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自1997年发生18人感染6人死亡疫情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动物疫情在亚洲已成地方性流行,并且已经蔓延到欧洲和非洲.人感染病例以及发生人感染病例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2003年底以来,截止2006年3月15日,全球新发人禽流感(H5N1)病例数已上升至176例,其中死亡97例.我国自2005年10月第一例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病例确诊以来一共有15例,其中10例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目前不仅对禽类带来巨大威胁,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人类健康也带来巨大的威胁,会不会由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一次流感大流行已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条件:(1)一种新的流感病毒亚型感染人或一种已经消失很长时间的旧亚型的重现;(2)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3)具有一定的发病率和病死率;(4)能够在人群广泛传播.目前H5N1病毒可以说具备了前3个条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备人传人的能力,一旦病毒发生变异具备第4条就有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如何应对流感大流行已得到各国政府和各种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流感大流行的应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疫苗、药物、检测技术以及医疗救治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对禽流感病毒的监测是各种应对措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流感与禽流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惠训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4,11(2):61-64,F003,F004
从2003年12月开始,在亚洲广袤地区家禽中发生禽流感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对家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害。个别国家还发生了从禽到人传播的疫情,使人发病并死亡。迄今为止,尚无迹象表明,禽流感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加强人类流感和禽流感的防治是当前畜牧兽医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与公共卫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东南亚多个国家爆发,给养禽业带来沉重打击。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还在越南、泰国、印尼、柬 埔寨和中国引起160多人感染,导致半数以上感染者死亡。禽流感这一重大禽类疫病,目前已成为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本文对流感及流感病毒、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跨越禽-哺乳动物种间屏障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禽流感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8月发现首例人禽流感病例以来,不断有人禽流感病例发生,截至2007年3月1日,WHO报道的经实验室确证的H5N1禽流感感染者共277例,死亡167例,死亡率超过50%。目前WHO对禽流感的预警是3级,即是一种新的流感亚型,已经在人类中引起严重疾病,但还没有在人类中持续传播流行。本文就目前H5N1禽流感病毒来源,跨越物种传播的机制,致病力决定因素及人间传播能力等几个关键的基础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禽流感病毒在分类地位上与人的流感病毒一样。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根据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差异可分为不同的亚型。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了16种H亚型(H1-H16)和9种N亚型(N1-Ng)。禽流感病毒根据其对鸡致病性的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鸡群高达100%的死亡率,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疾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温和的呼吸道疾病,但在混合感染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严重的疾病。近年来H5N1和H9N2等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表明家禽是禽流感人畜传播潜在的中间宿主。这也使得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因此,开展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掌握禽流感病毒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理,不仅在病毒学、兽医学等学科上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在公共卫生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禽流感病毒(AIV)是一类可以引起禽类感染和(或)致病的A型流感病毒,它能引起大多数家禽、野生水禽的感染.部分禽流感病毒已经跨种属传播感染人群,1997年香港第一次报道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能感染人类,不断出现的H9N2、H7N2、H7N3、H7N7等禽流感亚型感染人类的报道,并显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和病死率[1-3].2013年3月在中国首次报道新的基因重组H7 N9亚型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导致重症肺炎引起死亡[4].  相似文献   

7.
人禽流感病是由甲型禽流感病毒(AIV)某些亚型的毒株感染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d,起病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2006年2月22号,广州市一家医院发现1名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和白细胞数降低等发热肺炎症状,3月3日因治疗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8.
出于以毒攻毒的意图,研究人员建造了一种本是感染牛使其患口腔炎的病毒VSV来攻击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艾滋病研究者们广泛关注。耶鲁大学的病毒学家JoneRose等通过修改VSV构建了一种工程病毒,实验显示此工程病毒VSV能有选择地找到并杀死HIV感染细胞。这项工作基于Deme等人关于HIV与其感染细胞的连接的最新发现,当HIV连接到白细胞CD4受体上后,它还必然与细胞表面另一种称为化学激活因子受体的分子结合。一旦这两种结合完成,HIV就打开了进入细胞的入口并迅速将新病毒蛋白插入细胞膜。基于此Rose等将编码CD4受体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来源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和H7N9 HA和NA基因的H5N9亚型禽流感病毒.方法 全基因合成A/Beijing/01/2003(H5N1)禽流感病毒HA基因片段和A/Zhejiang/DTID-ZJU10/2013(H7N9)禽流感病毒NA基因片段,插入到pHW2000载体,与携带有A/Puerto Rico/8/34(H1N1)的6个内部基因的pHW2000重组质粒一起转染293T和MDCK混合细胞,拯救H5N9重组病毒.结果 核酸测序、HA和NA基因转录和表达检测、细胞病变分析确定利用该反向遗传学系统可以成功拯救H5N9病毒.重组H5N9病毒在MDCK细胞上复制增殖能力低于相同方法拯救H1N1病毒.结论 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成功构建一株H5N9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10.
人类流感与禽流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3年12月开始,在亚洲广袤地区家禽中发生禽流感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对家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害.个别国家还发生了从禽到人传播的疫情,使人发病并死亡.迄今为止,尚无迹象表明,禽流感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加强人类流感和禽流感的防治是当前畜牧兽医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流感是一种至今尚无法完全控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周期性地引起世界性大流行。自20世纪以来,有明确记载并有病原学依据的世界流感大流行一共有4次。其中发生于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起,这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估计有2500万~4000万人死亡;发生于1957年的亚洲流感,由H2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H2N2病毒是由当时流行的H1N1病毒与禽流感病毒H2N2病毒重配而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Anhui/1/2005 M1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为进一步研究M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制备其诊断试剂奠定基础。方法 以该病毒基因节段七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M1基因片段。将该片段亚克隆至载体pQE80-L中,构建重组质粒pQE80-L/M1,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 DE3)。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金属镍离子螯合层析纯化N末端携带多聚组氨酸标签的重组M1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 获得了重组M1蛋白,能与抗H5N1亚型流感病毒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且其免疫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结论 成功获得了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M1蛋白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3.
1997年8月发现首例人禽流感病例以来,不断有人禽流感病例发生,截至2007年3月1日,WHO报道的经实验室确证的H5N1禽流感感染者共277例,死亡167例,死亡率超过50%。目前WHO对禽流感的预警是3级,即是一种新的流感亚型,已经在人类中引起严重疾病,但还没有在人类中持续传播流行。本文就目前H5N1禽流感病毒来源,跨越物种传播的机制,致病力决定因素及人间传播能力等几个关键的基础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具有感染性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并揭示其在不同细胞中的复制特性。方法以A/Quail/Hong Kong/G1/97(H9N2)禽流感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用RT-PCR技术获得该病毒的8条完整基因片段,并分别将它们插入到p HW2000载体上,最终在293T细胞中包装产生重组H9N2病毒。并将重组的H9N2病毒感染不同细胞,观察病毒在不同细胞上的增殖状况来揭示该病毒在不同细胞上的复制特性。结果应用流感病毒8质粒反向遗传学技术,成功获得重组病毒,并揭示了该毒株在不同细胞(A549,MDCK,Vero)中的复制特性,发现A549人肺腺癌细胞更适宜H9N2病毒的正常复制。此外还分析总结了该毒株的与病毒毒力相关的重要位点特征。结论成功建立了H9N2禽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为在分子水平研究H9N2病毒以及制备H9N2禽流感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医学信息》2005,(11):4-5
今年秋冬以来,禽流感疫情在全球再度爆发,造成大量家禽被扑杀,多人因感染病毒而死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个省份发生了禽流感疫情,防控形势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抗人流感病毒H5N1株M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流感的快速诊断和研究提供新的工具.方法 应用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的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Anhui/1/2005)株M1蛋白,以纯化的表达产物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系作细胞融合后,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禽流感病毒M1抗原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交叉反应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三株McAb具有型特异性.结论 用H5N1禽流感病毒M1蛋白免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一定的交叉反应性,可用于多种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5N1病毒NS1蛋白对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禽流感病毒A/Anhui/1/2005(H5N1)的NS1基因、插入80-84位缺失氨基酸的NS1突变基因及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1934(H1N1)的NS1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内IP-10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pEGFP-N1对照组相比,三种NS1蛋白均能下调BEAS-2B细胞IP-10的表达(P<0.01),但三者之间下调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Anhui/1/2005(H5N1)禽流感病毒单一NS1蛋白能够抑制BEAS-2B细胞IP-10表达,但这并不能完全阐明其与病毒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抗人禽流感病毒H5N1 IgG抗体阳性的人禽流感康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构建人源化Fv段单链抗体(seFv)噬菌体文库,并筛选与禽流感病毒相关蛋白有结合活性的scFv抗体文库.方法 提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利用家族特异性IgG基因的引物,扩增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基因,并用合成的连接子将轻链和重链基因连接成单链抗体片段后,重组到噬菌粒载体pCANTAB5E中.将重组噬菌粒载体电转化大肠杆菌TG1,酶切和PCR鉴定抗体库的重组率,通过测定噬菌体抗体库的滴度计算抗体库的库容,用特异性禽流感病毒相关蛋白筛选表达的单链抗体.结果 构建了源于人禽流感康复患者血清的scFv抗体文库,库容为3.75×104;筛选出与禽流感病毒相关蛋白有结合活性的scFv抗体文库.结论 成功构建了抗人禽流感病毒H5N1的人源scFv噬菌体抗体库,并筛选出特异性结合人禽流感病毒相关蛋白的单链抗体,为进一步制备快速检测试剂和治疗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流感是一种由甲(A)、乙(B)和丙型(C)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甲型流感病毒的包膜糖蛋白,病毒可以分为1 ~16个血凝素(HA)和9个神经氨酸酶(NA)亚型,而这些均可从水禽体内分离出来[1].最近,人们又从蝙蝠的体内发现了H17亚型,但未能成功分离出病毒.按照病毒的致病性来分,可以将所有的H1-16亚型禽流感病毒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至今为止,人们仅发现H5和H7两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H9和H7等禽流感病毒被证实能够偶尔感染人[3].  相似文献   

20.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感冒病毒基因中的微小变化能使病毒成为人类杀手. 据新一期美国<科学>周刊报道,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一种普通禽流感病毒的10 个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变化,它就会变成能致人于死地的禽流感病毒. 研究人员指出,在动物或人类社会里流行的感冒病毒中有一种被称为PB2的特定基因,当它发生有限变异后,病毒的毒性就会有明显提高.他们警告说,由于感冒病毒在不停地变异, 且只要一些小变化就能使原来只会带来小麻烦的感冒病毒变成新型致命病毒,因此任何一种新感冒病毒爆发都将对人类构成威胁. 引自<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