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脑淋巴瘤病(lymphomatosiscerebri,L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LC患者4例,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49~63岁,平均59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改变和行走不稳等,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大脑弥漫性及多发性病变,以白质受累为主,CT呈低密度影,T1WI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无明显强化。3例为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标本,1例为开颅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诊断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符合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LC。结论 LC为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病变,以白质受累为主,亚急性或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为其显著临床特征,涉及的鉴别诊断复杂多样,立体定向穿刺活检为获得确定诊断提供了可能性,尽早明确病理诊断是确保临床进行精准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20,CD79α,CD3 ,CD45RO ,CEA ,TG ,TTF-1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 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十分重要,免疫组化具有很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陶自坚 《现代医学》2014,(9):1091-1094
目的:提高对卵巢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通过1例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术后常规多次组织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最终明确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得到及时治疗。结论:卵巢恶性淋巴瘤为罕见疾病,临床、病理医师都应提高认识,及时诊断,尤其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瘤细胞CD20(+);背景小细胞CD3(+),CD45RO(+),且占细胞总数60%-80%。结论:诊断TCRBCL必须结合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而且应该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霍金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贺海燕  张淼  李晶  孙琪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996-997
目的探讨淋巴结及肺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提高HL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原发于淋巴结及1例原发于肺的HL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生于淋巴结者临床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生于肺者表现咳嗽、咳痰。病理组织学类型:淋巴细胞为主型(LRCHL)8例,结节硬化型(NSHL)4例,混合细胞型(MCHL)3例,淋巴细胞消减型(LDHL)1例,未发现结节性淋巴结为主型。8例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15、CD30、CD20、CD68、CD79a阳性,CD45Ro阴性。结论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的少见类型,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组织学改变复杂多样,应与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及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鉴别。  相似文献   

6.
杨影  陈力  樊映川 《四川医学》2011,32(12):1914-1916
目的探讨眼眶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5例眼眶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其病理学特征。结果①B细胞淋巴瘤为多,T细胞淋巴瘤〈1/3,②B淋巴细胞型,临床表现通常为上下睑的内、外侧,眼眶前部或泪腺区可扪及边界清楚,周围不光滑、质地中等无痛性包块;T淋巴细胞型病情发展可以非常急,与眼眶蜂窝织炎难以鉴别;亦可表现为慢性,似炎性假瘤;(3)眼眶非何杰金淋巴瘤的CT密度和MRI信号表现无特异性;(多非何杰金B小淋巴细胞型弥漫性淋巴瘤是眼眶淋巴瘤常见的病理类型。结论对于眼眶非何杰金淋巴瘤来说,根据其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要尽早病理活检做鉴别诊断,尽量避免误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预后.方法 对2例脾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较少见,诊断较为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结论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早期不易发现.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预后治疗十分重要,免疫组化有助于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2):1598-1599
目的:对睾丸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超声在睾丸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收手术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睾丸淋巴瘤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16例患者中8例为恶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型),4例为恶性NK/T细胞淋巴瘤型,4例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超声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质低回声,10例患者病灶呈弥漫性分布,6例患者病灶呈结节状分布。彩色多普勒提示所有病灶内部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对睾丸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结合病史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秦云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43-144
目的 通过报道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病例复习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3月就诊的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结果 此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较典型.患者放弃治疗,此后随访患者,总病程3.5年,因淋巴瘤广泛浸润,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淋巴瘤,容易造成病理误诊,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附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劲  李振新  董强  韩翔 《安徽医学》2003,24(3):32-3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 (PACN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9例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血管造影、病理活检以及治疗转归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特点。结果 PACNS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程可以为进展性或缓解复发交替 ,临床表现以头痛、智能减退、偏瘫及癫痫样发作为主。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MRI以大脑半球长T1长T2 信号的类圆形病变为主 ,多无占位效应 ,可见强化。病理检查以淋巴细胞性血管炎为主。 80 %患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6个月 ,病情控制预后良好。结论 PACNS临床表现多样 ,通过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活检等联合应用可进行生前诊断。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可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