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血尿,B超发现膀胱内占位者28例行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内镜(MSCTVE)和常规膀胱内镜检查。其中23例采用导人法,通过导尿管将4.8%泛影葡胺300~500ml注入膀胱,行膀胱及后尿道扫描;5例采用排泄法.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90ml,延迟30min行全尿路扫描;将膀胱原始资料传至工作站,采用Voyager软件行CTVE影像重建,对膀胱癌进行评价。结果常规膀胱镜证实的38枚膀胱肿瘤MSCTVE显示35枚,准确率92.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25例,鳞状上皮细胞癌、壁内段输尿管癌、膀胱癌术后复发各1例,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显示率分别为75%和100%。结论MSCTVE具有图像清晰逼真、大视野、无盲区等特点,能较准确地反映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是常规膀胱镜及外科手术的有益补充,也可作为尿道狭窄、严重血尿或患者拒绝传统膀胱镜等条件下替代常规膀胱镜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二维、三维重组技术在膀胱癌术前诊断的价值及限度。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42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检查,在膀胱充盈状态下行平扫、增强及排尿后延迟30~50min再次扫描,容积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镜(CTVE)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成像,并与纤维膀胱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诊断膀胱癌41例,误诊1例,其中单发38例,多发4例,共检出瘤灶54个,诊断符合率为97.6%。各种重建技术在显示肿瘤的形态特征、侵犯程度、血供特点等方面价值各有不同。结合使用可以相互弥补充,极大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在膀胱癌的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早期诊断膀胱肿瘤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在早期诊断膀胱肿瘤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导尿管抽出尿液后向膀胱内注入气体行螺旋CT扫描,图像传至工作站行三维仿真膀胱镜重建。盲法评价CTVE和横轴位图像显示膀胱内肿瘤结节病变检出数量的差异,以及两种方法提供的信息情况。结果:20例中CTVE发现膀胱肿瘤18例,而轴位像仅发现14例。横断面图像检出26个结节,CTVE检出31个结节,两者有差异(P<0.05)。CTV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横断面图像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仅为77.8%和33.3%。5个直径≤5mm的结节轴位像均漏诊。结论:CTVE为一种无创检查,无盲区,可准确显示直径≤5mm的膀胱肿瘤;膀胱充气状态螺旋CT横断面图像可准确显示膀胱壁的增厚等异常;两者结合可为膀胱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最佳的扫描技术。方法: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使用3种不同的检查技术,对62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增强检查:15例使用对比剂注入后延时扫描无维持注射的方法;23例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surestart)自动控制扫描,对比剂一次性团注的方法;24例使用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 维持注射的方法。结果:15例使用对比剂注入后延时扫描无维持注射的方法进行的冠状动脉检查,9例成功占60%(9/15);23例使用surestart技术自动控制扫描,不使用维持量注射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检查,16例成功,占69.57%(16/23);24例使用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 维持注射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检查,22例成功,占91.67%(22/24)。结论: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 维持注射的方法,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CT尿路造影 (CT urography,CTU)是由Zanowitz等[1]于1985年首先应用于研究泌尿系统感染的检查方法.其原理是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由于肾脏的分泌功能使得对比剂在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内充盈,利用CT对受检部位进行连续的扫描,将获得的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进行三维重组,从而获得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整个泌尿系立体图像的成像技术.最初CTU是使用单层螺旋CT扫描[2],随后随着多层螺旋CT的开发,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urography,MSCTU)取代了单层螺旋CT尿路成像[3~5].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更高的密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从而可以通过一次扫描对整个泌尿系进行重组.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种CTU检查的方法和辅助手段,笔者主要就MSCTU的技术的有关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脂肪对比剂灌肠多层螺旋CT(MSCT)对大肠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内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患者,扫描前充分肠道准备、肌注低张剂后,经直肠导管注入脂肪对比剂(CT值-200~ -240 HU)1500 ml,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术前MSCT诊断大肠癌33例,TNM总分期准确度为78.78%(26/33),其中T分期敏感度为100%,阳性诊断准确度为87.88%(29/33);N分期敏感度为86.36%(19/22),阳性诊断准确度为68.18%(15/22).5例肝脏转移的患者均被CT检查发现.结论 脂肪对比剂多层螺旋CT对大肠癌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CT仿真内镜在膀胱病变的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仿真膀胱镜在检测膀胱病变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30例怀疑膀胱异常病例经膀胱镜和CT仿真膀胱镜检查,采用常规增强CT扫描后30min—1h,膀胱充盈高密度造影剂后,再行膀胱区扫描,层厚3mm,Pitch=1.5,并在工作站重建;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专家独立观察CT仿真膀胱镜结果,并与病理对照。结果:传统膀胱镜检查发现异常病变27例,其中膀胱肿瘤20例,膀胱炎症6例,膀胱憩室3例,神经源性膀胱1例。在CT仿真膀胱镜中发现24例,其中6例膀胱炎症未发现。所有病人均能很好耐受CT仿真膀胱镜检查,没有并发症出现。结论:CT仿真膀胱镜检查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检测膀胱病变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膀胱镜,它没有任何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CTA对比剂用量最佳值.方法 收集了肺动脉多层螺旋CTA 86例患者资料分两组,试验组对比剂用量25 ml,对照组对比剂用量80 ml,其余扫描条件均相同.所得数据均进行MPR及VRT重建,并测量肺动脉主干的CT值.两组图像分别由3名CT主治医师和3名CT主管技师阅片.结果 两者在肺动脉主干及细微结构显示上均无明显差异性,影像质量均良好,试验组在控制上腔静脉污染及VRT提取方面优于对照组,所得图像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结论 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检查中,采用高浓度、低剂量的对比剂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其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有21例,16例为恶性;来源于神经组织的有9例,3例为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有14例,2例是恶性;淋巴组织的8例都是恶性。多层螺旋CT定位正确有47例,占比90.38%,定性正确有33例,占比63.46%。结论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具有较好的定位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脐尿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腺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经横断位图像及重建矢状位图像显示11例肿瘤均表现为脐与膀胱顶部之间中线部位的占位性病变。11例中肿瘤浅分叶8例,类圆形3例,7例为囊实性,4例为实性;平扫肿瘤内可见点状、斑片状或环形钙化8例,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11例,11例肿瘤局部与膀胱分界不清,其中4例见肿瘤压迫/突入膀胱,肿瘤腹膜转移合并腹水3例,胸壁、腹壁及腹腔内转移1例,术前诊断脐尿管癌9例,1例误诊为膀胱癌,1例误诊为卵巢囊腺瘤,CT诊断符合率81.8%。结论脐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其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