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究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阿替普酶组,各50例。阿替普酶组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3 h、24 h、1周,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分别为(10.53±3.61)、(7.52±2.50)、(4.53±2.78)分,均低于尿激酶组的(12.04±2.64)、(9.37±3.12)、(6.41±3.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尿激酶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尿激酶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红花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红花组予红花注射液15 mL+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阿替普酶组予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联用组予以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出血转化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1 h,红花组和联用组对TEG指标的影响弱于阿替普酶组(P<0.05)。治疗12、24、36 h,红花组的出血转化率均低于联用组和阿替普酶组(P<0.05)。治疗4、24 h,联用组和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低于红花组,疗效优于红花组(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不干扰阿替普酶的溶栓效果与出血转化率,安全性高,但常规剂量溶栓能力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按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研究组联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不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94 X.12%、(2.4±1.3)分、(57.2±6.6)分,对照组分别为80.39%、(5.5±1.7)分、(52.3±10.1)分,研究组疗效、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9%、2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注射溶液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改善作用.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8例.A组单独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NIHSS评分(10.03±1.54)分明显低于A组的(14.22±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健康状态评分(91.18±2.31)分、社会功能评分(90.56±2.09)分、精神状态评分(93.33±1.67)分、生理功能评分(94.19±1.52)分明显高于A组的(67.39±5.71)、(70.84±5.62)、(71.36±5.16)、(73.58±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程旺强 《北方药学》2018,15(5):43-44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银丹心脑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15d、30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观察.方法 将我院神经内科近3年来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做为本次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另外给予肝素静脉封管治疗,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为(26.12±3.88)分,采取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后评分降低至(12.69±4.38)分;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至3.85%.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符合溶栓与抗凝治疗的患者,早期进行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机械取栓治疗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无效的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48例符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中重度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入院后经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后评估血管无再通,给予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介入24 h经CT排除继发脑出血后给予抗栓、调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入院后经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后评估血管无再通,溶栓24 h经CT排除继发脑出血后予抗栓、调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4、28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28 d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无效的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优于未行介入治疗者。  相似文献   

8.
麦勇猛  邢维祖  苏庆杰 《现代医药卫生》2023,(8):1314-1316+132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溶栓组和桥接组,每组25例。溶栓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桥接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通过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与溶栓组比较,桥接组患者NIHSS、mRS评分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增加并发症风险。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iv,其余90%在1 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 d,溶栓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 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高龄AIS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62例和替罗非班组62例。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替罗非班。比较2组患者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良好,出血性转化(HT)、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病死率。结果 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mRS评分低于常规组,治疗90 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后HT、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替罗非班治疗高龄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患者有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古春青  张运克  杨广华  武继涛 《天津医药》2021,49(12):1282-1286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 纳入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IS患者156例,根据是否 出现END将其分为END组36例和非END组120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急性IS患者FAR与 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急性IS 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 结果 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率为23.08%。END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血糖、白细胞计数、血清纤 维蛋白原(FIB)水平及FAR均明显高于非END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非END组(P<0.05)。IS患 者 FAR 与溶栓前 NIHSS 评分呈正相关(P<0.05)。FAR 预测 IS 患者 rt-PA 静脉溶栓后 END 的曲线下面积为 0.806 (0.710~0.902),高于ALB[0.609(0.494~0.724)]和FIB[0.639(0.524~0.754)],但低于溶栓前NIHSS评分[0.963(0.931~ 0.994),P<0.05]。FAR和溶栓前NIHSS评分升高是影响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FAR升高与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有关,可预测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糖水平对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急诊符合rt-PA静脉溶栓标准的84例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rt-PA溶栓后24 h NIHSS分值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观察溶栓前随机血糖,入院7 d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等对溶栓疗效的影响。结果 rt-PA溶栓后24 h有效组溶栓前随机血糖、入院7 d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平均值都比无效组低,其中空腹血糖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疗效随HbA1c值升高而逐渐降低。糖尿病组或糖耐量异常组比血糖正常组溶栓疗效降低。溶栓前随机血糖在7~9 mmol·L-1时疗效佳。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HbA1c值越高,rt-PA溶栓后24 h疗效越差,溶栓前控制患者血糖在7~9 mmol·L-1有助于提高rt-PA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3.
邵琳  朱言芳  赵国  腾继军 《安徽医药》2023,27(8):1637-1641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33例AIS病人作为研究组,根据AIS病人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20例,非HT组113例;分析影响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因素;检测并比较各组PLR、FAR大小;使用ROC曲线分析PLR、FAR对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病人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20±4.35)分比(10.09±3.15)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55±0.89)分比(1.33±0.47)分]、空腹血糖(FPG)[(8.91±1.21)mmol/L比(7.43±1.10)mmol/L]、纤维蛋白原(FBI)[(3.56±0.14)g/L比(3.31±0.11)g/L]、中性粒细胞计数[(6.92±1.73)×1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加曲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诸暨市人民医院经CT扫描确诊的因大脑中动脉及分支狭窄或闭塞引发的早期急性脑卒中且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再闭塞的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4)和试验组(n=23),两组患者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0.9 mg/kg),l min内静脉注射总剂量的10%,剩余药液于1 h内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24 h后静脉滴注300 mL 0.9%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第3~7天改为静脉滴注100 mL 0.9%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试验组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加入至3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12.5 mL/h微泵静推维持48 h,溶栓治疗后的第3~7天阿加曲班注射液改为每日2次微泵静推(每次用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加入至3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12.5 mL/h微泵静推维持4 h)。两组均在溶栓24 h后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后常规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在治疗后和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加曲班可改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较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和非出血转化组(n=98).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溶栓前后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发病到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等,明确脑梗死病人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性别、烟酒史、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时间等基线数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组在发病年龄[(71.64±10.56)岁比(63.85±12.42)岁]、溶栓前NIHSS评分[11(6,14.5)分比7(4,12)分]、溶栓后2 h NIHSS评分[11(3,14.5)分比5(2,9)分],出血转化组均大于非出血组(P<0.05).但是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值低于非出血组[0(0,2)分比1(0,4)分,P<0.001]、溶栓前收缩压出血转化组较高[(160.88±20.24)mmHg比(150.79±21)mmHg,P=0.033],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大于非出血转化组[(34.88±22.51)mmHg比(24.58±16.56)mmHg,P=0.0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较大、溶栓前后收缩压差值、溶栓前后NIHSS评分变化值是脑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和NIHSS评分变化值均对病人愈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变化值小、溶栓后收缩压变化值大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病人,应充分考虑到病人血压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变化因素,并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蒋孝宗  张守成  马兰 《安徽医药》2023,27(2):370-374
目的探讨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sLOX-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表达及与静脉溶栓预后和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至 2020年 6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AIS病人 104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 sLOX-1水平,比较 sLOX-1表达高低与病人临床资料的关系,分析 sLOX-1与 AIS病人静脉溶栓预后和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相比于低 sLOX-1表达组,高 sLOX-1表达组病症更加严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显著增大,白细胞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 eGFR)尿酸(UA)显著降低(均 P<0.05);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 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组 sLOX-1表达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18±0.71)比( 1.67±0.5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经过年龄、溶栓时间、 NHISS评分、 eGFR等校正过后, sLOX-1[OR=3.83,95%CI:(1.77,5.12)P=0.007]仍然是行 rt-PA静脉溶栓 AIS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年龄、 NHISS评分、溶栓时间等校正过后, sLOX-1[OR=1.84,9,5%CI:(1.12,2.54)P= 0.020]也仍然是 AIS病人发生脑出血性转化( 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 sLOX-1是行 rt-PA静脉溶栓 AIS病人预后立危险因素,也是 AIS病人发生脑 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阳  马建斌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1):2822-2826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7月—201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20例)和标准剂量组(117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5 h内均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低剂量组给予0.6 mg/kg,15%快速静脉推注,85%静脉泵输注,持续60 min,最大剂量60 mg。标准剂量组0.9 mg/kg,10%快速静脉推注,90%静脉泵输注,持续60 min,最大剂量90 mg。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NIHSS评分、m RS评分、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结果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6.32%、85.8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各时间点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两组NIHS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同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m RS评分0~1分和2、3、4、5、6分的患者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标准剂量相当,低剂量阿替普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  相似文献   

19.
张磊  钱辰肖  罗国君 《安徽医药》2022,26(4):815-8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90 d后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病人,收集病人的基线资料,测定溶栓后 90 d病人改良 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 0~2分)与预后不良组(3~6分)。采用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人 112例。其中,男 66例( 58.93%),女 46例  相似文献   

20.
薛娟娟  路蔚  夏晓爽  李新 《天津医药》2020,48(4):284-288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 2017年 1月—2019年 1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122例 AIS患者,溶栓后 3个月 时应用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0~2分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比较 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 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评价 RDW对 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122例患者中转归良好 69例(56.6%),转归不良 53例 (43.4%),转归不良组合并高血压史、卒中史、心脏病史、房颤史的比例以及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RDW值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 FBG、入院高 NIHSS评分以及 RDW水平升高是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以 RDW为变量对 转归不良预测效能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 0.754(95%CI:0.665~0.843),RDW预测 AIS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截断值为 13.15%,敏感度为62.3%,特异度为84.1%。结论 高RDW水平是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DW 对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