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7髋)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畸形分次行单侧THA,均采用外侧切口,通过对股骨颈2次截骨后,根据骨盆倾向头侧还是尾侧进行髋臼成形,正确定位臼杯的外展角,根据患侧屈曲畸形情况进行股骨柄和髋臼前倾角的调整。结果术后48例均获随访平均28.5(12~36)个月,1例一侧假体下沉4 mm,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例出现股骨近端劈裂,1例出现坐骨神经的牵拉伤。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16.3分提高到85.6分;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提高至术后平均152.5°,其中平均屈髋91.4°;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由术前平均25.6°改善至术后平均5.1°。术后患者髋痛基本消失,术侧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屈髋畸形的THA不能按常规的方式处理,显露出真臼底和根据术前患肢的内旋或外旋程度把握好准确的前倾角、外展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智能手机角度测量软件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9月,在50例患者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测定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男24例,女26例;年龄37~83岁,平均71岁。左髋22例,右髋28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均排除髋臼发育异常。术后1周摄骨盆正位X线片,利用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察者自身测量的可靠性,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结果差异;定义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大于手机测量值为+,反之为-,计算术中及术后角度测量误差范围。结果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02±1.33)°,前倾角为(17.62±2.20)°;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74±4.05)°,前倾角为(17.22±5.57)°;两种方法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77,P=0.482;Z=-0.368,P=0.713)。术后PACS系统测量44例髋臼假体角度在安全区范围内;6例前倾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5°,外展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3°。髋臼假体前倾角术中及术后测量前倾角偏差为-21~+10°、外展角为-10~+9°,提示与术后PACS系统测量值比较,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偏大,外展角偏小。结论 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确定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及外展角方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4.
虚拟影像导航系统对提高髋臼假体植入精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对髋臼假体植入位置精度的影响。方法2004年2月~2006年4月收治23例(26髋)髋关节病变患者,采用在无影像手术导航下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进行治疗。男14例,女9例;年龄28~55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3髋),股骨头坏死6例(7髋),骨性关节炎14例(16髋)。随机分为两组:计算机导航组11例13髋,在无影像手术导航下行THA;对照组12例13髋,采用传统THA。设定髋臼最佳植入股骨外展角45°,前倾角为15°。术后测定假体植入的角度。结果术后无骨折、脱位、感染及坐骨神经损伤。计算机导航组的髋臼前倾角为15.4±1.4°,外展角为45.5±1.3°;对照组髋臼前倾角为13.9±7.6°,外展角为43.7±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计算机导航组的角度值比对照组更接近和集中于设定值。23例均获随访10~40个月,平均26个月。Harris评分计算机导航组为85~100分(平均95分),优11髋,良2髋;对照组为75~100分(平均92分),优9髋,良3髋,中1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可以精确地植入髋臼假体,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行THA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33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疗)与前外侧入路组(45例,采用前外侧入路THA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外展活动度以及Harr...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数字模拟辅助融合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精准植入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融合髋患者11例(11髋),男7例(7髋),女4例(4髋);年龄28~56岁,平均(42.7±10.7)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4例,化脓性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创伤1例。各种原因导致髋关节病变距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时间为9~30年,平均(16.5±7.5)年。屈曲强直8髋,屈曲角度13°~31°,平均(21.8±6.5)°;屈曲内收短缩强直3髋,屈曲角度16°~25°,平均(20.3±4.5)°。所有病患均应用Mimics 10.01软件术前模拟截骨、髋臼假体植入,确定截骨角度及髋臼假体尺寸,术后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1±12.9)个月。术后未发生假体脱位及感染,1例因术中牵拉致股骨神经不全损伤,出现大腿前侧皮肤麻木,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恢复。术后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8月—2021年8月采用THA治疗的73例AS累及髋关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HA术中是否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分为研究组(37例,THA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和对照组(36例,行传统TH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及术前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和髋关节ROM,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股骨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外展角、假体联合前倾角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髋臼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量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手术前后骨盆、髋臼及股骨相关影像学参数,初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期为此类患者THA手术方法及假体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1月—7月初次行TH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AS患者38例(56髋)作为研究对象(AS组),并以同期接受THA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6例(45髋)作为对照(对照组)。两组患者病变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P=0.9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髋关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中心颈干角(center collum diaphyseal,CCD)、偏心距、旋转中心至小粗隆高度以及大、小粗隆间距;术前摄X线片测量两组股骨髓腔开大指数(canal flare index,CFI)、皮质指数(cortical thickness index,CTI),以及AS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后摄X线片测量股骨假体髓腔填充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结果两组术前髋臼前倾角以及手术前后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P=0.00)。AS组患者PI为41~58°,平均48.37°;SS为2~11°,平均5.64°;PT为5~26°,平均12.85°。AS组患者CCD、CFI、CT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4;t=5.12,P=0.02;t=3.91,P=0.04);而偏心距、旋转中心至小粗隆高度以及大、小粗隆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36;t=0.33,P=0.56;t=0.59,P=0.12)。根据Noble等提出的分型标准,AS组中股骨髓腔为烟囱型32髋、正常型18髋、倒立香槟型6髋,对照组分别为4、28、13髋。AS组假体柄远端髓腔填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5.64,P=0.02);两组近端及中段髓腔填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61;t=0.55,P=0.13)。结论 AS患者术前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明显偏大。AS患者股骨髓腔多为烟囱型,采用锥形柄假体置换后中、远端髓腔填充率偏小,解剖型假体填充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髋臼假体角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安装固定角度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方法在X线片测量236例(248髋)THA术后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将外展角设定为〈30°、30-50°、〉50°3组,前倾角设定为〈0°、0-25°、〉25°3组。分析以上2个因素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结果脱位组外展角平均(39±11.88)°,非脱位组为(38.98±8.65)°,两组之间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脱位组前倾角平均(12.33±14.89)°,非脱位组为(13.21±11.52)°,两组之间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外展角在〈30°、30-50°、〉50°不同范围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在〈0°、0~25°、〉25°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假体外展角在14~58°范围内、前倾角在-15~350范围内与THA术后脱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导航模板辅助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其效果进行CT分析。方法 28例32髋成人发育性DDH患者通过导航模板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9例,女9例,年龄33~53岁,Crowe分期Ⅰ期15髋;Ⅱ期6髋;Ⅲ期6髋;Ⅳ期5髋。通过术前薄层CT扫描的三维数据,设计导航模板,并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同时行术前、术后CT对比。结果 32髋术后的髋臼假体位置良好,外翻角在40°~54°,髋臼杯外展角偏移度为(1.8±0.3)°,前倾角为10°~23°,髋臼杯前倾角偏移度为(2.2±0.9)°,无股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导航模板可以为为DDH全髋置换髋臼假体的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定位的方法,同时简化了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使用自制髋臼假体角度导向器辅助安装,对提高髋臼假体置入角度准确率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90例(98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设定髋臼最佳置入外展角为40°,前倾角为20°。患者随机分导向器组(50髋)和对照组(48髋),其中导向器组手术中采用自制金属髋臼假体安装导向器辅助下进行髋臼假体的安放,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手术,没有借助任何定位导向安装设备,完全靠徒手安装。术后拍骨盆前后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并将测量的外展角与前倾角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两种方法安放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结果]导向器组:手术中安装导向器时间为40 s~1 min 30 s,髋臼前倾角为14.54°±5.25°,外展角为41.82°±3.61°;对照组前倾角为17.49°±8.47°,外展角为39.26°±7.19°。将外展角、前倾角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角度导向器可以提高置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术中操作方便,安装导向器耗时短,可以反复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在直接前方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在32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行THA的患者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术后摄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先观察术后假体的前倾角是否位于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内(15°±10°),再与术中所测角度进行比较,评估术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骨盆正位片测量32例髋臼假体前倾角均在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范围。术中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4. 58°±2. 50°;术后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6. 48°±3. 45°;两种方法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 25,P=0. 71)。结论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行THA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确定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方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进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1例(16髋)在导航系统下进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设定髋臼假体最佳植入角度为外展角45°,前倾角15°,股骨假体柄颈角为O°,柄干角140°.术后测定假体植入的角度情况,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果]术后手术导航系统植入髋臼假体的前倾角为(15.6±1.2)°、外展角为(45.3±1.5)°,股骨假体柄颈角为(2.2±1.8)°,柄干角为(140.5±2.0)°.平均随访2.5年(40~15个月),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5分(25~35分),术后为X线片发现1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线,而无松动迹象.[结论]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可以精确地植入假体,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07例患者(332髋)行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估临床功能,观察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结果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41~73(52.0±5.6)min,术中失血量60~210(94.0±37.4)ml。患者均随访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3、12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F=237.2,P<0.001)。术后第2天,髋臼假体前倾角为7°~22°(14.4°±6.0°),外展角为26°~57°(43.8°±4.4°)。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由术前0~2.5 cm纠正为术后0~1.5 cm(Z=-14.71,P<0.001)。18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髋发生术中股骨近端骨折,2髋术后早期出现髋关节脱位,1髋髋臼杯未完全打入臼窝,该24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愈合、复位良好。术后1年未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无菌性假体松动。结论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评估髋臼假体位置,术后随访假体位置的两个重要参数。髋臼前倾角的测量目前仍无统一标准。该文就近期文献中髋臼前倾角的定义、测量时骨盆参考平面、各种测量方法、髋臼角安全范围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评估髋臼假体位置,术后随访假体位置的两个重要参数。髋臼前倾角的测量目前仍无统一标准。该文就近期文献中髋臼前倾角的定义、测量时骨盆参考平面、各种测量方法、髋臼角安全范围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术前进行数字化假体模板测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假体选择及置入位置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07—2014-07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行THA的患者27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2例),试验组应用数字化假体模板进行术前计划,对照组以传统X线片模板进行术前计划。术后再进行影像学检查验证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前测量髋臼外展角与术后实际髋臼外展角差值的绝对值为(3.600±3.971)°,对照组为(8.583±6.265)°,试验组髋臼外展角差值的绝对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0,P0.05)。试验组术前测量髋臼前倾角为(20.133±3.695)°,术后实际髋臼前倾角为(20.133±13.6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05)。试验组术前计划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一致以及只相差1个型号者13例(86.7%),对照组为7例(58.3%),试验组例数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数字化假体模板测量可以提高THA假体选择及假体置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中,局部的解剖结构中髋关节股骨和髋臼方向与准备置入假体所建议的定位方向是否符合。方法回顾性评价40例(80髋)髋关节骨关节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患者根据标准体位定位,统计骨盆倾斜角度,髋臼方向的3D解剖结构测量以及股骨解剖结构测量。结果男性的股骨头大小、髋臼大小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男性与女性之间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联合前倾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前倾角间比较无显著相关性(RS=-0.024,P=0.833)。67例(84%)髋臼的前倾角符合安全前倾区域,60例(75%)的联合前倾角是在安全范围内的,55例(69%)同时符合股骨前倾角与髋臼前倾角均在安全范围内。78例(98%)髋臼的外展角符合外展的安全区域。结论对髋关节髋臼前倾角的解剖结构方向与推荐假体臼杯置入"方向"比较,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之间无特定的关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在定位方面使用"安全区"方法定位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HartofilakidisⅡ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利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20年10月,初次THA术中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的24例(27髋)HartofilakidisⅡ型DDH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21例;年龄20~58岁,平均40岁。身体质量指数为19.5~35.0 kg/m^(2),平均25.0 kg/m^(2)。单髋21例,双髋3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1.1±10.0)分,单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为(19.90±6.24)mm。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X线片评估术后移植骨愈合情况、髋臼假体及移植骨覆盖率以及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情况,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为50~1 000 mL,中位数35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中骨折以及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1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表现,1例(1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103个月,中位时间4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6±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43,P=0.000);无1例需行翻修手术。术后X线片复查示髋臼假体覆盖率为91%~100%,平均97.8%;移植骨覆盖率为13%~46%,平均23.8%;移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末次随访时,移植骨均已融合,无塌陷迹象,未出现移植骨吸收、异位骨化和骨溶解,髋臼及股骨假体无明显无菌性松动表现;单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为(2.86±2.18)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8,P=0.000)。结论对于HartofilakidisⅡ型DDH患者,初次THA术中若髋臼假体外侧缘≥5 mm部分未被宿主骨覆盖时,可采用自体股骨头进行结构性植骨,能获得良好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82-2186
[目的]运用3D打印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患者制定术前计划,探讨该技术对髋臼杯置入的作用。[方法]纳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一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成人DDH患者38例(41髋),其中,3D组19例(20髋),常规组19例(21髋),3D组患者术前根据打印3D模型三维重建数据制定术前计划;常规组按常规计划完成手术方案设计。术后比较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水平及垂直距离与术前预计值的差异程度,评估髋臼假体的置入精度。[结果]两组间髋臼实际位置,包括外展角、前倾角、水平及垂直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外展角、前倾角、水平及垂直距离的设计值和实际值差异度更小,更接近理想设计值。[结论]运用3D打印技术指导完成术前计划虽不能降低手术难度,但能优化术前设计,利于髋臼假体理想放置,增加假体置入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