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脉压指数(PPI)在预测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中的作用,分析冠心病患病率在不同PP、PPI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组中的差别.方法 742例高血压患者分别按照PP(≤55 mmHg与>55 mmHg)和PPI(≤0.45与>0.45)进行分组,观察各组eGFR值的变化及其与PP、PPI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不同eGFR、PP和PPI分组时冠心病的患病率情况.结果 PP>55 mmHg组和PPI>0.45组的eGFR值均明显低于PP≤55 mmHg组和PPI≤0.45组(P<0.01).控制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和舒张压因素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GFR与PP(r=-0.279,P<0.01)、PPI(r=-0.364,P<0.01)仍呈弱负相关.eGFR<60 mL/min组、PP>55 mmHg组和PPI>0.45组的冠心病患病率分别为20.9%、18.5%和20.4%,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高,eGFR值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冠心病患病率则明显上升.提示当PP>55 mmHg、PPI>0.45及eGFR值出现轻中度下降时,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脉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脉压的变化。方法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各血压参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差异性以及不同脉压水平的分布情况、年龄与脉压之间的关系。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高血压患病率、收缩压、脉压比较有显著性(P〈0.05);(2)在缺血性脑卒中组脉压最大的分布区域在60-69mmHg,占28.5%,≥60mmHg占70.3%;而对照组脉压最大的分布区域在50-59mmHg,占30.4%,≥60mmHg,占30%。显示脉压≥60mmHg脑卒中发生的频率较高;(3)缺血性脑卒中组脉压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大。结论脉压的增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高丽  段蕴  王雪胜  张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194-1195,1198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脉压指数(PPI)和收缩压变异性(SBpV)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208例高血压患者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颅脑CT及MRI平扫,计算PPI,并以PPI≥0.40和SBpV标准差(SBpV-SD)≥12 mmHg为基数,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90例,总发生率43.27%。PPI≥0.40、SBpV-SD≥12 mmHg、PPI≥0.40且SBpV-SD≥12 mmHg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PI<0.40、SBpV-SD<12 mmHg、PPI<0.40且SBpV-SD≤12 mmHg的患者(P<0.01)。结论:24 h ABpM中PPI≥0.40和SBpV-SD≥12 mmHg是预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脉压指数(PPI)在预测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中的作用,分析冠心病患病率在不同PP、PPI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组中的差别。方法742例高血压患者分别按照PP(≤55 mmHg与>55 mmHg)和PPI(≤0.45与>0.45)进行分组,观察各组eGFR值的变化及其与PP、PPI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不同eGFR、PP和PPI分组时冠心病的患病率情况。结果PP>55 mmHg组和PPI>0.45组的eGFR值均明显低于PP≤55 mmHg组和PPI≤0.45组(P<0.01)。控制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和舒张压因素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GFR与PP(r=-0.279,P<0.01)、PPI(r=-0.364,P<0.01)仍呈弱负相关。eGFR<60 mL/min组、PP>55 mmHg组和PPI>0.45组的冠心病患病率分别为20.9%、18.5%和20.4%,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高,eGFR值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冠心病患病率则明显上升。提示当PP>55 mmHg、PPI>0.45及eGFR值出现轻中度下降时,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子痫前期(PE)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孕妇196例,分别按照PP(<55mmHg与≥55mmHg)和PPI(<0.36与≥0.36)进行分组,分析不同PP和PPI分组时的患病率以及PE、PP与PPI的相关性.结果:PP≥55 mmHg组和PPI≥0.36组PE的患病率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MAP、PP、PPI、血肌酐、尿素氮、尿酸与PE病情严重等级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PP、PPI与PE明显相关,提示PP、PPI可反映子痫前期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认知功能损害(VCI)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60名重度、中度、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 重度VCI组的PP、PPI显著高于中度、轻度VCI组及对照组[PP(mmHg):(59.10±11.82、54.94±10.86、50.28±8.33、45.54±9.22,P<0.05),PPI:(0.61±0.08、0.53±0.06、0.44±0.05、0.37±0.03,P<0.05)],其MMSE评分显著低于中度、轻度及对照组[(15.56±2.64)分、(19.32±3.32)分、(22.62±3.11)分、(26.45±2.94)分,P<0.05];中度VCI组PP、P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显著低于轻度VCI及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P,PPI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动态脉压、脉压指数的增加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动脉PP水平分为高脉压组(PP≥60mmHg)和低脉压组(PP〈60mmHg),并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各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计算PPI,并行肢体动脉测量检查,以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PP和PPI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的PPI(0.48±0.05)显著高于低脉压组(0.39±0.05)和对照组(0.38±0.03)(均P〈0.05);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的ba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脉压组的baPWV(1883.62±326.51cm/s)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584.43±267.91cm/s)(均P〈0.05)。调整年龄后,PP、PPI和收缩压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447,0.209,0.484;P〈0.01,P〈0.05)。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及PPI与baPWV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农村地区脉压及脉压指数与脑卒中患病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地区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阜新农村地区〉135岁居民29970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PP在卒中组与非卒中组分别为,男65mmHg±19mmHg(1mmHg=0.133kPa)和52mmHg±14mmHg,女70mmHg±21mmHg和53mmHg±17mmHg;PPI在两组分别为,男0.40±0.08和0.38±0.07,女0.42±0.08和0.39±0.07。卒中组PP、PPI均高于非卒中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PP水平的升高、PPI的增大,不同性别的卒中患病率均呈增加趋势(趋势X^2检验P〈0.01)。(3)ROC曲线分析:取最佳界值时ROC曲线下面积,男性PP为0.720(95%CI0.694~0.746),PPI为0.581(95%CI0.553~0.610);女性PP为0.755(95%CI0.727~0.784),PPI为0.681(95%CI0.583~0.650);PP与PPI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压与脉压指数均与脑卒中有关,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脉压预测脑卒中患病优于脉压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EH组)82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EH+DM组)78例;根据24h动态脉压(24hPP)水平将EH+DM患者分为:24hPP<60mmHg组(40例)和24hPP≥60mmHg组(38例);根据24h脉压指数(PPI)将EH+DM患者分为PPI<0.5组(36例)和PPI≥0.5组(42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24h动态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各组指标,分析PP、PPI与MAU,尿β2-MG之间的关系。结果 EH+DM组24hPP、PPI、MAU,尿β2-MG明显高于EH组(P<0.05);24hPP≥60mmHg组MAU、β2-MG水平明显高于24hPP<60mmHg组(P<0.05);PPI≥0.5组MAU,尿β2-MG水平明显高于PPI<0.5组(P<0.05);PP、PPI与MAU、尿β2-MG成正相关。结论 PP、PPI是预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富济  董焱  张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371-1372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伴脑卒中患者的脉压分析,探讨脉压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53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分成脑出血组133例和脑梗死组120例,另选取11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出3组脉压、脉压为70mmHg(1mmHg=0.133kPa)异常率及脉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脉压在脑卒中组和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脉压70mmHg的异常率在各组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脉压异常率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脉压最大分布区域均在70-79mmHg,分别占26.7%、25.9%,而对照组则在50-59mmHg,为29.6%。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宽与脑卒中危险性密切相关,脉压可做为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一个较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脉压指数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脉压指数(PPI)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及对动脉硬化的评价价值.方法:取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用冠脉造影导管于主动脉内测量主动脉内压,得到PPI,同时测定PWV.以PPI<0.400、0.401~0.500、0.501~0.600、>0.601分为四个亚组进行分析,并把PPI与PWV作相应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随着PPI的增加,PWV、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等随之升高.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PI与PWV的相关性最佳.多因素逐步回归结果显示,PWV仅与PPI有显著的回归效果.结论:在评价动脉硬化方面,PPI比脉压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39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检测,分别以脉压≤60 mmHg、61~80 mmHg、80~100 mmHg及>100 mmHg和脉压指数≤0.400、0.401~0.500、0.501~0.600及>0.600分为四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着脉压、脉压指数的增加而增加;Sperman's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最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脉压、年龄具有显著回归关系,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大于脉压及年龄.结论:脉压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且与脉压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老年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反映脑梗死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及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233例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病(EH)组、2型糖尿病(DM)组和代谢综合征(MS)组,检测24h动态血压、颈动脉粥样宽块发生率(CAPR)、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比值(E/A值)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MA)。结果 (1)进餐前后SBP和PP差值≥1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痛患者,其CAPR、IMT、LVMI、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2)进餐前后PP差值≥10mmHg代谢综合征患者,其CAPR、IMT、LVMI和MA均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而其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者,其MA显著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5)。(3)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的糖尿病患者,其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1)。(4)与靶器官损害相关分析显示:早餐后1h血压变化与心脏、颈动脉及肾脏病变呈显著相关。结论 餐后血压和脉压是预测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脉压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以腹透超过6个月且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以腹透开始6个月内的血压平均值计算脉压作为基线值,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失访或研究终止日期(2010年12月31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腹透患者脉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脉压及其影响因素与患者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共入选腹透患者498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2.34,P<0.001)、血清白蛋白(β=-0.235,P=0.004)、糖尿病(β=4.93,P<0.001)是腹透患者脉压的独立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压与患者的全因死亡(HR=1.017,95% CI 1.007 ~1.027,P<0.001)和心血管死亡(HR=1.016,95%CI 1.003~ 1.030,P=0.019)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老龄(HR=1.065,95% CI1.047~1.082,P<0.001)、低血清白蛋白(HR =0.945,95%CI 0.909 ~ 0.983,P=0.005)和低血红蛋白(HR =0.981,95% CI0.971 ~0.991,P<0.001)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老龄(HR=1.041,95%CI 1.016~1.066,P=0.001)、低血红蛋白( HR =0.983,95%CI 0.969 ~0.996,P=0.014)是腹透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校正后的分析并未显示脉压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HR=1.019,95%CI 0.996 ~ 1.043,P=0.104)和心血管死亡(HR=0.988,95%CI 0.860~1.136,P=0.870)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血清白蛋白、糖尿病是腹膜透析患者脉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脉压与腹透患者病死率的关系尚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透析过程中脉压降低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438例透析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透析期间脉压变化与因非血管通路性原因住院和死亡等终点的相关性经人口统计学、共病、治疗方案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校正。结果 :透析前脉压更高、透析后脉压更低与主要临床终点事件风险比下降密切相关。透析期间脉压每下降10mm Hg,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下降20%。结论 :血液透析期间脉压降幅更大与住院和死亡等短期临床结果改善有关,血液透析期间脉压降低和结果改善间的有益关系,且在透析前收缩压≥120 mm Hg的研究对象中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电图(ECG)异常的关系.方法2 619例中老年人年度健康体检,测血压,检查心电图,并对其中75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人群ECG异常率与非高血压人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血压人群中ECG异常者脉压差大于ECG正常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脉压水平,随着脉压差的增加ECG异常率、收缩压相应增加(P<0.01),舒张压增加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ECG异常率逐渐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人群脉压与ECG改变相关,脉压应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淡雪川  罗开良 《四川医学》2004,25(8):875-87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 5 8例 ,平均年龄 63 19± 3 62岁。尿白蛋白排泄率在 3 0~ 3 0 0mg/ 2 4h定为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按PP≤ 5 5mmHg ,5 6~75mmHg ,PP >75mmHg分为三个组 ,比较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结果 三组中随脉压增高 ,尿白蛋白排泄率依次增高 ,分别为 12 5 4± 9 18mg/ 2 4h、2 3 0 9± 11 5mg/ 2 4h、2 9 97± 5 2 5mg/ 2 4h ;三组的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分别为 13 6%、2 5 %、5 0 %。二者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脉压、收缩压与UAE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 671和 0 5 74,P <0 0 0 1。舒张压与UAE呈弱的负相关 ,r =-0 .2 43 (P <0 0 0 1)。结论 三组中 ,随着脉压的升高 ,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均相应升高 ,脉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稍强于收缩压。脉压增大是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