomic sequences were highly conserved. LASS6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in silico, and the gene was shown to be broadly expressed in a wide range of tissues. Furthermore, available microarray data suggested a role in cancer differentiation and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ASS2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治疗并随访的Ⅰ~Ⅳ期鼻咽癌病例127例,其中鼻咽癌Ⅰ期12例(A组),鼻咽癌Ⅱ期26例(B组),鼻咽癌Ⅲ期52例(C组),鼻咽癌Ⅳ期37例(D组),以及慢性鼻咽炎病例49例(E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ASS2蛋白在鼻咽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并收集鼻咽癌各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LASS2表达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ASS2在鼻咽癌病例中的表达率(A,B,C,D组表达的百分率分别是75%,73.1%,78.8%及81.1%)低于慢性鼻咽炎病例中的表达率(E组表达的百分率为100%),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LASS2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存在负相关性(P=0.001),但LASS2阳性病例与LASS2阴性病例的无瘤生存期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S2是一种抑癌基因,其蛋白产物表达于非肿瘤性的鼻咽组织中.鼻咽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蛋白的丢失,从而促进鼻咽癌的发病.LASS2蛋白的丢失与鼻咽癌复发也存在相关性,LASS2可能成为预测鼻咽癌复发的有临床意义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中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方法检测77例宫颈癌(ICC)组织中 HIF 1α的表达情况;分析 HIF 1α阳性表达水平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临床病例因素间的关联性.结果:HIF 1α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阳性率为70.1%(54/77),在宫颈鳞癌中表达阳性率是77.4%(48/62),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0.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 1α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肿瘤大小等无关(P>0.05),而与临床期别、细胞分化程度及间质浸润有关(P<0.05).结论:HIF 1α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去分化程度及间质浸润正相关.宫颈癌中 HIF 1α蛋白可能通过对靶基因的调控提高了肿瘤细胞恶性潜能,促进了宫颈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将82例乳腺IDC按照组织学分级分为I级组(n=11)、II级组(n=40)、III级组(n=31);按照肿块大小分为φ1组(φmax≤2 cm,n=18)、φ2组(2 cm〈φmax≤5 cm,n=50)、φ3组(φmax〉5 cm,n=14);以及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50)、无淋巴结转移组(n=32),并随机选取同期乳腺纤维腺瘤2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分组肿瘤组织中HIF-1α,Ki-67和CD34的表达。结果:组织学分级各分组中,I级、II级与III级各分组间HIF-1α,Ki-67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块大小各分组中,φ1,φ2与φ3各分组间HIF-1α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Ki-67在不同肿块大小的各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间HIF-1α,Ki-67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2例乳腺IDC中HIF-1α和Ki-67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5.6%和73.2%,MVD均值为(78.1±19.7)个/HP,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乳腺IDC中,HIF-1α(r=0.817,P〈0.01),Ki-67(r=0.656,P〈0.05)与MVD均呈正相关,HIF-1α与Ki-67也呈正相关(r=0.743,P〈0.05)。结论:HIF-1α,Ki-67及MVD与乳腺IDC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其中Ki-67与肿块大小无相关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抑制HIF-1α的表达和/或抑制血管的生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肿瘤细胞的分裂和血管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0月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及随访。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7例GIST中,9例(52.9%)发生于胃,6例(35.3%)发生于小肠(其中1例伴肝脏转移),1例(5.9%)发生于直肠,1例(5.9%)发生于左半结肠系膜根部。 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 GIS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117阳性者16例(94.1%),CD34阳性者15例(88.2%)。2例胃间质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远处转移,其余患者尚未发现明显远处转移及复发征象。结论:对于疑似GIST患者,可采用胃镜、超声胃镜、B超、CT等多种手段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患者,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等采用适合手术治疗,以降低其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学因素,为EGC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早期胃癌的大小、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侵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等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结果 228例EGC患者中出现淋巴结转移31例(13.6%),其中粘膜内癌10例(7.9%),粘膜下癌21例(20.6%)。单因素分析发现EG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侵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于2 cm、粘膜下癌及分化程度低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肿瘤直径小于2 cm、分化程度较高的粘膜内癌并无淋巴结转移的EGC,建议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或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论肿瘤直径大于2 cm、粘膜下癌及分化程度低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影响了早期胃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R-23a与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荧光素报告载体系统检测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并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23a对人胃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收集胃腺癌患者手术标本46例,癌旁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分别运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胃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3a,MTSS1的表达水平,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TSS1是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23a下调MTSS1蛋白的表达,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在46例胃腺癌组织中miR-23a阳性表达率为87.0%(40/46),MTS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7.4%(8/46),分别与癌旁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3a的表达随胃腺癌临床分期演化(P〈0.05)和浸润深度增加(P〈0.01),且有淋巴结转移的miR-23a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TSS1l的表达随胃腺癌临床分期演化(P〈0.05)和浸润深度增加而下调(P〈0.05),且有淋巴结转移的MTSS1的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miR-23a表达与MTSS1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94,P〈0.05)。结论:miR-23a通过靶向抑制MTSS1促进胃腺癌细胞生长,侵袭转移;miR-23a的高表达和MTSS1蛋白低表达可能是胃腺上皮恶性转化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检测二者对预测胃癌侵袭及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肿瘤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骨显像示骨转移瘤与骨显像正常患者各20例,乳腺良性病患者30例及健康体检者35例,分别测定其血清中CEA、CA15-3及PRL;IL-1β、IL-6和IL-8的含量。结果:本文结果显示,乳腺癌无骨转移组CEA、CA15-3及PRL三项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略有升高,但统计学差异皆无显著性(P均〉0.05);有骨转移组上述三项指标水平则升高均非常显著(P均〈0.01);乳腺良性病组三项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同时〉2个骨转移灶组三项指标水平较≤2个转移灶的患者三项肿瘤相关指标升高均非常显著(P均〈0.01)。三项白介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无骨转移组三项白介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有骨转移组则与对照组比较升高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血清三项肿瘤标志物及IL-1β、IL-6和IL-8水平的变化与骨转移发生有一定关系。其检测将有助于乳腺癌骨转移瘤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ridging integrator 1(BIN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研究BIN1在234个胃腺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之后运用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数据表明,在234个胃腺癌病例中,有128例的BIN1表达水平下降(54.7%)。此外,BIN1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肿瘤侵袭、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与非胃腺癌组织相比较,大多数肿瘤组织中的BIN1的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下调(P=0.0015和P=0.012)。Kaplan-Meier存活曲线证实BIN1表达水平的下降与胃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IN1是胃腺癌患者的总存活率的独立预后因子(HR=0.552,95%CI:0.354~0.862,P=0.009)。结论在胃腺癌中BIN1表达的下降可导致疾病预后不良,BIN1作为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在防止肿瘤进展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53、Id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9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Id2的表达情况。结果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Id2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P53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Id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成负相关(P〈0.05),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结论P53、Id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高表达可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