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饭石系矿物类中药,因其外观象麦饭团而得名。明·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麦饭石“性味甘温无毒”,用于医治“一切痛疽发背”等症甚效。目前,麦饭石在我国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实验证明麦饭石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增强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作用,对水的净化作用及对细菌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等。经现代科学证实,麦饭石中除含有钠、钾、钙、镁等宏量元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对麦饭石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麦饭石是一种矿物中药。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甚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麦饭石能溶出对人体必需的Zn.Cu、Fe、Mn、Cr、Mo、S等十余种微量元素,对有害的重金属和致病菌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本实验选用中岳麦饭石,观察它对六种致病菌的吸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麦饭石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麦饭石是一种古老的矿物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麦饭石,气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秘方麦饭石膏,治发背疮神效”。根据他的记载,麦饭石首载于宋·《图经本草》。据清·嘉庆(公元1625年)《丹徒县志·十九卷》等书记载,《图经本草》系由宋·苏颂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成书,距今已926年之久。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证《图经本草》曰:“麦饭石亦治发背疮。麦饭石者,粗黄白,类麦饭,曾作磨磑者尤佳”。“取此石碎如基子,炭火烧赤,投入米醋中,浸之良久……未有肿脓,当即内消”。1921年,我国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也记有麦饭石膏,功用:“止痛、排脓、治溃脓疮口不收。”可见我国很早已发现这种药石的医疗价值并长期用于临床收  相似文献   

4.
麦饭石,以《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种药石状如握聚一团之麦饭而得名。据《中药药学大辞典》记载,麦饭石“生溪中麻石间”。现在地质学家已经勘探查明,在我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哲里木盟奈曼旗南部山区蕴藏丰富,在质量上胜过我国东北等其他产区。麦饭石,“其形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鸡卵,或如盏,或如饼,有粒点如豆如  相似文献   

5.
麦饭石系矿物类中药,因其外观象麦饭团而得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麦饭石性甘、温、无毒”,医治“一切痈疽发背”甚效。近十年来,我国学者用现代科学手段对麦饭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实验证实麦饭石有促进小鼠生长发育,提高应激能力和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中岳麦饭石是优质麦饭石,本实验观察中岳麦饭石对人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麦饭石膏及其组成成分(麦饭石、白蔹、鹿角、米醋)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麦饭石膏对所试的八种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从而验证了李时珍“世传麦饭石膏,治发背疮甚效……”,“用付疮肿无不验”的论断是正确的。米醋抗菌作用明显,白蔹有一定作用,但麦饭石和鹿角无作用。  相似文献   

7.
麦饭石在我国的《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内早已有记载。在国外如美国,日本西德等国家已将麦饭石做为健康之友并嵌和入于生活领域而广泛应用。目前麦饭石已在我国医药学界、食品、环保等方面引起了重视,现将麦饭石一些情况作简单介绍以抛砖引玉。由于本人水平不高故仅供参考。一、产地:目前发现麦饭石产地只有内蒙等少数地区,其中以内蒙哲里木盟地区矿藏丰富而且品位最高。现已向日本西德等国家出口,商品名为“中华麦饭石”。二、组成:麦饭石是由多种矿物质组成,内主要内含:硅酸盐、氧化铝、氧化亚  相似文献   

8.
麦饭石是一昧历史悠久的中药,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李时珍曰:“李迅云,麦饭石处处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鹅卵,或如盏,或如饼,大略状如握聚一团麦饭,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但  相似文献   

9.
中华麦饭石(China Maifanite)是一种古老神奇的矿物药,亦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其味甘、温,无毒,可治一切痈疽发背。现将其研究与应用概况介绍于下: 一、麦饭石的化学成分研究麦饭石中含有生物体所需要的所有微量元素及其他稀土元素,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组  相似文献   

10.
<正> 麦饭石在《本草纲目》列为矿石类中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它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十余种微量元素,并对有毒的重金属离子起到吸附作用,麦饭石的应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们对阜新麦饭石进行毒理及一般药理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漫话麦饭石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麦饭石气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又云:“大凡石类多主痈疽。”由此可见古代麦饭石主要应用于中医外科临床。味甘入脾,乃为脾之本经药。入脾可助脾之功能,运化水谷、布化精微。《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通过脾气散精作用将其化生之气血营运周身,而  相似文献   

12.
麦饭石的发现及应用,最早源于我国。《本草纲目》曰: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因其“状如握聚一团麦饭”而得名。此后,几百年间麦饭石一度失传。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全国选择八十多个麦饭石矿点,经筛选后留下四个,并编号鉴定。其中,03号标本为最佳,被誉为  相似文献   

13.
麦饭石膏是由麦饭石炼制而成的外敷药膏。根据方中的麦饭石与《千金》炼石散方中“粗理黄石”,北齐马嗣明炼石方中“粗黄石”,《小品方》方中“粗理黄石磨石”不是同一种实物,但从方子的组成、制备、主治、用法来看,均是相同的。说明麦饭石膏方是由《小品方》石痈不消方衍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阎爱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1006-1006
祖国医学对于咽喉病很早就有记载 ,如远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里有“嗌肿”“喉痹”[2 ]等记载 ;汉晋隋唐以来 ,历代医书均有喉病的病因、治法方药的叙述 ;唐宋时代的太医局即有“眼耳口齿”及“口齿咽喉”的专科设立。《宋史艺文志》中载有“咽喉口齿方论五卷”。《扁鹊心法》中已载有喉痈切开手术。清代的中医喉科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大地丰富了中医喉科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水平。喉痹在《内经》中早已有所记载 :“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1 ]。《喉科心法》指出“凡红肿无形为痹 ,有形是蛾”[1 ]。据此明确把喉痹范围缩小 ,专指咽喉部红…  相似文献   

15.
自我区奈曼旗等地开发麦饭石以来,麦饭石以其能治疗多种疾病和具有保健、除臭、保鲜等特异作用而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笔者在复习民族医药的古典文献中比照麦饭石的形状颜色、药性和药用功能,认为麦饭石实际上就是蒙医古典文献中早有记载  相似文献   

16.
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其致病涉及范围较广,诸如急慢性咳喘、眩晕、心悸、中风、昏厥、癫狂、皮下结节、肿瘤等证,都可由痰所致。故在临床上有“百病多由痰作崇”、“百病兼痰”之说。可见,正确认识痰证有一定临床意义。《神农本草经》有“留痰饮澼”之记载,而《内经》中则没有“痰”字记载,但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则有“湿气内郁,饮发于中”、“积饮心痛”的记载,这对后世痰饮之说的形成颇有影响。查“痰”字,古代本作“淡”,故在《内经》之后的《脉经》等书中均将“痰饮”写作“淡饮”。淡,古时又与“澹”  相似文献   

17.
麦饭石为一种古老的矿物药,含59种矿物质元素,其中18种为人体必需元素.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广东等地,其正品产自于内蒙的哲里木盟,称中华麦饭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麦饭石气  相似文献   

18.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19.
取阿是穴治病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就有“以痛为输”的记载;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阿是穴”的概念;以后随着阿是穴的发展应用,又有了“不定穴”及“天应穴”等名称。关于阿是穴的作用,《千金要方》认为:“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  相似文献   

20.
取阿是穴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就有“以痛为输”的记载。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阿是穴”的概念。尔后,阿是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明代吴昆的《针方六集》称为“不定穴”;楼英的《医学纲目》则称为“天应穴”。关于阿是穴的作用,《千金要方》认为,“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玉龙歌》中写道:“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在针灸界流传颇广的《四总穴歌》中,后人特地补上“酸痛寻阿是”一句,足以证明阿是穴应用之广了。现将个人在这方面的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