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太阳病坏病,失治误治而病情恶化的概念及治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从诊断、分析到治疗,环环相扣,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高度而准确的概括,是中医治则的大纲,并突出了中医治病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对治疗一切疾病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正麻黄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太阳伤寒证的重要代表方。笔者深入研究麻黄汤中用药及用量之间的关系,体悟到麻黄汤中麻黄辨治病变并不局限于太阳,桂枝辨治病变不局限于太阳,杏仁、甘草不是针对太阳病变之必用药而是辨治里证之要药,进而得出麻黄汤是辨治各科杂病的重要基础用方。若病变比较重、病情比较复杂,仅仅用麻黄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只有选择麻黄汤合方[1],才能用活麻黄汤合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5.
胡娜 《世界中医药》2008,3(1):25-26
《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脉是第一位,症是第二位,它是有主次的不同,因此,朱老在临床过程中始终把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7.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笔者在"结胸病是恶性肿瘤的胸腹部转移"这个前提下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是伤寒本证,中是兼证,下是先讲癌症。所以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开始的128条"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之问,到第142条都是论结胸病的。其后第143条—第145条是论热入血室,从病位上予以区分鉴别。第146条的柴胡桂枝汤证是"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相似文献   

8.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9.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1.
吴瑞甫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伤寒论》之研究,以宏扬伤寒学说为己任。主持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时,特著《伤寒讲义》及《伤寒纲要》,目的在使初学者易于学习领会。所以其编写体例,另辟蹊径,不落前人窠臼,而是独出心裁,务求明白晓畅,一目了然。《讲义》除总论外,以六经为纲,然后详列本经之纲领,病情、经证、腑证。例如太阳病篇,既列伤寒、中风、风寒两感之经证,又分蓄尿、蓄热、蓄血、癃闭之腑证。指出发汗、利水为治太阳病之两大法门。发汗有五法,分形层之次第;利水有三法,辨三焦之高下。然后再论兼证,合病,并病,传经,误治,救逆等辨治大法。  相似文献   

12.
博碁子小识     
博碁子一词见《伤寒论》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大五六枚,服之愈。”又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伤寒八九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太阳中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可在临床中辨治诸多疑难杂病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本文重点探索桂枝汤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得出方药组成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并可辨治诸多内伤杂病;权衡桂枝汤方证之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不能食、心下闷、鼻塞,运用桂枝汤辨治长期低热、血管神经性头痛、妊娠大便难、窦性心动过缓,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气血虚夹寒,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旋复代赭汤证探究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张长恩,陈燮梅旋复代筛汤证,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第166条原文虽一条,但内涵丰富,蕴义较深,它既为外感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今探究如下。-、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相似文献   

15.
在《伤寒论》中共有六十三条条文涉及到呕吐。有关呕吐的证候虽有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在证型分型上又有寒热虚实之异,但其病机均是胃气上逆所致。现将《伤寒论》中之呕吐的辨治及有关认识浅谈如下。一、呕吐的辨治(一)寒呕1.太阳表证之呕。太阳中风证,因肺气不利、胃气不降、营卫不和故见发热恶风,鼻呜干呕,脉浮缓等症,宜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使表解而呕止。若“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而  相似文献   

16.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17.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病,证,症三位一体的治疗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论治主张将疾病、征候、症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立法遣方,即融辨病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手一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试作初步探讨。1辨病施治与辩证论治《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既辨病,又辨证,而且是先辨病,后辨证。通过辨病,掌握病机,从而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治方药。如太阳病在表,治宜辛温解表。太阴病"以其服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痰饮病是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机体某些部位,因饮为阴邪,得温…  相似文献   

19.
正桂枝加芍药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虚,治疗太阴腹满时痛,伴呕吐、下利之脾虚寒湿证。笔者随傅元谋老师门诊时,常见傅老师用此方治疗脾病失运,腐秽不下之证,究其原因,总结如下。1据《神农本草经》载芍药之功用,分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组成。芍药入药首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主要为"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后世尤其是现代学者对此方的临床应用有颇多发展。在运用五苓散治疗泌尿系疾病、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血脂、水肿、脑积水等疾病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