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群海 《光明中医》2014,29(12):2684-268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疾病.现阶段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采取复方及单味中药治疗,复方如:六味地黄丸加减方、左归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补肾健脾活血汤等;单味如:黄芪、杜仲、蛇床子总香豆素等.此外,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可辅以外治法,如针灸、中药外敷、离子导入、熏洗等.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促进骨形成药物:主要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抑制骨吸收药物:主要有雌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类等;改善骨质量药物:主要是骨矿化类药物,有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类.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可明显减少单纯服用西药导致的副作用,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gqc始,到目前上市的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他汀类药物有: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贝伐他汀(bervastatin)及尼伐他汀(niavastatin)。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或加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进程,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凋脂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之一,他具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同样具有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合成代谢作用,并且不同浓度剂量对骨合成代谢作用也不同,这一特性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程婉  许兵  应航  吴飞飞  刘慧 《中医正骨》2012,24(2):65-6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代谢性疾病,成骨能力下降而骨吸收加快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改善成骨细胞功能和调节骨重建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骨质疏松中药具有提高性激素水平,调节钙磷代谢平衡,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活性,延缓性腺组织衰老的作用,治疗骨质疏松症前景广阔.本文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单味和复方抗骨质疏松中药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一种因内源或外源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所致的,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是继发性骨质疏松当中的常见类型。快速的骨丢失发生在糖皮质激素开始治疗最初3-6月,6-12月达到高峰,每年达5%~15%,而长期接受GC治疗(至少1年)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30%~50%。GIOP最终发展为病理性骨折,致残致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两类: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生成药物。其中抑制骨吸收药物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而促进骨形成药物则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纠正骨质疏松。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新品种、新剂型的的产生和使用,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对于临床思维的拓展,都值得我们探索。本文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房雷  张奕华  查晓明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2):1681-1684
 目的揭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NO供体型药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可能应用前景。,方法综述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NO是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适宜浓度的NO是维持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所必需的,相对高浓度的NO则主要表现为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诱导破骨细胞凋亡。因此,向骨组织中引入一定量的外源性NO使之选择性地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可以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丽红  胡辉 《新疆中医药》2006,24(5):105-10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甚至骨折为特征的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者人数超过2亿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及医务界的高度重视。它的病理生理与破骨吸收功能活跃,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衰退密切相关。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营养疗法、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及手术疗法等,其中以药物疗法为主要手段。药物治疗的原则是:当骨密度高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抗骨吸收类药物以防止骨量…  相似文献   

7.
综述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包括六味地黄丸单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包括绝经的骨质疏松和老年骨质疏松症)、六味地黄丸联合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阿仑膦酸钠、鲑鱼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的临床研究、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机制研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对骨质疏松相关基因及通路的影响、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就发生骨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目前,西医主要应用促进骨矿化、抑制破骨功能和刺激成骨功能三类药物通过治疗骨质疏松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目的,然而,这些药物虽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开发目前已有药物的新品种,新剂型,减少不良发应或者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二是研究目前已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三是在深入了解骨重建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研发新型的改变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的药物。目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①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盐等;②增加骨形成的药物包括甲状旁腺激素、他汀类等;③抗骨吸收并促骨生成活性维生素D3等。现就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在骨质疏松中,骨组织代谢平衡失调是其病理基础,主要表现为骨质吸收的增多、骨量减少,这就使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处于负平衡,即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多于成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围绕调整骨代谢,纠正骨代谢平衡失调而进行。目前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发病率高、骨折风险高、治疗率低的骨代谢疾病。传统中药复方在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渊源,抗骨质疏松中药复方与单一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左归丸作为传统补益肾阴方剂,临床运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左归丸有效抗炎、抗氧化、抗骨质疏松等作用。通过检索近年来关于左归丸治疗PMOP文献,从左归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的作用及干预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的进展,探讨左归丸对PMOP的潜在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主要是股骨颈骨折和转子下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死亡率,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代谢疾病,它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至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0P可分为三型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90%以上是原发性骨折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骨折髋部骨折,椎体骨折,前臂骨折等。为此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展望7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中、西医药物作用,临床实验等角度探讨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数据库中补正续骨丸组成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按照补正续骨丸中药物成分分别阐述,总结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结果:国内外对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及补正续骨丸相关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但对于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探讨仍欠缺。结论:补正续骨丸中组成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疗效较好,具有增强ALP活性及ALP mRNA的表达、抑制IL-1、IL-6等因子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异常升高的骨转换率、抑制骨吸收、补充雌激素等作用,但仍缺乏相对科学、准确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为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科学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1]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尤其女性发病率高。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后骨折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威胁。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石印玉等[2]比较不同功效的补肾中药复方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药效异同,采用连续酶消化法和机械分离法获得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同等条件下制备补肾益精方(由制何首乌、淫羊藿、骨碎补等组成)、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总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人们的寿命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一般认为雌激素的降低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与遗传、年龄、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1].主要表现腰背四肢疼痛、体态改变以致出现"龟背"甚至骨折.背部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也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药物治疗.虽然治疗骨质疏松药物众多,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价格昂贵,长期使用副作用大等.笔者采用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背部肌肉锻练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痛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英殊  黄嫚 《河北中医》2006,28(11):875-87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在自然衰老过程中出现的,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本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Ⅰ型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Ⅱ型骨质疏松),均与衰老紧密相关,其引发的骨痛、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针灸治疗POP起步较晚,但已在防止骨丢失、维持骨量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抑制骨吸收类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类药物两类,骨吸收抑制剂允许骨形成但限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减少,因而减慢骨更新、减轻了骨更新的强度,保存骨密度(BMD),增强骨的力度,可以使骨密度在治疗的第一年提高5%~10%。骨形成促进剂直接刺激骨形成,可提高BMD高达50%。结论骨质疏松目前尚无特效药,但骨吸收抑制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药,骨刺激剂代表了骨质疏松治疗的非常重要的新进展,联合治疗可能比单独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补骨脂是治疗骨质疏松方剂中的常用中药.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抗骨质疏松活性.综述了补骨脂提取物及其单体成分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概况,为抗骨质疏松新药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关系密切,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约20%,这类骨折以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时间迟缓及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为其特点。治疗骨质疏松一方面可以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另一方面可降低骨折风险,主要包括抑制骨的吸收和促进骨的形成等。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和预后情况,可选择外科治疗或保守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并重,如此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主要是指患有糖尿病引起骨显微结构受损和骨量消减症状,增加了患者的骨脆弱性,容易引发骨折疾病。因为骨质疏松症容易产生骨折,骨折伤残率高,使糖尿病患者的医治和病愈更为艰巨。目前西医治疗普遍以外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血糖,补充维生素及钙剂,使用骨丢失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等~([1]),但是有些药物毒副作用大,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