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患定位和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5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MRCP进行分析,并与CT、US、直接胆道造影和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全部病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其中48例行直接胆道造影,与MRCP对照,二者所获图像极其相似。且对ERCP或PTC显示不完全的病例MRCP可补充有价值的诊断信息。MRCP对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梗阻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4%,结合MRI可提高至95.3%。结论:MRCP对梗阻性黄疸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及US。MRCP图像与直接胆道造影图像基本一致。方便易行无损伤,应列为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术前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B超,ERCP,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B超、ERCP、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0例梗阻性黄疸的B超、ERCP、CT检查对比分析,讨论各检查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结果:B超检查对胆管梗阻病变的定位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低;CT检查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比ERCP低;ERCP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病因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和CT检查,特别是对发生在胆管下段梗阻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并可通过直视及活检确诊乳头癌。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应首选B超检查,将其作为筛选病例的首选方法;B超检查难以确诊的则选用CT、ERCP检查,其中以ERCP检查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为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RI胆道造影(MR choingigraphy,MRC)与 CF,US,PTC/ERCP及手术、病理的对照研究,评价MRC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确定梗阻原因的能力。材料和方法:30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在GE Signa.1.5T超导系统上进行了 MRC检查,并与PTC/ERCP、CT、US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本组资料中,MRC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准确性达100%,优于有损伤性的胆道造影PTC或ERCP。MRC确定梗阻原因的准确性70%,相似于PTC/ERCP、CT、US。结论: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损伤性的MR胆道造影在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和定性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对于梗阻性黄疸,特别是ERCP失败和不宜行PTC或ERCP的病人是最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4.
CT,B超,ERCP诊断梗阻性黄疸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采用的检查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检查,本文回顾分析了99例梗阻性黄疸的CT、B超及ERCP三种方法检查结果并作比较,着重讨论B超,CT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优点。1资料与方法笔者收集了1991年~1998年有手术病理结果的梗阻性黄疸对例,其中6例肝癌参照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协作研究会制定标准诊断,以上病例均做CT及B超检查,其中78例低位梗阻的患者行ERCP检查。本组病例男67例,女32例。年龄20-82岁,平均56.7岁。采用美国GE·MaxⅡ型全身CT机行平扫和增强扫描,范围从隔项至肾静脉,层…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附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病例经多种影象学检查后,观比较这些检查方法的优劣。评价螺旋CT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胆总管结石患应用螺旋CT的常规扫描加胆总管区域的容积扫描,并采用增强CT扫描方法。结果 20例胆总管结石经螺旋CT扫描检查均得到明显诊断,其中18例经手术证实,另2例由ERCP检查证实。螺旋CT检查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在本组病例中都为100%。而B超检查,仅2例得到明确诊断。结论 螺旋CT对胆总管结石检查较其他影象学检查,其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有较明显优势,也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影象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ERCP后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胆道梗阻性疾病的ERCP后行上腹部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利用软件将图象处理后得到胆道系统MPR和仿真内窥镜图像。结果 25例中,胆管癌2例,砂癌2例,胆总管结石16例,胆总管炎3例,胰头囊性肿瘤1例,胆囊癌侵犯胆总管1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论 ERCP后CT扫描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表现,总结出有意义的征象,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ERCP(68例)及CT(45例)表现。结果 良性梗阻性黄疸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至下逐渐变细;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如软藤状,扩张的胆管由上至下突然中断。结论 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疸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但互有长短,疑胆总管下端梗阻时联合运用两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伟  罗敏 《华西医学》2004,19(4):598-599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8例梗阻性黄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2.6岁。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结果:68例中,均行ERCP和B超检查,其中54例同时行CT检查。62例ERCP发现异常(91.20%),54例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100%),46例B超检查发现病变(67.60%)。胆道结石38例,但管炎6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5例。结论:CT和ERCP的阳性率高,对梗阻黄疸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ERCP与B型超声检查和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体表B超(US),CT与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72例病人经影像学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梗阻性黄疸作为对象,对其US,CT和ERcP检查结果作回顾性研究。结果:US,CT和ERCP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27%(47/72),76.38%(55/72)和96.56%(56/58)。结论:不同的诊断方法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疽的敏感度不同,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及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US可作为首选方法。联合应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B超、PTC及螺旋CT三者在诊断梗阻性黄疸时的合理应用,使用程序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1年7月~2004年12月间收活的7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使用以上三种方法的诊断过程及结果。结果全组均先采用B超检查,了解梗阻的位置、程度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对其中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者32例进一步采用PTC检查均成功,明确病因者30例、占93.8%。对胆管扩张不明显者46例行螺旋CT检查,明确病因者44例,占95.7%。全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3.6%(73/78)。结论对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应先常规使用B超后,根据梗阻情况及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进一步选用PTC或螺旋CT检查,可有效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R)和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正常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Hcy、hs-CRP及DDR的含量,并使用超声进行IMT检测;根据梗死面积将病例组分为大面积梗死组和小面积梗死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大面积梗死组与小面积梗死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血清中Hcy、hs-CRP和DDR含量及IM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清中Hcy、hs-CRP和DDR含量及IMT均高于小面积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Hcy、hs-CRP和DDR含量及IMT均可为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Wald LL 《NeuroImage》2012,62(2):1221-1229
Two decade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as continually improved the image quality,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of the fMRI acquisition. In this article, I assess our current acquisition needs, briefly examine th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that have benefited fMRI in the past, and look at some promising technologies that are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to try to envision what the fMRI acquisition protocol of the future might look li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