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常导致明显的运动、语言、吞咽功能及情感障碍,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幸存者75%以上留有严重后遗症[1]。让脑血管疾病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最大程度恢复自理能力是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2]。患者住院期间,由专业医生、护士、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高,约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担.为探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早期康复的相关性,笔者对2005-08~2008-08在我科住院的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 ,通常指在发病后 2~ 3周 ,约 2 /3患者残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交流和言语功能障碍、心理和情绪障碍 ,但最为常见的还是运动功能障碍———偏瘫。目前研究证实 ,早期康复可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及继发性损伤的影响。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 0例患者均为我科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经CT及MRI及临床确诊 ,为首次发病年龄 <70岁 ,分康复组和治疗组各 60例。康复组男 31例 ,女 2 9例 ,平均 63岁 ;治疗组男 2 8例 ,女 32例 ,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肢体功能恢复的早期护理。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度(ESS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及运动功能评分(FM A )。结果2组 ESS、ADL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康复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有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肢体运动功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以Adamas标准[1]梗死面积直径>3cm并累及两个以上大血管供血区,梗死区面积[2]达到20cm2或累及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梗死为标准选择病人,设立观察组,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病情变化.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精神意识、肢体功能障碍率高;致残率、病死率高.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高,积极治疗后精神意识和肢体功能均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对照组,2组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偏瘫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测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2组治疗前FMA和Barthel指数测评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4周FMA和Barthel指数测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恢复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2-12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6例,随机分成2组,早期康复组(72例)和晚期康复组(64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2~14d给予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15~30d给予康复训练,2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均采用神经生理疗法(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疗程为30d,对比2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早期康复组肢体功能恢复显著优于晚期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MBI明显改善,早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晚期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均可促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早期康复效果显著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情绪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运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变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2组干预后运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A焦虑评分、HDRS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情绪改善及功能恢复产生积极作用,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介入时机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确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我院2012-08—2014-08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患者于脑梗死后1~2周给予康复治疗,B组则于脑梗死后2~4周给予康复治疗,C组患者并于脑梗死后4周给予康复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的变化情况,记录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运动及平衡功能、神经缺损功能及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上升至(72.02±11.37)分、(12.40±2.02)分、(76.21±7.3)分,明显高于A、C组(P0.05),且B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评分降低至(13.39±8.21)分,明显低于A、C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方案,脑梗死2~4周后给予偏瘫肢体综合康复训练指导,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优化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促进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与PDGF-BB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7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后非运动组与脑梗死后运动组,另选30例正常老人作为对照组。脑梗死后非运动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分别在脑梗死后1 w、4 w、2 m、3 m 4个时点检测外周血PDGF-BB水平,采用FMA运动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其PDGF-BB水平在检测的4个时点均较脑梗死后非运动组高(P<0.05);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其下肢FMA评分从4 w(1 m左右)开始,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后非运动组(P<0.05),且2 m时评分高于4 w(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后运动组下肢FMA评分与血PDGF-BB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67)。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极有可能通过促进PDGF-BB的分泌帮助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探讨其对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作用。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患者78例,年龄35~75岁,平均58·5岁。所有入选病人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63例,脑出血15例,脑梗死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h~4d,脑出血患者为当日发病即就诊。均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遗留有肢体瘫痪的病人。入院后患者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9例,男23例,女16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8例;对照组39例,男25例,女14例,脑梗死30例,脑出血9例。原则是两组所用药物种类与…  相似文献   

12.
家庭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康复效果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 2 0 0 3 0 1~ 2 0 0 4 0 1内科收住的脑梗死病人 40例 ,于出院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 2 0例 ,两组均于病人出院后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和服药治疗 ,康复组增加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功能锻练的训练指导和定期随访指导 ,两组于 3个月后用BrunnstromⅥ级肌力评定法进行康复训练前后肌力比较。结果 康复训练前后Brunnstrom比较两组均有明显提高 (P <0 0 5 ) ,且康复组肌力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运动功能 ,提高肌力 ,对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及继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 185例急性发病 ,首次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95例 )和对照组 (90例 ) ,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 ,对康复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研究 ,平均于病后 7天开始 ,按照早期康复流程进行康复训练 ,时间为 2 1天 ,每日 1次 ,每次 1小时 ,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训练 ,以简式 Fugl- Meyer(FMA )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 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康复避免或减轻了继发性损伤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早期康复对防止脑血管病的继发性障碍 ,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 ADL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病情变化较大,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1]。脑梗死病程较长,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现阶段综合护理已经逐渐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通过给予脑梗死患者综合护理,探讨有效护理干预在疾病康复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针刺疗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软瘫期肌力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脑梗死软瘫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3周、6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于脑梗死软瘫期肌力恢复、神经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的效果均优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疾病,多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所致[1]。脑梗死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脑供血,恢复脑组织功能。笔者对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或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具有病情重、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1]。临床实践表明,除常规治疗外,护理措施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07—2014-06收治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stroke)是国内外高发病之一,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以及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治疗方案.我国"九五"攻关课题证明了早期脑卒中后尽早的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1].脑卒中后的三级康复也是该方案的产物.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包括急症医院病房内早期康复治疗,即第一级康复治疗;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病房的恢复期康复治疗,即第二级康复治疗;社区层面的后遗症期康复治疗,即第三级康复治疗[2].为了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脑血管病患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全国22家医院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的研究".初步结果证明,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大大降低致残率[3].  相似文献   

19.
时间窗内的动脉溶栓治疗因其溶通率高而备受关注,其能显著改善患者功能转归,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我科近期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2例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84%[1].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还影响患者的情绪.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肩痛,有利于脑卒中患侧上肢功能的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