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早期妊娠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本中心行IVF-ET治疗后妊娠的413例的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早期流产组和分娩组,比较两组患者既往妊娠史、支衣原体感染史、治疗方案、受精方式、年龄、不育年限、基础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激素水平、内膜厚度、获卵数、胚胎移植(ET)数、ET的优质胚胎数及黄体酮支持等的差异。结果继发不育、既往有异位妊娠或自然流产史及行短方案治疗的患者早期妊娠丢失率高;支衣原体感染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操作对早期妊娠丢失无明显影响;早期流产组的年龄、不育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FSH/LH均明显高于分娩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患者既往妊娠史、年龄、FSH/LH及基础LH水平与妊娠早期丢失密切相关。结论引起IVF-ET早期妊娠丢失的原因复杂,可能与患者既往妊娠史、年龄、FSH/LH及基础LH水平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和常规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ET)两种助孕技术处理后的胚胎形态和临床结果。方法 :90对夫妇进行 93个 ICSI/ IVF治疗周期 (ICSI 45周期 ,IVF 48周期 ) ,比较两组周期平均获卵数 ,正常受精数 ,A、B级胚胎数和生化妊娠率 ,临床妊娠率。结果 :ICSI组周期平均获卵数及正常受精数 (分别为 1 1 .2 5 ,6 .6 0 )与 IVF组 (分别为 1 0 .6 7,6 .90 )相类似 (P>0 .0 5 ) ;周期 A、B级胚胎数 ICSI组3.31 ,IVF组 3.1 9,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周期临床妊娠率 ICSI组 42 % ,IVF组 44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周期“抱婴回家”率 ICSI组 36 % ,IVF组 31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ICSI技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症可取得与常规 IVF治疗主要由女方不育因素引起的不育症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取卵后第2天(D2)和第3天(D3)新鲜胚胎移植(ET)的临床结果,探讨不同ET时间对ET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在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767个移植周期,分D2和D3移植两组,统计两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胎出生率。结果D2移植组共计576周期,平均ET胚胎数为2.28,胚胎种植率25.5%,临床妊娠率42.0%,流产率12.4%,异位妊娠率3.7%,活胎出生率35.2%;D3移植组共计191周期,平均ET胚胎数为2.29,胚胎种植率26.6%,临床妊娠率47.1%,流产率10%,异位妊娠率3.3%,活胎出生率40.8%。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活胎出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3移植组的优质胚胎率在D2为53.4%,到D3减少为40.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D3与D2移植相比,临床结果的多项指标上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但在体外多培养1 d使可利用优质胚胎数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和没有Y染色体微缺失的无精子或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Y染色体微缺失行ICSI治疗的48例56个周期,与治疗时间严格匹配的无Y染色体微缺失的其他无精子或严重少弱精子症的90例患者94个ICSI周期。比较两组患者女方年龄、不孕年限、男方年龄、精液参数、获卵数、ICSI卵子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移植日内膜厚度、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活产男女比例差异。结果:Y染色体微缺失组与无精子或严重少弱精子症的对照组在女方年龄、不孕年限、男方年龄、获卵数、ICSI卵子数、平均移植胚胎数等基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Y染色体微缺失组与无精子或严重少弱精子症的对照组相比受精率(69.0%vs73.2%)、卵裂率(96.0%vs95.3%)、优质胚胎率(53.3%vs48.7%)、胚胎种植率(24.0%vs30.3%)、生化妊娠率(41.1%vs44.7%)、临床妊娠率(37.5%vs35.1%)、早期流产率(4.8%vs6.1%)、活产率(35.7%vs29.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不影响ICSI治疗结局;男性后代将会面临生育问题,是否选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应在充分遗传咨询的情况下遵从患者夫妇意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成人型多囊肾(ADPKD)可引起少弱精子症和无精子症,从而导致男性不育症。本文总结ADPKD致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案,并比较其与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BAVD)患者的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及胚胎移植(ET)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4月至2014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21例ADPKD不育症患者临床数据,其中15例行ICSI治疗,严格匹配164例CBAVD不育症患者,比较两组第一周期ICSI数据如夫妇双方年龄,ICSI卵子数、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单胎率、双胎率。结果:15例行ICSI的ADPKD不育症患者经过28个ICSI周期,10例实现临床妊娠,其中活产7例,自然流产1例,持续妊娠2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方年龄,女方BMI,ICSI卵子数,平均移植胚胎数等基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KD不育症组与CBAVD对照组的ICSI受精率(72.64%vs76.17%)、可移植胚胎率(51.28%vs 63.24%)、优质胚胎率(38.46%vs 49.83%)、胚胎种植率(17.64%vs38.50%)、早期流产率(0%vs 9.23%)、单胎率(50%vs 81.54%)、双胎率(50%vs 18.4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生化妊娠率(13.33%vs 42.68%,P=0.023<0.05)、临床妊娠率(13.33%vs 39.63%,P=0.032<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SI治疗ADPKD致男性不育症同样有效,但单个周期成功率较CBAVD患者低。其后代将会面临遗传风险,应在充分遗传咨询的情况下,遵从患者夫妇意愿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体期添加小剂量雌激素的必要性及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个长方案控制性超促排卵(COH)IVF-ET周期的治疗结果,根据其黄体期支持用药情况分为两组:A组:97个周期,单用黄体酮(P)60mg/d及口服地屈孕酮20mg/d;B组:119个周期,对ET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下降≥30%的89个周期,采用P60mg/d+戊酸雌二醇3mg/d。结果(1)216个治疗周期中,各组的取卵数目、受精率、卵裂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E2水平、优质胚胎数、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数目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A组ET日血清E2下降≥30%时,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E2下降≥40%时,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说明给予补充3mg/d戊酸雌二醇,可改善E2下降30%~40%的患者,而下降≥40%的患者需更大剂量的雌激素补充。(3)两组整体相比,B组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妊娠率稍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结论(1)长方案COH、IVF-EF中,当移植日血清E2水平下降≥30%时,黄体期支持应给予雌激素补充以改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2)雌激素补充的剂量要根据E2下降幅度而定,E2下降越大补充剂量也应越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来源的精子ICSI治疗周期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的精子进行ICSI治疗后受精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临床指标有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生殖中心进行的431个ICSI治疗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A组(重度少弱精子症组)287个周期、B组(梗阻性无精子症附睾穿刺组)109个周期、C组(梗阻性无精子症睾丸穿刺组)35个周期,比较各组女方平均年龄、男方平均年龄、不孕病史、平均MII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利用率、平均移植胚胎数量、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与B、C两组在种植率、妊娠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6%vs25.23%、28.76%;31.23%vs42.16%、39.39%,P<0.05);B、C两组之间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率、卵裂率、流产率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少弱精子症患者射出精子进行ICSI治疗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低于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在本生殖中心IVF/ICSI周期中行常规长方案降调治疗患者共1,264个周期,采用前瞻性随机法,分为服用阿司匹林(实验组)684周期,未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580周期。实验组于前一周期黄体高峰期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动剂(GnRHa)时加服阿司匹林(75 mg/d),于移植后14 d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即停药。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超促排卵及妊娠结果。结果实验组子宫内膜厚度(11.26±2.39)mm高于对照组(9.94±2.28)mm(P<0.05),但无明显临床意义。前者临床妊娠率(41%)高于后者(37%),但无显著性差异。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超促排卵过程中,加服阿司匹林,对获卵数,胚胎质量等无显著影响。虽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但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口服避孕药(OC)妈富隆预处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长方案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IVF患者450例,其中OC组193例服用妈富隆,于月经周期第21天开始GnRH-a降调节治疗,对照组257例自发排卵后一周同法治疗,比较两组促排卵过程及第一次胚胎移植(鲜胚或冻融胚胎)结局。结果 OC组与对照组在降调节时间、促性腺激素(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获卵数、2PN受精率、优胚率、平均移植胚胎数、宫外孕率、流产率、卵巢囊肿及OHSS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C组HCG日血清LH水平、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冻融胚胎移植周期OC组与对照组在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宫外孕率、流产率、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nRH-a降调节长方案使用OC预处理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厚度降低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似乎不影响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第3天移植的不同细胞数目的胚胎,其妊娠率有无差别;并进一步分析哪些分裂阶段的胚胎不适合于体外培养后第3天移植。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本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788对夫妇,共792个周期为研究对象。ET后4周B超测到胎心搏动视为妊娠。将所有移植胚胎按细胞数目的不同分为4组:移植胚胎细胞数≤4(a组);移植胚胎细胞数为5~6(b组);移植胚胎细胞数为7~9(c组);移植胚胎细胞数≥10(d组)。通过计数胎心数标定每一组胚胎的种植率,分析4组胚胎种植率有无差异。结果c组胚胎其种植率(34.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其中8细胞胚胎的种植率最高(34.8%),其次是9细胞胚胎(34.3%)和7细胞胚胎(31.6%),再次是10细胞的胚胎(14.3%),最后是5~6细胞胚胎(8.7%);在对所移植的胚胎全部种植或全部不种植的周期分析中,移植≤4细胞胚胎或移植≥11细胞胚胎发生种植的可能性为0。结论在IVF-ET周期中第3天移植7~9细胞的胚胎其妊娠率显著高于移植其他细胞数的胚胎;选择胚胎时应首选8细胞的胚胎,然后是9、7、10细胞的胚胎,最后是5~6细胞胚胎;体外培养第3天≤4或≥11细胞胚胎不适合移植。  相似文献   

11.
体重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IVF-ET/ICSI治疗、年龄〈35岁的不育患者为对象,共449个周期。按BMI分为三组:低体重组(A组),BMI(18.5kg/m^2,共45个周期;正常体重组(B组);18.5kg/m^2≤BMI〈25kg/m^2,共356个周期)、超重组(C组),BMI≥25kg/m^2,共48个周期。比较三组的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及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内膜厚度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C组Gn用量显著高于A和B组(P〈0.05),hCG日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A、B组(P〈0.05),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三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MI过高会导致IVF/ICSI治疗过程中Gn用量增加和hCG日血清E2水平降低,早期流产率增加,对IVF的结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移植优质胚胎数量对临床妊娠率和多胎率的影响。方法对患者年龄<35岁的829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按移植优质胚胎数量分为四组:0组移植0个优质胚胎,1组移植1个优质胚胎,2组移植2个优质胚胎,3组移植3个优质胚胎,分析各组临床妊娠率和多胎率的差异。结果2、3组与0、1组比较,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升高(P<0.05),但2组与3组之间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3组的多胎率较0、1、2组显著升高(P<0.05),尤其是三胎率较2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移植优质胚胎数量影响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多胎率。对于<35岁的患者,为获得满意的临床妊娠率并尽可能预防多胎,尤其是三胎的发生,移植2个优质胚胎已足够。  相似文献   

13.
<正>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 rat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 (IVF/ET).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70 consecutive cycles undergone IVF/ET or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 from March 1999 to June 2001.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concentrations on the day of hCG administration were measured.Factors ef-{ecting embryo transfer on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 overall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in 770 cycles was 40.8%.Take homebaby rate was 31%.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rate were observed between groupswith different estradiol levels.If the progesterone concentration on the day of hCG ad-ministration was>6.36 nmol/L,the implantation and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as lower(P<0.003).The lowest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as observed when the duration of in-fertility was≥10 years.The average number of embryos transferred was 2.23±0.83.Conclusion: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n clinicalpregnancy rate was low progesterone concentration on the day of hCG administration.The other two important variables influencing success rate of IVF/ET were the durationof infertility,the number of high-grade embryos transferred.  相似文献   

14.
早期卵裂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卵裂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接受IVFET治疗的356个移植周期2,967枚卵裂胚资料。结果将2,967枚卵裂胚分为早期卵裂胚组和非早期卵裂胚组,早期卵裂组优胚率显著高于非早期卵裂胚组(87.4%vs.62.9%,P〈0.01);将356个移植周期分为全部移植早期卵裂胚(A组)、部分移植早期卵裂胚(B组)和无早期卵裂胚移植(C组)三组,A、B组的临床妊娠率(53.3%vs.53.6%)、种植率(36.6%vs.32.1%)均显著高于C组(25.4%vs.14.9%,P〈0.05),且A组的多胎率显著高于C组(42.5%vs.19.4%,P〈0.05)。结论早期卵裂胚可作为预测胚胎发育潜能的一个有效指标,选择性移植早期卵裂胚有助于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D2胚胎核状态影响胚胎质量和着床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第2d(D2)胚胎核状态对D3胚胎质量和胚胎着床潜能的影响,以评估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生殖中心2006年7~10月的409例常规IVF-ET/ICSI移植周期的胚胎。评估D2胚胎卵裂球的核特征,将胚胎分为A级(胚胎的每个卵裂球内均可见单核)、B级(胚胎至少有1个卵裂球内未见核)和C级[胚胎至少有1个卵裂球内见多核(≥2个核)],比较各级胚胎的D3停滞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并比较移植胚胎来自同一D2核类型的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结果:A级胚胎的D3停滞胚胎率低于B级和C级,优质胚胎率高于B级和C级(P<0.01)。B级胚胎的停滞胚胎率低于C级,优质胚胎率高于C级(P<0.01)。移植胚胎的D2核类型相同的周期共234例,其中移植胚胎均为A级胚胎的周期(A组)51例,移植胚胎均为B级胚胎的周期(B组)183例。A、B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着床率高于B组(P<0.05)。结论:对D2胚胎进行核评估可预测胚胎的继续发育能力和着床潜能,将其与D3形态评估相结合,将有助于识别有活力的胚胎,减少移植胚胎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调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常规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未妊娠尚有冷冻胚胎的PCOS患者,再次移植时随机分为两组,A组88例常规激素替代准备内膜,B组51例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准备内膜,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B两组间患者年龄、不育年限、基础性激素、体重指数、黄体酮转化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胚率、复苏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早期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激素替代日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临床妊娠率(34.1%vs.52.9%)、种植率(23.2%vs.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具有临床操作简便,对于PCOS患者可获得高妊娠率、高种植率、低取消移植周期率等优点,可作为有效、便捷的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时差成像(time-lapse imaging,TLI)系统与常规胚胎培养的胚胎结局和临床妊娠结局,探讨基于TLI技术的胚胎优选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1月在我院行体外受精/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610个周期患者资料。按胚胎培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培养组(n=543)和TLI组(n=67),常规培养组通过胚胎形态学评分优选胚胎,TLI组结合胚胎形态学和动力学方法优选胚胎。比较两组患者女方年龄、不孕年限、BMI、激素水平、胚胎结局、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等临床资料;再将两组根据女方年龄、获卵数和可用胚胎数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和获卵数、正常受精数、可用胚胎数、囊胚形成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LI组的卵母细胞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培养组(37.15%vs.35.30%)(P<0.05)。进行新鲜周期移植的两组患者在移植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和移植个数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LI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较常规培养组略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TLI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较常规培养组均略有提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获卵数≥10个或D3可用胚胎数/移植个数>3时,TLI组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较常规培养组均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LI系统可显著提高卵母细胞利用率,TLI优选模型是一种简单的胚胎优选方案;获卵数>10个或D3可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3时,TLI胚胎优选方案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较常规优选方案可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调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雄激素血症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不孕不育科行FET的PCOS高雄激素血症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不同分为常规雌孕激素替代组(HRT组,n=76)和降调节雌孕激素替代组(降调节HRT组,n=63),观察两组患者雌激素使用时间和剂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分型、血清激素水平及临床妊娠结局等。结果两组患者的胚胎移植(ET)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降调节HRT组补佳乐使用时间[(13.67±1.91)d]及总剂量[(81.55±10.80)mg]显著小于HRT组[分别为(15.28±2.47)d和(94.25±14.17)mg](P0.01);降调节HRT组的ET日A型内膜占比(77.78%)、临床妊娠率(69.84%)及胚胎种植率(47.29%)均显著高于HRT组(分别为57.89%、51.31%、32.47%)(P0.05)。结论对于PCOS高雄激素血症患者,降调节后雌孕激素替代法准备内膜可以减少雌激素使用时间及用量,改善子宫内膜分型,有效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胚胎质量对体外受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胚胎质量对体外受精 (IVF)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 1 998年 6月~ 1 999年 6月间的 1 6 2对夫妇 ,1 95个周期的平均年龄、卵裂率、卵裂球构成比、胚胎形态、移植胚胎数、内膜厚度、种植率及多胎妊娠率进行了分析。结果 :妊娠周期与非妊娠周期的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胚胎受精率 (74.7%∶ 6 3.5 % )、卵裂率 (74.8%∶ 6 8.1 % )、全部 I级胚胎移植数 (6 0 .4%∶ 43.7% )、至少 1个 I级胚胎移植数 (39.6 %∶31 .7%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卵裂球数构成比、移植胚胎数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0 .0 1 ) ;内膜厚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而正在妊娠 /活婴组与流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仅不同 I级胚胎移植数的多胎妊娠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 .0 0 5 )。结论 :根据本实验室结果认为 ,形态学可作为评定胚胎质量的参数 ,但一旦临床妊娠 ,根据形态学评定的胚胎质量并不影响妊娠的结局。I级胚胎移植数与多胎妊娠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