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A组)及PFNA固定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早期负重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PFNA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早负重及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12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54例)采用股骨粗隆间骨折专用假体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66例)采用PFNA内固定。结果 118例获随访12~52个月,平均32.6个月。两组扶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平均3.8 d,B组平均4.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后创伤小、效果良好,而人工股骨头置换创伤较大,是特殊情况下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1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应用PFNA、DHS、Gamma钉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127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与PFNA、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与DH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DHS、Gamma钉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对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严重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内固定物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间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1例。其中内固定组36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5例。比较2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内固定组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8、20个月。内固定治疗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均较长,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较多,髋关节功能恢复稍差(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输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负重活动早、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司枫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76-107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PFNA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PF-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19例、PF-LCP内固定15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4例,并就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PF-LCP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切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PF-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内固定牢固、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完全负重时间较B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 a后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其优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合理功能锻炼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在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均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5-06手术治疗的14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75例(PFNA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7例(置换组)。结果 142例均获得了18个月的随访。与PFNA组比较,置换组术后至下床时间更短,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但切口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置换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术后下床时间早、疼痛缓解快、早期髋关节功能良好等优点,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接受PFNA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81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半髋关节置换组36例,PFNA内固定组45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指标。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切口长度大于PFNA内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小于PFNA内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2年髋关节功能优于PFNA内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高龄(≥75岁)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30例(A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8例(B组)。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组短,平均出血量较B组少(P<0.05);B组住院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较A组短(P<0.05);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后A组优于B组。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PFNA内固定手术风险较小,术后较少出现髋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4月间接受PFN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FN内固定组46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6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指标.[结果]PFN内固定组和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18个月.PFN内固定治疗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较长,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小(P<0.05),但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等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和PFN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11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和FHR治疗,PFNA组79例,FHR组35例。对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PFNA组较FHR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术后下床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更适合于重度骨质疏松,骨折粉碎尤其是合并股骨小粗隆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适合于骨骼质量好,股骨大粗隆相对完整、轻度移位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合并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年龄在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结果大部病例术后2~3w可下地行走,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结论选择性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合并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模式化、时间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可避免因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和长时间的骨愈合期,能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和负重训练,缩短患者卧床时间等优点,是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结合改善骨质疏松治疗,有效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对73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A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PFNA组45例,关节置换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负重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72例患者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22.3个月。PFNA组较关节置换组术中失血量少,并且术后引流量少,但术后下床负重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估计采用内固定不牢固,合并相关内科疾病不宜长期卧床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其术后可以早期下床进行负重功能锻炼,从而减少相关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手术、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9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观察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非手术治疗组优良率27.3%;内固定组优良率86.7%;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优良率82.1%。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首选内固定,对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及骨折不稳定者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不能替代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的治疗效果,为此类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咸阳市中心医院骨科诊断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排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接受PFNA术。其中男33例,女47例,年龄均80岁。评估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全部患者获得12~18个月的术后随访,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差异,术后1年Harri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行PFNA相比,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缩短卧床时间、患髋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疗效也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A组,37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31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势,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均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加长柄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结果经平均18个月近期随诊中仅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其余疗效满意。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恢复时间短,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