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NSAIs)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4年8月10日至2016年9月20日收治的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NSAIs治疗后进展的晚期乳腺癌患者46例,随机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3例口服依维莫司10 mg/d及依西美坦2.5 mg/d;对照组23例口服依西美坦单药2.5 mg/d,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控制率(DCR)、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DCR率分别为65.2%和3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研究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腔炎(65.2%)和乏力(47.8%)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6.5个月(95%CI=4.8~8.2)和3.5个月(95%CI=2.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NSAIs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不良反应可控,可显著提高DCR率及PFS。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艾立布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0例蒽环/紫杉类治疗失败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以化疗方案不同将其分成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观察组接受艾立布林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 C30)、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2750%)比对照组(1000%)高(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6250%)比对照组(4000%)高(P<005)。治疗后,2组血清CA153、CEA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QLQ C30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2组Ⅰ~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外周神经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均比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PFS曲线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立布林治疗晚期乳腺癌近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血清CA153、CEA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DTX)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晚期NSCLC患者100例,一线予以DTX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DTX剂量为75 mg/m2,后根据所得的血浆浓度与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及是否存在骨髓抑制进行分组。AUC在25~37 mg·h/L的患者分入常规组;<25 mg·h/L或>37 mg·h/L且存在骨髓抑制者分入试验组。常规组DTX剂量在后续周期中均按75 mg/m2给予。试验组后续周期中DTX剂量需根据上一周期AUC水平及骨髓抑制的程度在上周期DTX剂量基础上进行调整。 结果常规组(n=50)获 PR 16例,SD 21例,PD 13例;有效率(RR)为320%,疾病控制率(DCR)为74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5个月。试验组(n=50)获PR 19例,SD18例,PD13例;RR为380%,DCR为740%;中位PFS为58个月。两组RR、DCR和中位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4个周期AUC的均值差异较小,波动于31~33(mg·h/L),仅2例患者第4周期因骨髓抑制DTX减量25%。试验组第2周期35例患者DTX减量15%,8例患者减量25%,7例患者减量30%;第3周期5例患者减量15%,1例患者减量25%。随着DTX剂量的调整,AUC均值也随之减低,第4周期AUC均值低于常规组(30 mg·h/L vs. 33 mg·h/L, P<005)。常规组骨髓抑制的比例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而增高,而试验组骨髓抑制的比例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及AUC值的降低而减低,第4周期试验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远低于常规组(162% vs. 649%,P<0001)。 结论通过血药浓度调整DTX剂量治疗NSCLC,疗效与常规给药方法相当,不良反应减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经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ALK融合基因阳性经克唑替尼治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ALK抑制剂治疗13例,全身化疗52例(培美曲塞联合铂类23例、紫杉醇联合铂类10例、长春瑞滨联合铂类3例、吉西他滨联合铂类5例、培美曲塞单药5例和多西他赛单药6例),2个周期后分别采用RECIST 11版与NCI CTC 40版标准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随访数据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 结果全组均可评价疗效,客观有效率(RR)为462%,疾病控制率(DCR)为738%。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RR优于全身化疗者(769% vs. 385%,P=0013);全身化疗者中,含培美曲塞方案的RR优于不含培美曲塞方案(536% vs.208%,P=0016),含铂方案的DCR优于不含铂单药治疗(805% vs.364%,P=0013)。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0个月(95%CI:32~48个月),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中位PFS为100个月,优于全身化疗者的40个月(P=0003)。全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90个月(95%CI:174~206个月),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中位OS为250个月,优于全身化疗者的185个月(P=0012);EGOG评分0~1分的中位OS为195个月,优于2分的170个月(P=0004);临床分期为ⅢB期的中位OS为265个月,优于Ⅳ期的185个月(P=0046)。 结论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克唑替尼耐药后,给予2代ALK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EGOG评分0~1分和临床分期ⅢB期患者的生存期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焦虑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n=48例,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和观察组(n=48例,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对照组给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给予心理治疗与黛力新联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应激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2个月评估,心理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SDS、SA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应激反应一氧化氮(NO)、血清皮质醇(Co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生理、心理、独立性、环境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治疗联合黛力新口服能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心理焦虑及应激反应,提高其化疗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方案与单药长春瑞滨方案在治疗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符合治疗条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共126例,随机分为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组(GT 组)及单药长春瑞滨组(NVB 组),观察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 -Meier 法计算生存率,采用 Log -rank 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结果:GT 组较 NVB 组在 RR 及 OS 方面有优势(P =0.033;P =0.013),在 DCR、PFS 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40;P =0.159),在不良反应方面有较多的中重度白细胞减少(P =0.025)、轻度恶心呕吐(P =0.035)、便秘(P =0.030)、肌肉关节疼痛(P =0.000)及疲乏无力(P =0.003)。结论: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使用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方案较单药长春瑞滨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 RR 及 OS,但需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及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脂质体紫杉醇进行维持治疗对中晚期肺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7例中晚期肺鳞癌患者完成4~6周期一线治疗后,被随机分为脂质体紫杉醇单药维持治疗组29例和随访观察组28例。观察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结果 脂质体紫杉醇单药维持治疗组的CR、PR、SD和PD分别为0、13.8%、44.8%和41.4%,疾病控制率(DCR)为58.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两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5.7和2.4月,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7.3和4.9月(均P<0.05),脂质体紫杉醇治疗组的生活质量(QOL)优于观察组。结论 脂质体紫杉醇作为中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可显著改善治疗组患者PFS及OS,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8.
张强 《肿瘤防治研究》2013,40(6):593-594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23例仅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3周为1周期,至少2周期化疗,评价疗效。研究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并观察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DCR为68.2%,而对照组为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FS 、ORR及患者生活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可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且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对比单药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经一线(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治疗后进展的HER-2阴性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单药组给予单药紫杉醇化疗,联合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的主要终点为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安全性。  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PFS优于单药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联合组DCR、ORR均高于单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单药组(P < 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紫杉醇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比单药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联合组PFS、DCR、ORR均优于单药组,虽然联合组DCR、ORR较单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组患者的PFS较单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联合组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评价替吉奥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例初治和16例复治的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替吉奥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方案治疗,替吉奥胶囊80mg/(m2·d),分2次口服,d1~d14;紫杉醇脂质体135mg/m2,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3例患者中,CR0例(0%),PR16例(48.5%),SD9例(27.3%).PD8例(24.2%),RR48.5%,CBR75.8%。主要毒副反应是白细胞减少、贫血及胃肠道反应。结论替吉奥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是治疗晚期胃癌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化疗方案,该方案毒副反应较少,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靶区勾画对疗效与毒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初始行化疗治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通过增强CT定位扫描勾画靶区,两组PTV T均为化疗后残留原发灶外扩获得。对照组PTV N为阳性淋巴结引流区外扩摆位误差,观察组PTV N为GTV N外扩摆位误差,PTV T、PTV N处方剂量60 Gy/30次,2 Gy/次,每周5次。比较两组平均肺剂量(MLD)、双肺V20、有效率(RR),并随访患者3年内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毒副反应。 结果观察组MLD和双肺V20分别为(955±228)Gy和(2165±376)%,均低于对照组的(1275±243)Gy和(2532±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R为672%(43/64),对照组为719(46/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复发率均为1000%。对照组45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9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观察组48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6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级以上的血液学毒性、急性放射性肺炎、体重减轻发生率分别为47%、266%和234%,均低于对照组的188%、547%和51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V N靶区勾画可有效减少化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MLD以及双肺V20,对临床疗效和肿瘤复发无影响,并可显著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靶区勾画对疗效与毒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初始行化疗治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通过增强CT定位扫描勾画靶区,两组PTV T均为化疗后残留原发灶外扩获得。对照组PTV N为阳性淋巴结引流区外扩摆位误差,观察组PTV N为GTV N外扩摆位误差,PTV T、PTV N处方剂量60 Gy/30次,2 Gy/次,每周5次。比较两组平均肺剂量(MLD)、双肺V20、有效率(RR),并随访患者3年内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毒副反应。 结果观察组MLD和双肺V20分别为(955±228)Gy和(2165±376)%,均低于对照组的(1275±243)Gy和(2532±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R为672%(43/64),对照组为719(46/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复发率均为1000%。对照组45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9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观察组48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6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级以上的血液学毒性、急性放射性肺炎、体重减轻发生率分别为47%、266%和234%,均低于对照组的188%、547%和51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V N靶区勾画可有效减少化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MLD以及双肺V20,对临床疗效和肿瘤复发无影响,并可显著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雷替曲塞在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或临床诊断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95例,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58)。试验组:雷替曲塞(3 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TACE治疗;对照组:氟脲苷(1.0 g)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TACE治疗。每4~6周为1个疗程,TACE术后4周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疗效,直至疗效评价完全缓解或出现肝功能Child-pugh C级及不可耐受的并发症。评价两组介入治疗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甲胎蛋白(AFP)下降率、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35.1%、32.7%(P>0.05),AFP下降率分别为40.5%、31.0%(P>0.05),中位PFS分别为7个月和5个月(P>0.05);DCR分别为86.5%、67.2%(P=0.03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及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替曲塞替代氟脲苷在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相当,毒副反应可耐受,但尚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躯干中轴部位尤文氏肉瘤家族肿瘤(ESF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发生于躯干中轴部位的79例局限期ESFT患者中,筛选出有完整随访资料者6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综合治疗组39例(化疗+手术+放疗15例、化疗+手术12例及化疗+放疗12例)和单一治疗组28例(化疗10例、手术12例及放疗6例),采用RECIST 11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根据随访资料分析远期生存情况。 结果综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9%(30/39),高于单一治疗组的500%(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分别为570个月和360个月,优于单一治疗组的190个月和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综合治疗者中27例接受手术+放疗+化疗或手术+放疗的有效率、中位OS和EFS分别为815%(22/27)、480个月和320个月,优于12例接受化疗+放疗的667%(8/12)、380个月和2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综合治疗者中24例接受阿霉素联合异环磷酰胺(ADM+IFO)方案的有效率为625%(15/24),与其余15例(非ADM+IFO方案)的733%(11/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接受ADM+IFO方案的中位OS和EFS均>640个月,与其余15例(非ADM+IFO方案)的580个月和340个月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治疗能改善发生在躯干中轴部位局限期ESFT患者的疗效和生存。化疗、手术联合放疗的治疗模式在疗效和生存方面优于化疗联合放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两种活检针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242例,其中157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全自动组),余85例使用半自动活检针(半自动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充足标本率、诊断效能(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全自动组的充足标本率为1000%(157/157),高于半自动组的953%(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81%(154/157),均高于半自动组的700%(7/10)和准确率为926%(7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组和半自动组的敏感度为992%(132/133)和944%(6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针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38%,高于半自动组的212%(P<005),两组气胸、血胸、痰中带血、穿刺相关感染、空气栓塞和和胸膜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引导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操作中,两种活检针各有优缺点,仅适用范围不同,全自动活检针充足标本率、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更高,并发症可控,半自动活检针针道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两种活检针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242例,其中157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全自动组),余85例使用半自动活检针(半自动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充足标本率、诊断效能(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全自动组的充足标本率为1000%(157/157),高于半自动组的953%(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81%(154/157),均高于半自动组的700%(7/10)和准确率为926%(7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组和半自动组的敏感度为992%(132/133)和944%(6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针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38%,高于半自动组的212%(P<005),两组气胸、血胸、痰中带血、穿刺相关感染、空气栓塞和和胸膜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引导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操作中,两种活检针各有优缺点,仅适用范围不同,全自动活检针充足标本率、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更高,并发症可控,半自动活检针针道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