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饮”的名称,虽首见于内经,而明确地辨证,则详见于金匮痰饮篇中。在该篇内仲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结合了个人临床的实践经验,根据不同的症状,把“饮”病进一步发挥,而分为“痰饮”(当作淡饮解)、“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类型,后世医家对“饮”症命名虽增有“流饮”“癖饮”之異,然究之仍不出于仲景所论“四饮六证”范畴之内。金匮痰饮篇说:“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巢氏病源说:“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间悬,咳唾引胁痛,故云悬饮。”又局方云:“‘悬饮’亦谓流饮,在胁间动摇漉漉有声。”按此系由于三焦脉气闭  相似文献   

2.
熊鸣峰  吴春红 《光明中医》2014,29(11):2396-2397
悬饮一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属于广义痰饮之范畴.笔者通过对其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结合大量临床实例,认为阳虚是其发病的根本,温化法当属本病的治疗大法.现将本人点滴体会详书于下:  相似文献   

3.
或谓“饮证就是水肿”。“溢饮就是浮肿”等等。笔者对此说法持有不同意见,认为饮证与水肿不能等同,现在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认识,和同道们共同商榷,并希指正。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症饮咳嗽病脉证治篇》里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痰饮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饮后水流于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应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第2条“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指出悬饮的概念是饮邪潴留于胁下,循经上逆射肺,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而产生咳嗽并牵引胁下作痛,相当于现代的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形成原因最常见的有肿瘤性、感染性、结缔组织病及其他如外伤、手术等。经方在现代临床胸腔积液的治疗中收到良好疗效。现将常用的五张经方在临床的研究情况作一回顾。1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方源于《金匮要略》,治“支饮不得息”。全方具泻肺逐水平喘之功。方中葶苈子为肺家气分药,与桑白皮同入肺经,皆为泻肺行水之良…  相似文献   

5.
悬饮是痰饮中的四次之一。它是水饮流渗在两胁,仃留不散,如物空悬,故名悬饮。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等症。《金匮要略》说:“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对悬饮的证治己具梗概。笔者运用苇茎汤加味治疗十二例,效果尚为满意,现报告如下,并略加讨论,以供参考。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9例,女3例;年龄在17—20岁3人,26—30岁5人,32一56岁4人。二、职业与发病时间:职业与职工和学生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饮水流行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喉间痰鸣,咳喘气鸣,咳痰黏稠或清稀痰涎,《金匮要略·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证治要诀·哮喘》指出:“宿有此根。”临床常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炎、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属支饮范畴。水湿痰饮流行四肢,身体痛重,流走经络、皮肤、肌肤则四肢大小关节疼痛畸形,或全身各部可触结节…  相似文献   

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对内科杂病的审因辨证,在临床中至今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有关症状和脉象等均有论述。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指出了四饮的辨证和鉴别。水在胸胁如物悬挂所以叫悬饮。水饮停留在胁下指的是胸腔部位。胁下有水,妨碍阴阳  相似文献   

9.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浸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并阐明辨证要点及其病因病机。其治疗法则不外乎一个“通”字,这里所谓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正如清·高士宗所论“通之三法,各有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经者,使之旁达亦通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  相似文献   

10.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11.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是以病因而命名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留饮痰澼”《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溢饮”之名?督鹭选访魅分赋觥八囊我晕?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  相似文献   

12.
<正>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目前一般认为西医所说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即属于中医“悬饮”的范畴。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该病而获效者杂志上屡有报道。然而就笔者临床观察,单纯使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之类祛痰逐饮药治疗,对于早期悬饮其有效率只是在10%左右,既便是对中、后期悬饮,其有效率也仅在50%上下。可是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在祛痰逐饮药中加入活血逐瘀药  相似文献   

13.
十枣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一张名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电,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戟、甘遂、芫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戟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芫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癖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  相似文献   

14.
悬饮病名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悬饮属于中医学中广义痰饮的范畴,笔者认为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在治疗悬饮病以及现代医学之胸腔积液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例举了十四种疼痛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8.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9.
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悬饮(渗出性胸膜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出性胸膜炎是继发性疾患,一般多由肺部疾病所引起,其中以结核病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类似《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的悬饮病,根据该病发生胸胁硬满,气短促,咳唾引痛等症的病机,笔者临床喜用先父浣乔中医师的经验,投予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每收桴鼓之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关于水饮的治法,理论完备,方药俱全。验之临床,每有效验。今略探如下,望批评指证。一、以祛邪为主的治法1.峻泻逐水法:《伤寒论》157条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主之。”本证是悬饮无疑。应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主证。饮为有形之阴邪,停结于胸胁之间,胸阳被遏,气机受阻,故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气不利,故见呼吸短气;饮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