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同时实施HPV和阴道微生态检测的5159例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0~65岁。按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组,高危型HPV阳性组953例,HPV阴性组4206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环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危型HPV感染率18.5%,感染者阴道微生态失衡中细菌性阴道病(BV)168例(17.5%)、滴虫性阴道炎(TV)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8例(2.9%)、需氧菌性阴道炎(AV)83例(8.7%)、混合性阴道炎16例(1.7%)、清洁度异常193例(20.3%)。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与HPV阴性组比较,BV、VVC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V、混合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中,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BV阳性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VVC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妇科就诊妇女1 543例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常规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23种亚型; TCT阴性且HR-HPV感染人群设为HR-HPV组,TCT和HPV检测结果均阴性人群设为HPV阴性组,比较2组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结果 1 543例受检者TCT阳性152例,1 391例TCT阴性受检者141例感染HR-HP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组HR-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应阴性组(P 0. 01); HR-HPV组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P 0. 01)。结论 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等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R-HPV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绝经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环境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HR-HPV DNA检测阳性及阴性绝经后女性和阳性育龄期女性,根据活检病理、HPV感染类别分析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及功能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绝经后HPV阳性组PH值≥5.0、清洁度Ⅲ~Ⅳ、细菌性阴道病(BV)、过氧化氢(H_2O_2)阳性、唾液酸苷酶(SNA)阳性、β-葡萄糖醛酸酶(GUS)阳性比例高于绝经后HPV阴性组,但低于育龄期HPV阳性组(均P0.05);绝经后HPV阳性组VVC、TV、LE阳性、NAG阳性比例低于育龄期HPV阳性组(P0.05),但与绝经后HPV阴性组无差异(P0.05)。活检病理≥HSIL组PH≥5.0、清洁度Ⅲ~Ⅳ、BV、H_2O_2阳性、SNA阳性比例高于活检病理LSIL(P0.05),但VVC、TV、LE阳性、NAG阳性、GUS阳性比例无差异(P0.05);HPV多重感染妇女PH≥5.0、清洁度ⅡI~IV、BV、H2O2阳性、SNA阳性、GUS阳性比例高于HPV单一感染妇女(P0.05),但VVC、TV、LE阳性、NAG阳性比例无差异(P0.05)。BV、H_2O_2阳性、SNA阳性是绝经后女性HPV多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绝经后HR-HPV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特点异于育龄期女性,可能导致宫颈高级别病变及HPV多重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失衡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妇科诊断为HR-HPV感染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9~73岁。根据HR-HPV感染状态,将其分为研究组(n=121,HR-HPV持续感染者)和对照组(n=119,HR-HPV复查呈阴性者)。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者的体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菌性阴道炎(AV)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2组受试者体重、BMI、孕次和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BV、VVC检出率分别为43.0%(52/121)、38.0%(46/1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2%(24/119)、15.1%(18/11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2、16.075,P=0.002、<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V、AV和混合性感染患者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V、VVC与HR-HPV持续性感染密切相关,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可能有助于降低HR-HPV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女性不同阴道微生态状态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并分析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同时进行HPV与阴道微生态检测的75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752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率为56.91%;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为43.09%,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中间型7.71%、BV12.77%、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5.85%、滴虫性阴道炎(TV)1.86%、阴道混合感染1.86%、无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13.03%。HPV感染率24.20%,所检测的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15个基因型均有检出,感染率排前4位的是52型(5.85%)、16型(5.59%)、58型(3.99%)、18型(2.66%)。阴道微生态、pH、乳杆菌、BV异常组HPV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WBC)、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微生态、pH、BV异常组HPV16/18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乳酸杆菌、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H值异常、BV阳性HPV感染率增加(OR_(pH)=1.589、OR_(BV)=2.328),乳杆菌数量减少、BV、VVC阳性HPV16/18感染率增加(OR_(乳杆菌)=3.152、OR_(BV)=14.260、OR_(VVC)=5.403)。结论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HPV感染与阴道pH、BV有关联,HPV16/18感染与乳杆菌数、BV、VVC有关联。此研究属于横断面资料,难以揭示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孰先孰后的问题,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发展顺序,还需队列研究方法进行阐明。  相似文献   

6.
王玉肖  李娟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0):3149+3197
目的:了解唐县地区妇女阴道需氧菌感染情况。方法:使用Donders湿片镜检法对2011年1~9月在唐县人民医院妇科132例疑似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在132例疑似AV患者中,共检出AV41例,占31.06%。包括单纯AV感染15例(36.59%),混合感染26例(63.41%),其中合并BV感染12例(46.15%)、合并VVC感染8例(30.77%)、合并TV感染6例(23.08%)。结论:AV易合并BV、VVC、TV感染。诊断AV时,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阴道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和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月温岭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绝经前患者100例,其中HR-HPV阳性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5例,HR-HPV阳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5例,HR-HPV阳性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阴性20例,共同作为观察组(80例);HR-HPV阴性TCT阴性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结果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性阴道病(BV)、乳酸杆菌异常、pH升高及白细胞计数(WBC)异常患者与宫颈病变呈正相关(P0.05);需氧菌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感染率与宫颈病变无明确相关性(P0.05)。结论 HR-HPV患者阴道微生物感染与宫颈病变具有相关性,对于阴道微生物及时检测、有效筛选,能够为宫颈病变的发生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为临床宫颈病变的检测提供更加有效的检测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不同年龄组感染发生率差异,发现该阶段女性生殖道感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7例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按年龄分为14岁、15岁、16岁、17岁、18岁5个年龄组,分析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含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总发生率、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osis,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及不同年龄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青春发育晚期女性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VVC总发生率、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分别为25.67%、19.30%、29.36%、2.46%、25.05%。VVC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84%和12.53%。VVC总发生率和BV发生率大致相似,但两者均高于TV发生率。5个年龄组间经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7岁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17岁和18岁年龄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均P<0.05)。结论:青春发育晚期女性VVC和BV均较TV易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无明显变化,但17岁组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7和18岁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因此,应关注该阶段女性经期卫生、阴道内环境和不洁卫生生活,强化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不同年龄组感染发生率差异,发现该阶段女性生殖道感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7例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按年龄分为14岁、15岁、16岁、17岁、18岁5个年龄组,分析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含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总发生率、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osis,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及不同年龄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青春发育晚期女性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VVC总发生率、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分别为25.67%、19.30%、29.36%、2.46%、25.05%。VVC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84%和12.53%。VVC总发生率和BV发生率大致相似,但两者均高于TV发生率。5个年龄组间经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7岁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17岁和18岁年龄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均P0.05)。结论:青春发育晚期女性VVC和BV均较TV易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无明显变化,但17岁组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7和18岁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因此,应关注该阶段女性经期卫生、阴道内环境和不洁卫生生活,强化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接受治疗的SIL患者共计113例,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3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81例。分析患者HPV分型情况,并评估阴道微生态与SIL的关系。结果 113例SIL患者共检出HPV阳性患者80例,占70.80%;HPV阳性患者中占比最高的4种亚型分别为HPV16(31例,占38.75%)、HPV52(14例,占17.50%)、HPV58(8例,占10.0%)、HPV18(8例,占10.0%);HSIL患者HPV阳性率(83.95%)显著高于LSIL患者(3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28,P=0.004);HSIL组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高于LSIL组患者(t=2.743,P=0.017);HSIL组患者过氧化氢浓度阳性率及乳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LSIL组(P<0.05),白细胞酯酶阳性率显著高于LSIL组患者(P<0.05);高危HPV(HR-HPV)患者菌群密集度分级、菌群多样性、乳酸菌分级、需氧菌性阴道病(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率与低危HPV(LR-HP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关系密切,阴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宫颈HR-HPV的感染,HR-HPV可能会导致SIL进一步发展为HSIL甚至宫颈癌,提示临床对HSIL应该及时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患者的宫颈局部免疫,对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都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基本状况。方法:随机调查5598例在我院就诊的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科病人,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滴虫性阴道炎(TV)、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VVC)、细菌性阴道病(BV)及淋病的感染率。结果:BV、VVC、TV及淋病的感染率依次为17·1%、12·9%、2·7%、0·3%;合并感染率中,BV合并VVC感染率为10·2%,显著高于其它合并感染率(P<0·05)。结论:BV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且易于与VVC合并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孕妇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舟山医院孕检的妇女3554例为观察对象,年龄17~45岁,采用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检测需氧菌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滴虫性阴道炎( TV)。分析当地月份、孕期、年龄对各种阴道炎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孕妇阴道炎年发病率为44.3%,AV年发病率为27.7%,高发月份8月(40.7%);VVC发病率6.5%,高发月份6月(9.6%);BV发病率9%,高发月份4月(16.0%);TV发病率1%,高发月份10月(2.4%)。不同孕期AV、BV、TV各自的发病率无明显异常,而VVC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99,P<0.05)。孕妇不同年龄段BV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7.78,P<0.01),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海岛地区孕妇4种阴道炎发病率一年中变化较大,而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分别只对VVC和BV的发病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高危型(HR)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纠正宫颈病变微生态失衡、防治宫颈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且完成HR-HPV检查、宫颈活检的86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分为低级别组(n=26)、高级别组(n=35)、宫颈癌组(n=25);按1∶2比例选择同期就诊但宫颈细胞学、HR-HPV均阴性的4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完成阴道微生态平衡及阴道菌群检测,分析不同级别宫颈病变阴道微生态、HR-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病变HR-HPV感染率为91.86%;HPV感染位列前三亚型为HPV 16、HPV 52、HPV 18,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HPV 16感染率上升(P0.05),HPV 52感染率降低(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菌群密集度异常、菌群多样性异常及其他优势菌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菌群密集度异常率、多样性异常率及其他优势菌所占比例增加(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过氧化氢、酸碱值及脯氨酸氨基肽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以上各阳性率上升(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细菌性阴道炎(BV)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病变等级与BV发病率呈正相关(r=0.476,P0.05)。结论宫颈病变进展与HR-HPV感染、阴道微生态失衡及BV发生密切相关,阴道微生态紊乱、HR-HPV感染两者可能协同参与宫颈病变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 890例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同时用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检测和显微镜镜检,并接种念珠菌显色平板;乳酸杆菌、细菌性阴道病(BV)以革兰染色镜检为标准,白细胞和滴虫阴道炎(TV)以湿片镜检为标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以培养结果为标准。结果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与相关标准比较,乳酸杆菌、白细胞、BV、TV和VVC符合率分别为88.68%、94.81%、95.66%、99.63%和92.75%;在白细胞、BV和TV检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酸杆菌和VVC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操作方便,结果准确客观,在临床上便于开展,基本能够满足临床检测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阴道微环境平衡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危险因素,为宫颈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行阴道镜及宫颈组织活检患者,其中确诊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13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80例、宫颈癌30例(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行阴道镜检查排除宫颈病变的1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检查、阴道微菌群检测及高危HPV感染筛查,分析不同级别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环境指标、阴道病原体感染及高危HPV感染情况,并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危险因素。结果 宫颈病变组阴道清洁度、菌群多样性、pH值及过氧化氢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宫颈癌组患者上述指标异常率最高;宫颈病变组细菌性阴道炎(BV)、需氧性阴道炎(AV)、滴虫性阴道炎(TV)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各类型阴道炎检出率最高;各组HPV高危亚型16、18和52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亚型16检出率最高;阴道清洁度异常(OR=3.543)、菌群多样性异常(OR=2.568)以及高危HPV感染(OR=5.328)均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阴道微环境异常及高危HPV感染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关注患者的阴道微环境及高危HPV感染情况,对防治宫颈病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单一、多重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行HPV分型、阴道微生态检查的女性患者625例,分析BV阳性及阴性患者中HPV单一、双重、多重感染的比例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625例患者中,HPV阳性185例,其中单一、双重、多重HPV感染的比例分别为142例(76.76%)、27例(14.59%)、16例(8.65%);BV阳性141例,其中单一、双重、多重HPV感染的比例分别为46例(32.62%)、10例(7.09%)、7例(4.96%),均高于BV阴性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V感染可增加HPV单一、双重、多重感染率(OR1,P0.05)。结论 BV阳性时发生HPV单一、双重、多重感染率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阴道菌群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择188例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体检或就诊的妇女,依据HR-HPV感染情况分为HPV+组(HR-HPV阳性,137例)和HPV-组(HR-HPV阴性,51例),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研究对象阴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菌群差异。 结果 HR-HPV阳性组的菌群,其丰度(ace)和深度(Chao)指数均高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 HR-HPV阳性组Shannon指数高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HR-HPV阴性组(P<0.05);菌群结构分析显示HR-HPV阴性组以乳杆菌属为主(80.15%),HR-HPV阳性组以乳杆菌属(41.57%)和加德纳菌属(18.59%)为主,还有布鲁氏菌属(0.38%)。 结论 HR-HPV感染与阴道菌群改变关系密切,HR-HPV阳性患者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增加,乳杆菌属水平降低,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奇异菌属、厌氧球菌属可作为HPV阳性患者的标记物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孕期妇女阴道炎发病情况及病原菌感染分布,为临床防治孕期阴道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孕期妇女328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组),其中115例为早孕组,104例为中孕组,109例为晚孕组,并且选取同期门诊行体检的育龄期妇女100例作为对照(非孕组),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确定有无滴虫性阴道炎(TV)、真菌性阴道炎(VVC)、细菌性阴道炎(BV).结果 孕妇组阴道炎发病率29.57%,非孕组发病率19.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感染病原菌不同,孕妇组TV、VVC、BV感染率分别为2.44%、8.54%、18.60%,非孕组感染率分别为5.00%、6.00%、8.00%,TV、VVC感染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感染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炎发病率早孕组29.57%,中孕组29.81%,晚孕组29.36%,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孕组TV、VV、BV感染率分别为0.87%、9.57%、19.12%,中孕组感染率分别为2.88%、9.62%、17.31%,晚孕组感染率分别为3.67%、6.42%、19.27%,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与非孕组阴道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VVC、BV感染率在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与非孕组之间分别比较,TV、VVC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妇女阴道炎发病率较非孕妇女有所增加,并且以BV感染率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临沂地区妇女和儿童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情况,并比较超高倍镜检法和干化学酶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应用超高倍镜检法和干化学酶法联合检测临沂地区16 832例妇女和儿童的阴道分泌物。结果 16 832例患者中阴道清洁度Ⅰ~Ⅱ度者6 377例,检出率为37.89%;Ⅲ~Ⅳ度者10 455例,检出率为62.11%;单纯阴道病原体感染5 348例,检出率为31.77%,其中阴道假丝酵母菌(VVC)3 283例,检出率为19.50%;细菌性阴道病(BV)1 136例,检出率为6.75%;滴虫感染(TV)929例,检出率为5.52%;混合感染者278例,检出率为1.65%;21~30岁组各病原体检出率最高,VVC、BV、TV和混合性阴道炎(MVI)的检出率分别为10.80%、3.34%、2.72%、0.91%。唾液酸苷酶法测定细菌性阴道病与超高倍镜检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75);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法和p H值联合检测VVC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较差(Kappa=0.228);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法和p H值联合检测TV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白细胞酯酶法检测白细胞炎症指标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沂地区妇女儿童阴道炎中VVC发病率最高,且主要集中在20~40岁。阴道分泌物干化学酶法和超高倍镜检法相比,各有优缺点,两者联合检测才能为临床提供正确的阴道微生态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唐县地区女性阴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白带常规检测方法对630例妇科门诊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在630例患者中,共检出阴道感染患者464例,其中单一性感染361例,混合感染103例。BV、VVC、TV及混合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9.52%、21.27%、6.51%、16.3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混合感染发病率较高,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