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transcecum tube ileostomy,TTI)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3例有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瘘因素的病人分为TTI组(32例)和造瘘组(31例),TTI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一期吻合后附加TTI,造瘘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造瘘引流量、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附加手术时间、再手术率、造瘘维持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TI组和造瘘组病人造瘘平均引流量分别为(520±60)mL/d和(630±80)mL/d;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45.2%(14/31);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4/32)和38.7%(12/31);附加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min和(40±24)min;再手术率分别为0和67.7%(21/31);造瘘维持时间分别为(17.6±3.4)d和(117.0±22.5)d;治疗费用分别为(31 500±3600)元和(40 300±3900)元,两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附加TTI简单易行,转流肠内容物效果较好,对生活质量影响小,对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有保护作用,且无需造瘘回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Lin JJ  Song ZF  Xu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61-863
目的 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5~ 2 0 0 2年间共对 6 1例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其中UC 2 5例、FAP 34例、其他 2例 ,应用S袋 2 5例、S J袋 13例、J袋 17例以及W袋 6例 ,术后随诊 1~ 18年、平均 8年 ,比较分析术后控便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存活。并发症发生率为 16 % ( 10 / 6 1) ,其中UC患者 ( 2 4 % ,6 / 2 5 )高于FAP患者 ( 12 % ,4 / 34) ,W袋高于其他各袋 ,手法吻合 ( 2 0 % ,8/ 4 1)高于吻合器吻合 ( 10 % ,2 / 2 0 ) ,但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 2 4h大便次数平均为 4 2次。日间 84 % ( 4 3/ 5 1)、夜间 75 % ( 38/ 5 1)的患者排便能自控 ,6 % ( 3/ 5 1)的患者有明显的大便失禁。大部分患者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表示满意。结论 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可维持UC与FAP患者肛管自控功能和可接受的大便次数 ,术后并发症较少 ,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结肠型克罗恩病(CD)的特点和外科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8例结肠型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结肠型CD患者的术前确诊率为42.9%(12/28),误诊率为57.1%(16/28)。其中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5例(17.9%),癌肿4例(14.3%),阑尾病变4例(14.3%),肠结核3例(10.7%)。28例患者中,行择期手术26例,急诊手术2例;手术方式以结肠部分切除术(10例)和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为主;还联合回肠-结肠吻合术(9例)、结肠-结肠吻合术(6例)、小肠造瘘术(9例)、结肠造瘘术(6例)等。本组患者首次肠道病变相关手术的住院时间5~74 d(平均25.4 d),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32.1%),发生并发症者均为未接受CD相关内科治疗的患者。术后获访20例,随访时间7~78个月(平均33.4个月),失访8例。随访病例的预后良好。结论结肠型CD的临床表现隐匿,容易误诊误治,结肠肠段切除手术是结肠型CD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多学科诊治很有必要。另外,术前系统的内科治疗有助于减少首次肠道病变相关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外科治疗15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救治水平。方法:对15例外科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4例;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4例;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7例。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治疗较彻底,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改善排便控制功能但吻合口溃疡发生率高。对于常见的吻合口瘘并发症,通过持续骶前引流等保守治疗,可使吻合口瘘闭合。"J"型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外科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6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4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3例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结论积极早期的手术治疗能够根除疾病并消除癌变可能,IPAA是目前UC择期手术的患者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回肠新直肠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新直肠吻合术(INRA)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一种新方法,它摒弃了回肠肛管囊袋,而保留了直肠储存粪便的功能。对UC和FAP来说,其本身是粘膜疾患,外科处理UC和FAP的目的就是切除结肠病变粘膜并保留直肠储存粪便和排粪功能,去除直肠肌层事实上毫无必要。回肠囊袋肛管吻合术(IPAA)能实现该目的,但有着15%~35%的并发症,10%的失败率以及不能预测术后功能的缺陷;而INRA术式正好符合这些要求,它切除了直肠粘膜并以有血供的回肠粘膜来替代。本文观察INRA术式的早期结果,共11例(6男5女)患者施行了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178例,一期行右半结肠切除37例,一期行左半结肠切除80例,一期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吻合31例,一期行左半结肠或直肠上段癌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封闭远端结肠(或直肠)、二期吻合13例,结、直肠癌晚期无法根治切除者行结肠造瘘7例,短路手术10例。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24/178),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5%(8/178)。结论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应及时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应创造条件力争一期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对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灵活应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排便梗阻综合征(O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STARR手术治疗ODS 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4~68个月),术前ODS评分从14.5±4.9到术后3个月降至5.9±5.0。随访期间,术后便秘症状改善61.1%(11例),无效16.7%(3例),术后复发22.2%(4例),其中2例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再次行STARR手术治疗,1例行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后便秘症状改善。术后并发症:急便感11.1%(2例),肛门坠胀11.1%(2例),无术后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直肠狭窄等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肛门失禁。术后治疗满意度72.2%。结论 STARR手术治疗ODS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采用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与回肠直肠吻合术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在手术结果、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中行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贮袋吻合术18例,术后无死亡,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均无膀胱和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直接吻合组优于贮袋组(P<0 01),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肠蠕动次数两组相似(P>0 05)。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6年。3例(25% )直接吻合者术后直肠息肉癌变需切除直肠。两种术式的术后排便功能相似,仅在白天排便次数和肛周刺激方面IRA组优于IPAA组(P<0 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相似,但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减少术后残留的直肠黏膜癌变机会,因而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多发腺瘤性息肉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行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多发腺瘤性息肉病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施行了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同时作临时回肠造口术,均3个月后还纳;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随访6个月至7年,2例患者肿瘤复发,1例死亡,5例仍存活,1例再次行肿瘤切除.6例术后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排便功能好.结论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多发腺瘤性息肉病、切除彻底,术后控便能力比较好,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是治疗家族性多发腺瘤性息肉病比较好的手术方式,手术宜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