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1]是一种常见的大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2],是全球相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在美国,2020年报告了近15万例结直肠癌病例和超过5万死亡病例,预计到2030年,结直肠癌将有超过220万新发病例和110万死亡病例[4]。  相似文献   

2.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病死率居第2位,仅次于肺癌[1]。早期结直肠癌预后良好,但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因其疗效显著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热点。ICI能改善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但MSI患者仅占全部结直肠癌患者的5%,而占95%的微卫星稳定(MSS)患者对于ICI治疗反应不佳,这与其肿瘤抗原数量少和易发生免疫逃逸的特性有关[3]。研究证明大多数MSS晚期结直肠患者对免疫单药治疗无反应或无持久的临床反应,为提高疗效,基于ICI的联合治疗值得探索,本文就此问题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结直肠癌作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也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诊断的恶性肿瘤。在东欧和亚洲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迅速,预计到2030年,全球结直肠癌患者将新增220万确诊病例以及110万的死亡病例[1]。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进行结直肠癌早期癌症筛查诊断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2],本实验初步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免疫印迹实验来分析RPS14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差异,为结直肠癌的筛查和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结直肠癌已成为新发癌症病例发病率第三高和癌症死亡原因第三高的原因,而中国是结直肠癌年均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第一的国家[1-2]。PLOD1(前胶原赖氨酸2-氧代戊二酸5-双加氧酶1)是编码赖氨酸羟化酶LH1的基因,该基因存在于染色体1p36,包含19个外显子[3-4]。赖氨酰羟化酶是一种膜结合的同源二聚体蛋白,定位于内质网的蓄水池,可以催化赖氨酰残基羟基化,所得的羟赖氨酸基团是胶原蛋白中碳水化合物的附着位点,对分子间交联的稳定性至关重要[5]。本实验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免疫印迹试验,分析PLOD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究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2022全美癌症统计报告中,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大约占男性所有癌症发病的48%;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则占女性新确诊病例的51%。不同性别中,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均位列第三[1]。虽然结肠镜的普及对诊断、治疗起着一定作用,但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缓和照护[1](palliative care,PC)旨在解决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和照护者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等四个方面的需求,相较于常规照护[2],其可明显改善患者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医疗系统资源再分配,因此各大指南推荐[3]将缓和照护整合至癌症治疗过程中。尽管缓和照护有诸多好处,但在急需这些服务的癌症患者中,却未得到充分利用([4]。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56万例,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1]。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根治方式,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 AL)是结直肠癌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5.9%[2]。术后一旦出现AL会引发病人腹部及盆腔感染,体内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吻合口狭窄,甚至造成死亡[3-5]。此外,吻合口瘘可能影响病人按期化疗,  相似文献   

8.
<正>结直肠癌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肠梗阻,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但手术不可避免对患者造成创伤,加之疾病本身给患者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回归社会的能力[1]。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是一种结合护理干预措施、临床评估及健康结局的护理模式,主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2]。  相似文献   

9.
<正>肠内营养是危重患者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1],但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腹泻、腹胀等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2],其发生率为41.27%~73.6%[3]。肠内喂养不耐受会导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暂时中断,营养支持不足,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4]。  相似文献   

10.
<正>据统计[1],2017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0%。大量研究证明,饮食因素与高血压[2]、糖尿病[3]、冠心病[4]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食物素养由计划、选择、管理、准备食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组成,可以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5-6]。高水平的食物素养意味着个人拥有更好的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倾向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7-8];相反,个人食物素养水平低会导致错误的食物选择,对慢性病产生不利影响[9]。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ⅡB期~ⅢC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ⅡB~ⅢC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62例为结直肠癌组,体检健康者84例为对照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滴注完毕,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d,第1~14天;21d为1个周期,至发生严重不良发应或疾病进展停药。结直肠癌组于第1、3、5个周期化疗前1d,对照组于体检日采集外周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比较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第1个周期化疗前1d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直肠癌患者第1、3、5个周期化疗前1d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结直肠癌组第1个周期化疗前1d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1.12±8.07)%]、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1.57±0.61)%]、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9.10±3.32)%]、CD3-CD16+/56+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百分比[(17.56±9.28)%]均低于对照组[(44.96±6.34)%、(1.97±0.64)%、(13.93±5.16)%、(20.70±7.55)%](P<0.0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6.58±8.29)%]高于对照组[(21.94±7.88)%](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71.79±9.17)%]与对照组[(70.90±8.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第3、5个周期化疗前1d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2.31±8.13)%、(43.31±8.1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1.67±0.69)、(1.76±0.64)]高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P<0.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8.36±3.58)%、(8.18±2.29)%]低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71.86±10.71)%、(72.56±11.4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8.22±11.82)%、(27.46±10.57)%]、CD3-CD16+/56+NK细胞百分比[(19.05±10.13)%、(18.63±11.66)%]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可增强CD3+CD4+T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CD19+B淋巴细胞相关的体液免疫,对CD3-CD16+/56+NK细胞参与的固有免疫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近40万儿童确诊癌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且据报道[2],我国儿童癌症发病率每年以2.8%的速度增长。尽管诊疗技术的进步使患儿5年生存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长期癌症治疗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倾听患儿声音、从患儿角度评估其健康结局的理念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可[4]。癌症患儿自我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是指未经医务人员或照顾者等他人解释、直接来自患儿对其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报告,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患儿疾病感受的“金标准”[5]。为准确、可靠地评估癌症患儿以指导临床决策和症状管理,国外已开发出多种特异性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s),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就癌症患儿PROMs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学者研制及规范应用相关工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多形性脂肪肉瘤(PLPS)是一种罕见的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约占所有脂肪肉瘤的5%-10%[1],最常见于四肢以及腹腔内和腹膜后区域[2]。以往的研究表明,其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和40%,癌症特异生存率分别是60%和53%[3]。根据NCCN软组织肉瘤指南,脂肪肉瘤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手术切除[4],因此手术治疗是PLPS的最佳选择,与未接受手术的患者相比,接受手术的PLPS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5]。  相似文献   

14.
<正>侵蚀艾肯菌是艾肯菌属中的唯一菌种,为革兰阴性菌,常定植于口腔和鼻咽部。近年来,由侵蚀艾肯菌引起的感染逐年增多,免疫力低下、黏膜受损及动物咬伤是侵蚀艾肯菌导致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报道,侵蚀艾肯菌可导致心内膜炎[1]、头颈部脓肿[2]、脏器脓肿[3]、关节炎[4]、血流感染[5]、结膜炎[6]等,然而,鲜有关于侵蚀艾肯菌引起泪囊炎的文献报道。现将本院发现的1例由侵蚀艾肯菌致急性泪囊炎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癌症的诊疗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应激源,在诊断、分期及病理确诊进程中,患者及家属会经历一段高度焦虑的时期;而后面临的不确定性预后、医疗决策的复杂性更让患者在心理上不堪重负[1]。卵巢癌是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卵巢癌发病率位居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第八,同时也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八大原因[2]。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新确诊的育龄期癌症患者约200万例[1],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该类患者更易经受癌症长时间侵扰,其癌症治疗的后遗症状,如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及癌症复发风险等对患者的消极影响持久[2-4]。生育忧虑常用以描述育龄患者因癌症及其治疗引起的生育障碍而产生的痛苦情绪[5],中高水平的生育忧虑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干扰患者理性治疗决策,危害身心健康结局[6-7]。临床护士作为接触患者最为频繁的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加强对育龄期癌症患者生育忧虑的关注,借助科学的工具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基于此,本文拟对育龄期癌症患者生育忧虑的评估工具进行梳理,旨在促进临床护理工作者关注这一问题,协助其了解、选用或编制合适的评估工具,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育龄期患者治疗全周期的生育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癫痫是一种以皮质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为特点的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为耐药性癫痫患者[1],即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合理选择、足量使用的抗癫痫药物方案治疗后仍发作控制不佳[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心理功能。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耐药性癫痫患者,有必要寻求神经调节技术辅助药物以控制癫痫发作[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18.
<正>癌症患者长期遭受疼痛、疲乏、失眠等症状困扰,生活质量低下、癌症负担高[1]。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是指患者意识清醒时自主决策确定其在未来失去决策能力时的治疗及护理偏好[2]。ACP不仅使患者得到符合其期望和价值观的治疗及护理,提高其临终期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家庭成员决策负担[3]。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al disease,NCD)简称慢性病,包括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1]。其起病隐匿,病情复杂、病程时间长且易并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2]。基于其慢性进行性的疾病特点,需要照顾者全职承担繁重的日常照护及提供经济、情感支持,长期以往易出现身心疲倦、情绪消极等,身心资源严重消耗,从而影响自身健康及照护质量[3]。Hudson等[4]研究发现,43%的慢性病患者照顾者表示需要适时脱离照护工作以获得身心恢复。  相似文献   

20.
<正>“癌痛”即癌症相关性疼痛,指肿瘤本身、抗癌治疗、肿瘤转移所致的疼痛,是肿瘤病人最常见、最痛苦、持续时间最长的临床表现之一[1]。有研究表明,新发癌症和中晚期癌症病人均可出现持续性疼痛[2],且在规范应用镇痛药物的基础上仍会有33%~95%的癌症病人出现爆发痛,常为短暂性烧灼样或电击样突发性剧痛,严重影响病人身体、心理健康[3,4]。抑郁症是一种以自我价值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快感消失为主要表现的精神性疾病,通常伴有躯体任意部位疼痛[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