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2组采用类似的内科基础治疗,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组加血浆置换,采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比较2组患者在MELD〈30、30≤MELD〈40和MELD≥40 3个亚组中的存活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存活率为63.82%,而对照组总存活率为44.44%(χ2=4.31,P〈0.05);在30≤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为71.42%,而对照组存活率为38.10%(χ2=4.71,P〈0.05),在MELD〈30和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分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MELD〈40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LAM(100 mg/d)和ADV(10 mg/d),1次/d,疗程为48周;单药组服用ETV(0.5 mg/d),1次/d,疗程48周。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转阴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在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8,P〉0.05),但治疗36周时单药组ALT复常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5)。治疗12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1.976,P〉0.05),治疗24和36周,单药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9.164,P〈0.05)。两组间的HBe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耐药,安全性良好。结论治疗48周时,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CHB均具有较好的疗效;ETV单药治疗容易较早出现ALT复常和HBV DNA阴转;两组药物安全性好、耐药率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恢  李芹  张娟娟 《传染病信息》2009,22(5):305-307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组加用中药,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决定血浆置换次数。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临床治愈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好转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进行血浆置换(3.0±1.3)次,对照组进行(5.2±1.9)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血浆置换的次数,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生  李毅 《山东医药》2010,50(29):71-7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43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1次/d。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毒载量、血清病毒标志物、生化指标和病死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 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改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升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清肝解毒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HBV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74例未间断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未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40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清肝解毒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独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YMDD变异、ALT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YMDD变异发生率为8%,对照组YMDD变异发生率为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治疗YMDD变异发生率为14%,对照组YMDD变异发生率为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05);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5,P〉0.05)。结论清肝解毒汤联合拉米夫定可减少HBVYMDD变异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初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初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或拉米夫定单药治疗24周后,对HBV DNA未阴转者再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48周。结果两组HBV DNA总体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HBVDNA≥107copies/ml患者,两组HBV DNA阴转率于第4和16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第24周(x2=4.573,P〈0.05)和第48周差异具有显著性(x^2=4.289,P〈0.05)。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宜选用联合方案进行抗病毒初始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对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2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分成血浆置换组(8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评分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MELD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在MELD〉40的患者,则无明显降低;PE组患者病死率(49.4%)低于对照组(64.8%,P〈0.05),在MELD≤39的患者,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最佳MELD临界值为26,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79.5%,准确性为80.0%,而PE组为30,其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69.8%,准确性为72.9%。结论 MELD评分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和耐药性。方法 48例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另48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连续观察96周。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96周病死率分别为10.41%(5/48)和22.91%(11/48,P〈0.05);治疗组在治疗48周、96周后,生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Child-Pugh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比对照组显著性提高(P〈0.01);治疗组96周未见耐药发生,而对照组48周和96周有10例和12例发生耐药。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能改善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降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苷类抗病毒药治疗对HBV 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院时432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230例为抗病毒组(根据服用不同抗病毒药又分为3组),2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的生存率及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 DNA转阴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12周的生存率差异和生化指标及HBV DNA阴转的差异。结果:①治疗12周生存率抗病毒组为70.70%,对照组为58.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12周HBV DNA阴转率,抗病毒组为69.06%(96/139),对照组为32.29%(31/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不同抗病毒药物中12周生存率,恩替卡韦组为73.30%,拉米夫定组70.50%,替比夫定组67.70%,3种药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2周时患者TBil、PTA、HBV DNA转阴率拉米夫定组分别为(83.63±99.47)μmol/L、(58.57±16.69)%、65.08%,替比夫定组分别为(102.33±113.58)μmol/L、(55.61±15.98)%、69.23%,恩替卡韦组分别为(70.66±108.86)μmol/L、(57.46±17.12)%、74.00%。3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预后及肝功能,常用的3种核苷类药物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9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在MELD≤30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MEL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7.4%,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30~39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2.0%,与对照组的8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40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病死率均为100%。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可降低MELD≤30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30患者的病死率,故治疗宜在疾病的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群发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比较采用血液净化(包括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等技术)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64例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毒蕈中毒常有肝、肾、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消化道、凝血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显示(APACHEII评分),随分值增加,病死率递增。40例联合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净化,治愈率为75%(30/40);24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治愈率仅为25%(6/24),联合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Au、、AST、TBil、DBil、GLB、Bun、HBDH、PT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而治疗后ALB、TD、Cr、CK、CKMB等指标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随脏器损害增多,病死率递增,血液净化治疗对抢救重症毒蕈中毒有肯定的疗效,能较好的清除毒蕈毒素,减少毒素吸收,减轻肝、肾功能损害,改善凝血功能,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根据病情需要及早行血液净化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人工肝治疗组(PE组)和非人工肝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分值,观察90d内的临床转归,并根据MELD评分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比病死率及生存时间评价其疗效。结果经过人工肝治疗后1h,MELD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PE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d的MELD分值无统计学差异。MELD分值在〈30,30~40,≥40不同范围内,PE组病死率分别为25%,35%,73%,对照组分别为22%,41%,8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E组生存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近期随访血浆置换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不能明显降低病死率,但可以延长生存期,从而争取时机,等待肝细胞再生恢复或过渡到肝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昆山市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门诊和住院的拉米夫定耐药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应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挽救治疗,对照组22例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挽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48周HBV DNA、ALT、AST、TBil、Alb、HBV血清学标志物含量变化以及治疗48周时非rtM204I位点变异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四格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挽救治疗后4、12周ALT、AST下降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24、5.271、4.476、5.125,P值均0.01),挽救治疗24、48周后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40、2.307、2.886、2.908,P值均0.05)。治疗4、12、24、48周后,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73.9%、86.8%、95.7%、100%,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79、5.75、10.29、5.89,P值均0.05)。HBeAg阳性患者阴转率在治疗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48周后未出现新的非rtM204I位点变异,而对照组非rtM204I位点变异情况为4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用于既往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的挽救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行静脉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101例对象,皆为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诊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单用胺碘酮治疗,研究组51例患者,在对照组方式上加用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心率与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8%(49/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00%(33/5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皆有明显下降,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有明显下降,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压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用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可以取得比单用胺碘酮更为明显的效果,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血压与心率改善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双时相门冬胰岛素和双时相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化分为2组,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50(A组,25例)和人胰岛素50R(B组,25例)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案患者2周和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日胰岛素(INS)用量、低血糖发生及体质指数(BMI)变化的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糖都明显下降,其中A组在早餐后、中餐后、晚餐后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3.393、2.504,均P<0.05);而B组在晚餐前、睡前下降更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532、3.066,均P<0.05).治疗12周后,A组在HbA1c及2 hPG方面较B组下降更明显,A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6±1.9)%降至治疗后的(6.7±0.5)%,B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5±1.5)%降至治疗后的(7.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8,P<0.05),A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7.1 ±0.9) mmol/L,B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8.4±1.6)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1,P<0.05),而在空腹血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岛素用量方面,12周后两组胰岛素用量都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胰岛素停用,其中A组较B组减少更明显,A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0±13)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2±12) U/d,B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9±10)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9±6) U/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9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均P<0.05);在低血糖发生方面,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发生,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4.500,P<0.05).结论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能更平稳地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特别是控制餐后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及日胰岛素的用量,体重增加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冠心病(CHD)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PPAR-γ、APN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并探讨相互的关系.方法 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160例CHD患者分为A组[CHD合并糖尿病(DM)组,51例]、B组(CHI)合并糖耐量受损(IGT)组,59例]和C组(单纯CHD组,50例);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为D组(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 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浆PPAR-γ、APN及空腹胰岛素(FIN)水平.结果 ①A组、B组的FIN、HOMA-IR显著高于C组、D组(P<0.01),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C组、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B组、C组、D组四组的血浆PPAR-γ、APN浓度逐渐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浆PPAR-γ水平与APN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79,P<0.01),与HOMA-IR呈显著负相关(r=-0.547,P<0.01). 结论 单纯CHD、CHD合并IGT、CHD合并DM患者血浆PPAR-γ、APN水平依次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依次增高.CHD患者血浆PPAR-γ水平可能与APN、胰岛素抵抗水平及糖代谢异常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6人,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5%,明显高于对照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R、SBP以及DBP均比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缬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明显,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组(48例)加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48周;单药组(27例)改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48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患者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结果治疗48周时,联合组与单药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2.5%和29.6%(P〈0.01),HBeAg阴转率分别为31.3%和11.1%(P〈0.05),HBeAg血清转换率为16.7%和7.4%(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91.7%和88.9%(P〉0.05)。治疗48周无肾脏安全性问题发生。结论加用阿德福韦酯可作为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期吞咽障碍系统管理对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和2012年1-12月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03例,其中2010年98例为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2012年105例为治疗组,入院即时完成吞咽功能评估,随后进行饮食指导、吞咽训练等系统管理,观察两组间住院期间肺炎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改善值、改良Barthel生活指数(MBI)评分的改善值、住院时间、发病3个月病死率。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肺炎发生率37.8%,治疗组肺炎发生率8.6%,对照组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χ2=23.62,P〈0.01)。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值、MBI评分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6.98,P=0.001;t=-12.30,P=0.001)。对照组较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t=24.50,P=0.001)。发病3个月随访,对照组病死率6.12%,治疗组病死率0.95%,对照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治疗组(χ2=8.57,P〈0.05)。结论 急性期吞咽障碍系统管理明显改善后循环脑梗死预后,减少住院期间肺炎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