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48例STE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四组,A组≤3h,B组3~6h,C组6—12h。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3.3%、75.0%、37.5%,前两组与后一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病死率分别为0%、3.8%、12.5%。结论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呈负相关,STEMI发病3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期间死亡率最低,3—6h次之,而对于发病时间6—12h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85例70岁以上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2h、2~4h、4~6h、6~12h和12~24h 5组。结果:5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6%、76.9%、68.8%、45.6%和50%,前3组与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0、2.6%、12.5%、18.2%和16.7%;开始溶栓至血管再通所需时间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正相关(P〈0.05),发病2h内为35~80mim,6~12h则为90~155min。结论:70岁以上AMI患者发病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但对于发病时间6~12h和12~24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有较好的效果,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王志男  雷力成 《医学文选》2001,20(5):594-596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和UK组,分别应用rt-PA和UK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80.65%和UK组为51.85%,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治疗,冠脉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91.18%和UK组67.8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5周住院病死率:分别为rt-PA组6.5%和UK组11.1%。结论:小剂量(50mg)rt-PA用于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并发症少,可降低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4.
詹华芝  陈步星 《铁道医学》2000,28(4):241-242
目的 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的疗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成≤3h,〉3 ̄6h,〉6 ̄12h3组,于发病30min至12h,在90min内给予rt-PA,总量50mg,比较3组之间血管再通率及4周病死率。结果 总的血管再通率为82%,开始溶栓距发病时间≤3h,〉3 ̄6h,〉6 ̄12h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5%、81.  相似文献   

5.
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智铨 《重庆医学》2006,35(10):939-940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时是否给予溶栓、不同溶栓治疗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距发病的时间分为A组(≤2h)、B组(2~12h)和C组(未溶栓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3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45.7%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死亡率分别为0%、20%、35.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方法 28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脉再通率,并观察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28例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20例,再通率71.4%,其中发病6 h内溶栓冠脉再通13例,再通率81.3%,发病6~12 h内溶栓冠脉再通7例,再通率58.3%;2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可靠的,AMI患者发病6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效果疗效显著,发病6~12 h应用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74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病6小时前后血管再通率(75.5%对7.1%),病死率(3.6%对14.7%),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年龄血管再通率无影响(P>0.05);而65岁后较65岁前病率增加(P<0.05)。结论:AMI发病6h内,65岁以下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瑞替普酶( r-PA)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57例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PA 18 mg +0.9%氯化钠50 ml快速静脉溶栓治疗,30 min后再给予r-PA18 mg治疗.计算发病0.5~2h、>2~4h、>4 ~6 h及>6~12h内溶栓再通率,并将6h内溶栓病例与将>6~12 h溶栓病例进行再通率比较.结果 6h内溶栓再通率为86.67%,>6~12 h溶栓再通率为41.67%,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用r-PA急诊溶栓治疗AMI疗效好,再通率高,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且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早期溶栓与延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54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运玲 《广西医学》2009,31(2):244-24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早期溶栓组(6h内)30例及延期溶栓组(6~12h)24例,均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早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93.3%,明显高于延期溶栓组的66.7%(P〈0.05);早期溶栓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10.0%,反复心绞痛发生率3.3%,而延期溶栓组分别为37.5%和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病死率早期溶栓组为3.3%,延期组为20.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可降低住院并发症、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及5周病死率,但发病时间超过6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栓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及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的108例AMI患者,分为病后0~3h,3~6h,6~12h共3组进行溶栓治疗,并按发病至溶栓时间不同观察比较其ST段下降50%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CK-MB酶峰值提前时间的变化,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及血浆中CRP浓度的变化。结果 3组比较ST段下降50%时间,胸痛缓解的时间,CK-MB峰值提前时间及各组血液中CRP水平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3h内溶栓组血管再通率84.3%为最高,3~6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64.1%为次之,6~12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27.1%为最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效果与开始治疗时间有依赖关系,溶栓越早再通率越高,血浆CRP水平下降越明显且死亡率越低,并发症越少,愈后越好。  相似文献   

11.
陈麦芳 《中外医疗》2011,30(20):123-123
目的比较急性心梗后不同时间内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拟诊为急性心梗,发病后6~12h内无溶栓和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在入院后20~30min内开始溶栓。结果全部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9%,其中溶栓距发病时间〈4h组的再通率为71.4%显著高于4~6h组(63.3%)和6~12h组(33.3%),P〈0.001,4周病死率为7.1%,显著低于4~6h组(13.3%)和6~12h组(16.6%),P〈0.01;4~6h组的再通率显著高于6~12h组,P〈0.01,但4周病死率2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梗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高,4周病死率最低。4~6h组溶栓的再通率高于6~12h组,但4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6小时内溶栓及延迟溶栓的疗效。方法发病6小时内36例及6~12小时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即刻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配合其他相关治疗,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日内的心脏事件。结果发病6小时内及6~12小时溶栓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91%和41.5%,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再通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者。结论溶栓治疗的时间早晚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具有相关性,6小时内溶栓获益最大,但6~12小时溶栓也可产生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后溶栓治疗时间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溶栓治疗距STEMI开始发病的时间,分为≤2h、~6h、12h三组,比较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心功能以及4周病死率等。结果三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分剐为88.9%、52.8%、29.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标准Ⅱ级以上分别占16.7%、25%、41.7%,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比B、C组分别降低8.3%、25%;4周病死率分别为0、11.1%、29.2%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后溶栓治疗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越好,4周病死率越低,说明早期溶栓可提高临床疗效、近期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4.
王志男  雷力成 《微创医学》2001,20(5):594-596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和UK组,分别应用rt-PA和UK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80.65%和UK组为51.85%;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治疗,冠脉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91.18%和UK组67.8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5周住院病死率分别为rt-PA组6.5%和UK组11.1%.结论小剂量(50mg)rt-PA用于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并发症少,可降低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20例STE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四组,A组≤2小时,B组2~4小时,C组4~6小时,D组6~12小时。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9%、76.7%、72.2%、39.4%,前三组与后一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0%、0%、2.8%、6.1%。结论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呈负相关,STEMI发病2小时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2~6小时次之,但对于发病时间6~12小时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中达到冠脉再通标准的69例,再通率达74.19%;24例未达再通标准,其中3例死亡,病死率为3.23%。发病6h内溶栓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6~12h的再通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再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 48例STE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四组,A组≤3h,B组3-6h,C组6-12h.结果 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3.3%、75.0%、37.5%,前两组与后一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病死率分别为0%、3.8%、12.5%.结论 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呈负相关,STEMI发病3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期间死亡率最低,3-6h次之,而对于发病时间6-12h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研究链激酶加速静脉溶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链激酶加速静脉溶栓(链激酶150万U/30min)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结果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率为77.14%(27/35)。其中发病6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为89.3%(25/28),距发病6—12h溶栓者血管再通率为50%(6/12)。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倾向占12.5%、寒颤2.5%和低血压7.5%,未发生脑出血或严重的内脏出血。急性期5周病死率为2.8%(1/35)。结论与常规链激酶150万U/60rain静脉溶栓治疗相比,链激酶加速静脉溶栓治疗能提高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而不增加出血、变态反应,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陈明文 《中原医刊》2007,34(19):19-20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6 h(42例)和6-12 h(延迟溶栓44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小于6 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8.57%,病死率为4.76%;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7.73%,病死率为1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04%比2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近3年65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A组28例,B组37例,2组按发病距溶栓时间≤3h、3h~6 h、6 h~12 h比较再通率。结果 A组、B组6 h~12 h尿激酶溶栓再通率与≤3 h,3 h~6 h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同时间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率高,溶栓再通率与时间相关性较强,起病6 h以内为溶栓的最佳时间,溶栓再通率与年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