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齐红雁  王家仁 《中外医疗》2010,29(32):186-186
血源缺乏、血资源浪费、无效输血、安慰输血以及输血拮抗种种,甚为困扰。当前输血工作者的一项重任是—引导临床科学用血。大力倡导自体输血,杜绝目前的无效输血和安慰输血。输血理念也从以下5个方面与时俱进:(1)从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2)在移植免疫方面;(3)在治疗领域;(4)流行病学及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方面;(5)输血技术。因此也使得临床输血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血透患者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 观察输血传播病毒(TTV)和肝炎病毒在慢性肾衰(PCF)血液的透析(HI)患中的流行情况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巢式,一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方法和双轨体夹心ELIS分水岭列CRF血透患和208例西安地区职业血员及128例对照组血清TTV DNA,HBV五项,并分析TTV与输血次数、HD时间、员冢及其与各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 (1)90例CRF血透患和208例职业献血员  相似文献   

3.
张小兵  乔秀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68-3768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都推动着输血医学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临床输血也在蓬勃发展: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人的血源性制品发展到生物技术制品;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现就工作中的体会和所学到的知识与大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少白红细胞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输血所发生不良反应的回顾、对比和统计,探讨如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输血(对照组)后发热7.15%,少白细胞技术输血(观察组)0.3%;伴有过敏等其他临床症状者,对照组2.85%,观察组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使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避免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使输血抢救危重患者的措施得以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5.
褚秀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7):522-523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成分输血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其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现代临床输血技术已从单纯输注全血发展到成分血输注,从替补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从人的血源性制品输注发展到生物技术制品输注,从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等。成分血经过大量临床应用,具有针对性强、纯度高、其他细胞沉入少、浓度高等优点,因此对提高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血液的综合利用都有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输血是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输血技术不断发展,在血液的质量、检测技术、制备方法和血液的临床应用和献血者队伍的招募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发展。输血安全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低危献血者的选择、血液检测、血液制品的制备、血液的运输和保存、科学合理的输血方案、临床护士安全输血的护理操作等等。临床输血安全涉及到血站、输血科(血库)和临床等各环节,因此要求广大血液工作者和临床医护人员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肖嘉  吴宇红 《河北医学》2000,6(12):1084-1085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HCV)感染情况,探讨其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调查慢性肾功能衰竭(ESRF)患者70例,其中维持性血透患者39例,未行血透治疗者31例,并按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等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D组与非HD组HCV感染率分别是41.3%和3.23%,输血组与非输血组HCV感染率分别是33.33%和3.2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年限和输血次数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冯筱敏  刘丽华 《当代医学》2009,15(32):71-72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临床用血由过去的单一模式(输全血)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模式(输成分血),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用血纠纷尤其是输血传播性疾病医疗纠纷越来越多。1999年1月实施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设立输血科”。输血科作为新兴的、涉及多科学的综合性科室,成为了医院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吲。为贯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我院于2003年2月由原来的血库升为独立的输血科,近几年我院输血科在不断发展壮大。总结我院输血科成立以来的管理经验,参考相关文献报道,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血液成份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液成份输血的临床应用王广结,王伟中,王钢,王娟(内蒙古自治区中心血站,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惠州市中心血站)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输血技术已进入了成份输血的时代[1]。在国外成份输血约占80%~90%以上。所谓成份输血,就是...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输血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忠 《广西医学》1999,21(4):678-681
红细胞(RBC)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在成分输血中占重要地位,多数国家以RBC输注比例高低来衡量输血技术是否先进。欧美一些发达国家,RBC输注率高达90%以上(1),据美国血库协会1990年的统计,RBC与全血用量之比为97.22.8(2)。表明输血技术...  相似文献   

11.
刘锴 《大家健康》2015,(2):74-75
输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在抢救和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医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术逐渐向输血领域渗透,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下,输血医学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输全血到成分输血,从替补输血发到治疗性输血,从异体输血到自体输血。本文着重对输血与成分输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凤海 《中国医刊》1999,34(8):17-18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从60年代末以来,随着免疫学、遗传学、生物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输血学已从单一的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从替代输血发展到非替代输血、输血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3.
近年研究发现,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可以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传染病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因此,白细胞在输血中是一种“污染物”已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很多国家要求血站去除血中白细胞后再发往临床(去白细胞血液),这样会明显降低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有些国家常规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已是一项强制性政策(如英国)。去除白细胞最先进的方法是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血液,下面就目前去白细胞输血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成分输血,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于70年代相继应用。我国应用成分输血起步较晚,但成分输血有提高血液利用率,更好地发挥疗效,增加输血安全,减少副作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优点。现将我院1995年1~12月临床应用成分输血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l成分血的来源与应用品成分血由芜湖市中心血站提供。品种有;红细胞制品(红细胞悬液、新鲜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胸)、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1.2成分血应用要求洗涤红细胞于制作后6/J’时内用毕;浓缩白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于采血后(含制备时间)6小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血策略在临床急诊输血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在该院行急诊创伤手术患者110例,根据输血策略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给予限制性输血策略,对照组给予开放型输血策略,观察二组输血量、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输血量为(2.40±0.78)U,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中心静脉压(CVP)为(8.21±1.21)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为(77.80±6.8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O2)分别为(31.28±8.83)ml和(25.59±5.5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充盈的充盈峰(E/A)分别为(67.10±8.04)%和(1.66±0.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从1900年发现人类血型到血液应用于临床治疗,输血救治了无数人的生命。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输血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输血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输血科正是随着临床输血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年轻科室。现在输血科特别是中小医院的输血科都具有成立时间短,房屋、设备等硬件不足以及技术力量薄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凤莲  李红王量 《吉林医学》2005,26(12):1355-1355
输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手术和外伤的抢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大量输入带有白细胞的库存全血或少浆血,非但不能使病情好转.还会引发各种不良输血反应。如白细胞抗体(HLA)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巨细胞病毒(CMV)、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LV-1)的传染.凝集的白细胞阻塞肺毛细血管,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去除白细胞输血,就是将全血或少浆血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然后再把这种少白细胞血输给病人。这种输血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分输血已被认为衡量医院输血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地处东北东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自1988年开展成分输血以来,从单纯的全血输注发展到现有的10多种成分输注,成分输血率由1996年开始逐年上升,2004年成分输血率达到86.74%(附表)。  相似文献   

19.
南充市成分输血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都推动着输血医学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临床输血也不例外.其进展主要表现在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性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随着成分输血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各种血液成分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成立于1993年,我市自1995年升始实施成分输血,笔者对本市2001年~2003年成分输血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为进一步在我市更好地开展成分输血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临床用血(输血)流程管理,提高医院用血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临床用血及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分析了当前医院血库管理和输血流程的不安全因素,强调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引入RFID技术到临床输血各环节,建立起一套可靠、安全、有效的输血机制,总结并分析了RFID技术在输血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