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节段融合辅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可提高融合率。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方法:将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双侧与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后外侧融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融合率和对临近间盘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侧内固定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双侧内固定组明显缩短(P < 0.001)。双侧内固定组置入18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3枚穿透皮质刺激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单侧内固定组置入90枚螺钉未发生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单侧和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植骨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效果相同,但单侧内固定成本费用低、节省手术时间,置钉时穿破椎弓根皮质刺激神经根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 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 < 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可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置入、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后路全椎板减压等方法。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中是否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内固定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的:评价以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植入固定并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放射学检查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节段椎体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 < 0.01),临床优良率为90%;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8%,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发生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果提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然而传统的经后方或后外侧入路融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影响相邻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破坏了脊柱的机械载荷分布。 目的:探讨经腰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6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其中峡部裂型腰椎滑脱2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18例和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10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个月(10~60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内置物断裂、松动移位和椎间隙高度丧失等并发症,骨融合率为91%。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26例,可5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90%。结果说明基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的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关键词: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腰椎退行性疾病;硬组织植入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后路、单侧椎间孔、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 方法:新鲜的雄性小牛L1~L5节段脊柱标本15具。随机取5只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非破坏状况下测试其力学指标后,再将15只标本随机分为3组,按要求制作L4/5前路椭圆形碳纤维Cage 1枚融合(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后路长方体碳纤维椎间Cage 2枚融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和侧方椎间钛合金Cage 1枚融合(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模型。测试完成后,每个标本附加L4/5节段双侧Moss-miamiTM椎弓根螺钉测试。 结果: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应变和位移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强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组间以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变化最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各组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 结论: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都有加速上位相邻节段退变的趋势,附加内固定比单纯融合更易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退变趋势更加明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的趋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背景:良好的骨性融合对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获得长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腰椎融合的方式很多,从融合的效果来看,目前以椎体间植骨融合最为可靠。 目的:对比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时采用打压植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效果及放射学结果评价。 方法:27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患者C臂机辅助透视下于定节段的椎弓根分别拧入椎弓根钉。按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16例打压植骨椎间融合,11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后选用大小合宜的两个椎间融合器,把椎板及棘突骨块塞入融合器内腔并植入椎间隙。所有患者置入前、后均行X射线平片及CT检查。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6 ~25个月,平均19个月。2组患者原有的腰背疼痛及神经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器组优良率为91.3%,自体骨组为89.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7.5%,自体骨组为90.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高于自体骨组,提示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组织相容性良好,配合自体骨打压植骨治疗后椎间隙高度虽有一定程度丢失,但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与置入椎间植骨融合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既往多采用双侧显露,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风险较大,出血较多,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目的:探讨后路单枚cage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固定融合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41~72岁;单节段47例,双节段4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单侧显露症状侧椎板及关节突,单侧置入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切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植骨后放入单枚cage。根据日本JOA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90~430 mL;手术时间单节段为100(85~120) min, 双节段为150(120~170) min;术后第二三天即可离床活动。术后有2例患者腰腿痛无好转,复查CT 和MRI 均未见异常,其中1 例经3 个月对症处理后腰腿痛减轻,另1 例无变化。按日本JOA 评分法评定标准,术前JOA 评分11(7~13 )分,术后1 年JOA 评分25(18~27 )分。94%患者的JOA改善率>50%。51 例患者中融合44 例,可能融合7例,融合时间为5.4(4.3~7.1) 个月。本组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钉及cage 移位。说明单侧椎弓根钉及cage内固定手术方法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脊柱结构破坏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时,临床治疗棘手。采用椎体骨水泥灌注可增强椎弓根螺钉及脊柱稳定性。 目的:观察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稳定性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骨水泥灌注技术参数及固定节段选择对结果的影响。 方法:39例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患者采用骨水泥灌注强化椎体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神经根松解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及术后6,12,24,36个月随访进行JOA评分,计算手术改善率;行X射线片及MRI检查,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置入螺钉过程中未发生因骨水泥渗漏、放热效应及毒性反应引起并发症;手术时间90~180 min,置入失血量600~1 000 mL,单椎体操作时间8~12 min;单椎体骨水泥用量3.5~5.0 mL。置入前JOA评分平均11分,置入后1年随访平均为23分,改善率66.7%;末次随访平均25分,改善率77.8%。1例置入后2年发生固定节段上方椎体压缩性骨折。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和脱出;无断棒现象发生。结果提示,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的稳定性,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椎弓根螺钉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39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 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 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 方法:在3.0 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 < 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 < 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下腰椎退变的MRI资料与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中治疗节段选择的相关性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选择152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固定融合组,对照组47例采用保守治疗,固定融合组105例均采用经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3,6,12,24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以患者MRI影像资料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各因素与治疗节段选择的密切程度。 结果与结论:固定融合组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固定融合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建立了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经检测,该组判别函数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能够有效辅助对治疗节段的诊断和判别分类,有助于制定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融合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失稳、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常需要实施腰椎融合,其目标是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论。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6具,L4~5模拟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根据不同的内固定组合方式分为2组,即双侧钉棒组及同侧单钉棒组。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量各种固定方式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ROM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以完整的腰椎运动单元为参照,两固定组的ROM值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其中双侧钉棒组在各工况下ROM值均显著低于同侧单钉棒组(P < 0.05)。提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但与双侧钉棒固定比较,单钉棒方式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后路植骨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的比较。 方法:选择2002-09/20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4~61岁,平均52.5岁。全部为单一间隙椎间盘突出,其中T12~L1突出1例,L1/2突出6例,L2/3突出10例,L3/4突出16例。33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后路组(n=18):行后路双侧小关节切除自体小关节骨质及自体髂骨或异体人工骨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前路组(n=15):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及钛板内固定(经侧前方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基本情况,应用JOA 评分评价患者金属内固定材料植入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总结并发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8(40.5±3.0)个月,在内固定时间及金属材料植入过程中出血量计算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优于前外侧入路,但在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种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后路组植入中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2.84±2.5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5.63±3.06)分,优良率为88%,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94%;前路组植入中1例硬脊膜破裂,1例植入后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植入后出现难制性呃逆,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1.96±2.14)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4.92±3.91)分,优良率为84%,随访时骨性融合率93%。 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术式,同时应进行内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切除部分椎体是否可能会导致椎间盘营养通道的破坏,从而导致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 目的:评估兔椎体不同程度切除对相邻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 方法:将10只新西兰兔分为2组,根据椎体不同程度切除植骨内固定,分为切除1/2椎体组和切除3/4椎体组。在造模后6个月处死动物,获取伤椎下位椎间盘及正常椎间盘组织(设为正常对照组);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学改变,检测椎体软骨终板血管芽数量;通过阿新蓝染色测量图像阳性吸光度以评价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兔椎体切除小于1/2时,相邻椎间盘营养状况不会有明显改变;如果前路减压需切除椎体不超过1/2时应考虑单节段植骨融合双节段固定。椎体切除大于3/4时,相邻椎间盘营养状况会有明显改变,并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如果前路减压需切除椎体超过3/4时应考虑切除相邻间盘行两节段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 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 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 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 min,平均出血85.7 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has some disadvantages such as postoperative back pain through wide muscle dissection, long operative time, and cephalad adjacent segmental degeneration (ASD).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sults between interspinous fusion device (IFD) and pedicle screw.

Methods

From Jan. 2008 to Aug. 2009, 40 patients underwent spinal fusion with IFD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n same study period, 36 patients underwent spinal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s control group. Dynamic lateral radiographs,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Korean version of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K-ODI) scores were evaluat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lumbar spine diseases in the IFD group were as followings; spinal stenosis in 26,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in 12,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 2. The mean follow up period was 14.24 months (range; 12 to 22 months) in the IFD group and 18.3 months (range; 12 to 28 months) in pedicle screw group. The mean VAS scores was preoperatively 7.16±2.1 and 8.03±2.3 in the IFD and pedicle screw groups, respectively, and improved postoperatively to 1.3±2.9 and 1.2±3.2 in 1-year follow ups (p<0.05). The K-ODI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n equal amount in both groups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p<0.05). The statistics reveal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ASD in pedicle screw group than the IFD group (p=0.029).

Conclusion

Posterior IFD ha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the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erms of skin incision, muscle dissection and short operative time and less intraoperative estimated blood loss. The IFD with PLIF may be a favorable technique to replace the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selective c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