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本省部分城区德国小蠊常用两种杀虫剂的敏感度进行比较,以指导该地区正确用药。方法采用强迫接触法。结果部分城区德国小蠊对常用2种杀虫剂的KT50值范围为9.28min~31.73min。对8%杀虫可湿性粉剂敏感度依次为实验室、莆田、邵武、龙岩、福州。对10%杀虫微乳剂的敏感度则为实验室、邵武、福州、龙岩、莆田。对蟑螂滞效时间可湿性粉剂优于微乳剂。结论8%杀虫可湿性粉剂对德国小蠊敏感度高于10%杀虫微乳剂。  相似文献   

2.
KM型多用杀虫粉是拟除虫菊脂与有机磷及增效剂组成的粉剂,对印鼠客蚤、德国小蠊、美洲大蠊、人虱、浅色库蚊幼虫等多种卫生害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24小时死亡率达100%,对小白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10000mg/kg,对皮肤无刺激性。该粉在疫区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它是一种高效、安全、经济实用、使用方便的卫生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美洲大蠊抗性调查及其防制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本市美洲大蠊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产生情况。方法点滴法。结果 美洲大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达到9.53、9.14和7.92,已经产生了抗性。结论 轮换使用不同杀虫剂、剂型和施药技术,重视德国小蠊抗性的早期防制。  相似文献   

4.
蜚蠊俗称蟑螂 ,为蜚蠊目 (Blaftaria)蜚蠊科 (Bxattidae)昆虫 ,在我国室内常见的有东言蜚蠊 (B .orientalis)、澳州蜚蠊(Periplanetaaustralasiae)、德国小蠊 (Blattellagermanica)、热带蠊 (SupellaSupellectiLum )及美洲大蠊 (P .americana) 5种[1] ,我国以东方蜚蠊分布最广、最为常见 ,现已进行人工饲养[2 ] ,因此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东方蜚蠊作样本。我国民间对蜚蠊的应用在《本草纲目》中就已有记载[3 ] ,捕捉后用沸水烫死 ,晒…  相似文献   

5.
氟磺酰胺杀蟑胶饵对蟑螂灭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实验室内观察氟磺酰胺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杀灭效果 ;方法 :按 GB13 917-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进行 ;结果 :该胶饵在玻璃方箱对德国小蠊的 LT50 为 1.6d,在模拟现场对德国小蠊的 6天死亡率为 10 0 ;在玻璃方箱对美洲大蠊的 L T50 为 2 .0 d,在模拟现场对美洲大蠊的 7天死亡率为 10 0 ;结论 :氟磺酰胺杀蟑胶饵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蟑螂防治制剂  相似文献   

6.
灭蟑灵杀灭蟑螂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在实验室、模拟现场观察灭蟑灵药饵杀灭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的效果。试验表明,该药对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都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两种蟑螂实验室测试72h死亡率均为100%,模拟现场观察两种蟑螂72h死亡率均为100%。适口性摄入系数德国小蠊为1.333,美洲大蠊为1.087。因此用灭蟑灵杀灭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而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7.
经实验室药膜法和喷雾法对蚊蝇和美洲大蠊试验证明,AI-1型增效剂对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及有机磷类杀虫剂均有增效作用。经与Pb相比,AI-1型增效剂的效果与Pb相仿  相似文献   

8.
<正> EBT是一种新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广泛用于卫生害虫的防治。目前,尚未有EBT对日本大蠊灭效研究的报导,本文报告在实验室内,EBT对日本大蠊成虫的杀灭效果。本试验参照WHO(1970)介绍测定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标准方法,药膜为0.05%、0.1%BET药液,每一浓度杀虫剂用试虫30只,  相似文献   

9.
蟑螂是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媒介 ,繁殖力强 ,分布广泛。我市为黑胸大蠊优势种 ,对少数区域侵害还比较严重。为了掌握黑胸大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耐药程度 ,以利于指导合理用药和提高防治效果 ,本次进行我市黑胸大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敏感性测定 ,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1 .1 .1 药剂 :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母药 (1 % ) ,均由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提供。1 .1 .2 试虫 :黑胸大蠊成虫 ,在义乌市区居民室内和饮食店厨房内捕获 ,捕集后带回实验室饲养稳定 3天 ,挑选肢体齐全、个体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发一种新型溴氰菊酯类杀虫剂—复方灭蟑螂粉笔 ,探讨其实用性 ;方法 :用一定比例的溴氰菊酯及溴氰菊酯与氯氰菊酯的有机溶剂 ,浸泡市售粉笔 ,制成单剂型与复方剂型灭蟑螂粉笔 ,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杀灭试验 ;结果 :该复方剂型对美洲大蠊 KT50 为 10 .3分 ,德国小蠊为 6 .3分 ,室置半年后分别为 18.3分和8.2分 ,2 4小时死亡率达 10 0 % ,其效果及残效都明显优于单剂型等浓度的溴氰菊酯。精糙碱性载体对杀虫剂效力有明显影响 ;结论 :复方蟑螂粉笔配制简单 ,使用方便 ,杀灭效果明显 ,适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广州市蟑螂种群生态分布,应用葡聚糖凝胶层析、SDS-PAGE等生化技术,以及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检测等免疫学方法,对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等五种蟑螂浸液,作了化学特性及免疫学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1、美洲大蠊若虫是本地区蟑螂过敏的主要致敏种群,其活性组分为F_2;分子量范围64~79KD。2.美若浸液免疫活性与其蛋白质的分子量有关,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可去除无活性的组分,以达到纯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南京市市售国内外10种气雾杀虫剂对淡色库蚊、家蝇和两种蜚蠊的实验室与模拟现场的效果,结果表明10种气雾剂对4种害虫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10种气雾剂对淡色库蚊、家蝇的KT_(50)均小于5min,24h死亡率均在95%以上,48h死亡率均在98%以上,72h死亡率均为100%;对美洲大蠊KT_(50)均小于7min,24h死亡率均在85%以上,48h死亡率均在90%以上,72h死亡率均为99~100%。  相似文献   

13.
<正>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是世界性重要卫生、仓库害虫,也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烈的一种仓库、卫生害虫。其雌虫可分泌一种性外激素Peripanone B来引诱雄虫已被Persoons C.J.(1977)所证实。但有关美洲大蠊产生性外激素的位置,曾见报道在头部、肠内、中肠等。为进一步探讨美洲大蠊性外激素产生的真确部位,做了一些试验,今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美洲大蠊性外激素的提取 (一)粗提物的制备将室内饲养的第三代若虫,待其雌雄若虫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即行按雌雄分开  相似文献   

14.
黑胸大蠊成虫对2种卫生杀虫剂抗药性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角烧瓶药膜接触法测定了我省舟山市沈家门镇黑胸大蠊对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地黑胸大蠊对2种杀虫剂抗性产生程度较轻。和本饲养室的黑胸大蠊相比较,该地黑胸大蠊对上述2种杀虫剂抗性只提高了1.38和1.33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12例有14种抗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总结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上述两种蟑螂抗原皮试(皮内试验)结果。结果有皮试资料的212例患儿中,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1例,阳性率28.7%,占14种抗原皮试结果的第4位。而就气传变应原相比较,排在屋尘螨及粉尘螨(均为89.6%)之后,居第3位;34例成人患者中,蟑螂抗原皮内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17.7%。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试阳性结果一致。结论蟑螂是门诊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常见致敏原之一;哮喘患者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反应性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七种杀虫剂对长沙市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对蟑螂进行化学防制后产生的害虫抗药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本地常见蟑螂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和抗药性,建立抗性监测基线材料,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我们用七种杀虫剂对长沙市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的LD_(50)、KT_(50)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索研制美洲大蠊重组变应原疫苗的新途径,对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 选用从本室构建的美洲大蠊若虫cDNA库中筛选到的5个阳性克隆,在测序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入NCBI主页,采用Blastn程序,将测得的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所筛选到的美洲大蠊若虫5个新基因中,一个为核糖体蛋白基因(AF314962),一个为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AF314963),且中国大陆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与不同地理分布的美洲大蠊Cr-PI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结论 不同地理区域的美洲大蠊同一种变应原其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编码的美洲大蠊Cr-PI相同。本研究提示在临床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断和脱敏治疗中,为了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治疗疗效,应尽可能使用具有我国区域特色(即本地化)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小结了87年7月至89年6月漳州市区蜚蠊种类及季节消长调查。采集1020只成虫隶属于二个科、二个属、五种。美洲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为市区优势种;但不同场所其优势种排列不一。宾馆以褐斑大蠊、美洲大蠊为主。饮食店里美洲大蠊占绝对优势。居民点为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蜚蠊终年活动,成虫高峰在6—7月,呈单峰型,若虫高峰在6月、9~10月,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19.
玉溪市蜚蠊种类构成及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溪市共捕获:美洲大蠊、德国小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蔗蠊、斑蠊、小钩口大光蠊、丽郝氏蠊、黄缘拟截尾蠊、云南真地鳖等14种。其中,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占83.02%,分布全市;澳洲大蠊、庶蠊、斑蠊虽然分布广,但数量较少;高海拔地区及高级酒店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黑胸大蠊分布狭小。蜚蠊的分布与房屋结构、建筑年限及卫生状况有较大关系。全年均有活动,但4—10月为高峰期,平均侵害率为74.55%。平均侵害废为++,夜间活动高峰在21~24点。翌日3点以后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国产残杀威及其混配剂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实验表明,其混配剂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LD_(50)分别为0.02149~0.03132μg/虫,0.01389~0.01425μg/虫,对美洲大蠊的KT_(50)雄虫为3.72min,雌虫为4.55min,对德国小蠊KT_(50)雄虫为3.44min,雌虫为3.55min,24h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