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自然环境中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山东省章丘县外环境中椰毒假单胞菌酶米面亚种的污染情况。共采集土壤、树皮杂草、谷物秸秆等698份样品。分离得到9株椰酵假单胞菌,阳性分离率为1.21%,菌株产毒率100%,最高产毒量达57.86μg/ml。经抗O因子血清分型试验表明,该地区自然环境中存有的主要为O—Ⅲ型椰酵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2.
ELISA检测椰酵假单胞菌菌体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已知有0—Ⅲ、0—Ⅳ和0—Ⅴ等菌体抗原型。常规血清试管凝集法检测分型耗时费力。本文在制备不同血清型菌体抗原的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结合物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椰酵假单胞菌的间接非竞争法、直接非竞争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具有快速、简便和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粮食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毒素污染情况调查四川省卫生防疫站(成都610031)赵晋骆世银汤晓勤薛晴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以下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一种人类致死率很高的病原菌。为了解椰酵假单胞菌在我省粮食中的污染情况,我们对本省中毒区域的1...  相似文献   

4.
椰酵假单胞菌rDNA指纹图分析方法的建立邱茂峰1刘秀梅1杨瑞馥2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酵米面、变质鲜银耳及多种自制发酵食品食物中毒的病原...  相似文献   

5.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菌体脂肪酸成分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并利用MIDI-FAME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椰毒假单胞菌的菌株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中其他致病型菌株的脂肪酸成分非常相似,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它的分类地位。另外还发现C16∶0.2OH、C18∶1.2OH和C16∶1.2OH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米酵菌酸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结论由脂肪酸成分分析确认了椰毒假单胞菌的分类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它的产毒机制和致病机理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6.
酵米面黄杆菌与椰毒假单胞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篇报告是用三株酵米面黄杆菌(暂定名)的代表株(CO_7,CO_8,CO_(14)),同椰毒假单胞菌进行对比试验,并以铜绿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贪食黄杆菌、脑膜炎黄杆菌及大肠杆菌力对照进行了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试验、产毒试验(TLC,紫外分光光度法及毒性)、DNA分子杂交试验。在上述六大项目中,仅在生理生化性状项目里,有一个试验结果不一致(侧金盏花醇)酵米面黄杆菌分解,而椰毒假单胞菌则不分解,其它各项都一致,因此两种菌是同属同种。鉴于其生态分布有所不同,故将暂定名的酵米面黄杆菌命名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 Cocovenenanssubsp farinofermentans Meng ZH &Wang DS et al.)  相似文献   

7.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刘秀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糖对椰酵假单胞菌产毒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6,25(4):237-238
以半固体LA和营养琼脂为基础培养基,分别加入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甘油等4种成分,研究糖分对椰酵假单胞菌产毒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椰酵假单胞菌在营养琼脂和LA半固体基础培养基上基本不产毒或产毒量很低,而葡萄糖和甘油的加入使椰酵假单胞菌的产毒能力大幅度提高,产毒量不低于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中,提示了糖代谢在椰酵假单胞菌生长和产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LDA(含葡萄糖的LA,新设计)半固体做为一种新的椰酵假单胞菌产毒培养基,有利于实验室研究及不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栽培银耳生长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所需的外环境条件十分相似。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印证了栽培银耳生长的中晚期具备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最适条件的论点。  相似文献   

10.
酵米面、银耳等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986~1987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酵米面、银耳、玉米及其它谷类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情况。共检测玉米、酵米面1 121件,其它谷类及制品236件,鲜银耳371件,干银耳264件。检出椰酵假单胞菌和米酵菌酸的阳性率依次为鲜银耳>其它谷类及制品>玉米和酵米面>干银耳。鲜银耳的检菌、检毒阳性率分别高达4.04%和8.21%。在被调查的21个省区内,以河南、四川的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种不同来源样品的4株椰酵假单胞菌的16SrDNA的序列进行了测定,以确定其系统发育位置及与其它菌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实验中设计了7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4株细菌的16SrDNA,通过扩增产物的克隆测序或直接测序,获得了它们的16SrDNA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其它菌种的16SrDNA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状图。树状图及不同菌种之间的同源性比值:椰酵假单胞菌(P.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gladioli)、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cocovenenans)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与其它菌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椰酵假单胞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可归属于一个独立的系统发育系。  相似文献   

12.
1986年春对河南省发生过银耳中毒的三个县进行调查研究,检测各类自然环境样品和各期银耳样品730余份。在红薯窖土、屋内墙壁土和贮存黄豆中首次分离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从外观正常银耳、烂银耳及干、鲜银耳中均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或米酵菌酸,检出率14.87%,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3.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及其酵米菌亚种的毒性代谢产物之一,是引起酵米面和变质银耳等多种食品中毒致死的主要病因。作者成功地制备了米酵菌酸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物(BABSA)、卵清蛋白结合物(BA-EA),并在国内首次获得了抗BA半抗原的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可达1:12×104和1:8×104。建立了检测BA的直接和间接竞争ELISA法。为进一步研制抗BA的单克隆抗体、探寻特异性的免疫治疗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的毒黄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发现的引起酵米面中毒的病原菌是一种不引起葡萄糖发酵的革兰氏阴性黄色杆菌。其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表型特性与假单胞菌符合。它产生酵米霉酸。其弥散分布的黄色素经证明为毒黄素。椰毒假单胞菌也产生这两种毒性物质,且影响产生毒黄素的因素也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引起酵米面中毒的病原菌与椰毒假单胞菌相同,或者它们是密切相关的菌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实验室分离鉴定寻找更快速、准确的方法。方法采用增菌和不增菌2种方法,比较菌落生长情况;PDA平板添加或不添加抗生素,比较平板分离效果。结果不论增菌还是不增菌,PDA平板目标菌的数量无差异,经过增菌的平板杂菌比不增菌的数量多;添加与不添加抗生素的平板目标菌生长速度无差异,添加抗生素的平板菌落比不添加的略大,椰酵假单胞菌生长更纯。结论在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鉴定过程中,同时开展增菌和不增菌培养,既可节约时间、成本,又避免漏检,提高了检出率;PDA平板添加2种抗生素,使培养基选择性更强,菌落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6.
椰酵假单胞菌的染色体DNA经BglⅡ+EcoRV同时消化后分离,用生物素标记的16S+23SrDNA探针杂交,制备其rDNA指纹图。用rDNA指纹图分析方法将51株椰酵假单胞菌分为20个核糖型,其中RT6、9、2包含了一半以上菌株(占52.9%)。一个省(市)常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核糖型,其亲缘关系有近有远;尽管有的核糖型在不同省(市)交叉分布,但各核糖型都分别局限于部分区域。在贵州、江苏、河北3个省的4起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到同一核糖型(RT6)的菌株,说明这4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可能由同一克隆的菌株所引起。借助于核糖型分类和聚类分析结果,推断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追踪椰酵假单胞菌的传播途径、探讨其进化关系和流行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何树森  吴乐 《中国公共卫生》1994,10(12):547-548
根据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生理生化特性,在抑菌实验基础上,研制出以无机盐和无机氮源为基础,以有机碳源为限制因子的双抗生素合成培养基(PCFA)。该培养基抑杂菌性强,选择性高,最低检出菌量6.3~89个/ml,检出灵敏度较传统培养基PDA提高了1000倍以上。适于从杂菌含量高的自然环境样品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该菌中毒检验和进行自然分布调查与污染原追踪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18.
王静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6,25(3):160-161
选取十二烷基磺酸钠或溴化乙锭(EB)为诱变剂,采用高温连续传代培养法处理椰毒假单胞菌株(NCIB 9450)和部分典型的强产毒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株(Co7、Co5、Co14和HN892y 等),筛选出4株失去产毒能力的菌株:Co14S,Co5S,Co7S 和 P.coS。处理后的菌株一般生物学性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邱茂锋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8,27(2):119-121
用rDNA指纹图对42株椰酵假单胞菌进行核糖型分类,探讨该菌的产毒力与核糖型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3.8%的菌株具有产毒力,它们分布在大多数核糖型中,来源于食物中毒样品及正常食物样品。而产毒力阴性菌株只占26.2%,它们集中于少数核糖型中,而且都来源于正常食物样品。多个克隆产毒力阳性菌株的广泛存在,提示对该菌的潜在性危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郭铃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45-1145,1147
椰毒假单胞菌是我国新近发现的一种食物中毒菌。主要中毒食物为酵米面,近年来从糯玉米、小米、银耳等食品分离出此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