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根据WHO/EORTC最新分期,报告30例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放疗效果。材料和方法:从1978年10月到2002年6月,30例皮肤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皮肤放射治疗。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3-89岁(平均年龄48岁)。随访期从放疗结束开始计算,平均随访期限47个月(4~301个月)。所有患者根据WHO/EORTC分期重新分期:2例PCMZL(6.7%);18例PCFCL(60%);8例PCLBCL小腿型(26.7%);1例血管内PCLBCL(3.3%);1例未分型。根据病灶数量患者分为:第一组,单个病灶13例(43%);第二组,同一解剖部位的多个病灶13例(43%);第三组,弥散性病灶4例(13%)。根据病灶部位分为:7例头颈部病灶,6例躯干病灶,7例下肢病灶,3例上肢病灶,7例全身弥散病灶。11例(36.7%)在放疗前接受了新辅助化疗CHOP,在放疗时均有残留病灶。选择扩展野(extended field irradiation,EFI)放射治疗9例多发病灶和弥散病灶。治疗机为SATURNE CLINAC,能量4-8MeV电子线,剂量为30Gy(4次/周;2.5Gy/次),治疗靶区为全身或半身。局部野(localized field irradiation,LFI)作为根治治疗或扩展野后加量治疗22例,治疗机为DARPAC,0.55cm铝过滤片,45KV的X线照射小病灶,100KV以上能量的用于治疗较深部病灶,运用不同类型及大小的限光筒(直径1.5-20cm)照射不同大小的病灶。剂量30-40Gy(2Gy/次,5次/周)。所有放射野为肿块加周围正常皮肤2.5cm。统计软件为SPSS10.0。结果:完全缓解(CR)为86%,完全缓解时间4~301个月。3例患者部分缓解(PR,11%)。1例进展。患者10年总生存率为87%。3例患者死亡(1例PCMBCL,2例PCLBCL小腿型29%)。所有患者都能耐受放疗。结论:根据WHO/EORTC分期,PCMBCL和PCFCL生存率高。PCLBCL下肢型预后较差。局部野对局部病灶有治疗效果,并能保持长期缓解。弥散病灶患者通常采用扩展野和/或化疗。对于进展期的患者,化疗是治疗选择,同时使用局部野治疗获得良好的姑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PS)探讨相邻射野的衔接.方法:模拟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治疗深度5cm时,使用不同射野边长和射野间距,测得剂量测量点(两射野中点体表下2.5、5.0、7.5、10、12.5cm深度)剂量.结果:体表下5cm测量所得与理论值相对照,偏差为0.46%-8.51%,体表下2.5cm最低剂量仅为79.37cGy,剂量最高点出现在体表下10cm,达到123.33cGy,分析重建后矢状位剂量分布图可见随着射野的增大,剂量的冷热区也随着增大.结论:在使用X线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时,尤其是射野较大时,可能造成肿瘤剂量的不足以及肿瘤深处正常组织受量的超量.  相似文献   

3.
我院目前使用ZJ-10直线加速器,能量为8MV-X线和6、8、10MeV电子线。电子线照射筒最大面积12×15cm,乳腺癌胸壁照射野面积大而不规则,如用常规方法,设野多,重复性差,在接野处往往出现热点或欠剂量区。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改用长距离照射方法,设备由我院自制。 特制一只180cm×55cm×10cm简易活动床,床下装万向轮,置于地,可使源皮距SSD延长至200cm,光野面积随之扩大。  相似文献   

4.
Fu YC  Wang SC  Xie L 《癌症》2008,27(2):183-186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技术(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可以显著提高全乳放射治疗时乳房内的剂量分布,但全乳放疗中靶体积的确定和勾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正向调强方式下全乳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的分析,定量研究皮肤建成区效应对早期乳腺癌全乳放射治疗计划评估的影响。方法:22例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需要做全乳放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的治疗靶区均由一名有经验的放疗医师勾画,靶区的前界直接沿皮肤的轮廓勾画,后界沿胸壁的轮廓勾画,勾画的区域为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然后在前界和后界分别收缩0.5cm,形成另一个靶区CTV1。选择最佳角度的两个相对的切线野,用正向调强方式制定治疗计划,保证重要器官肺和心脏所接受的剂量体积比、每一层面的剂量分布都满足临床放疗要求。结果:CTV超过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百分比的平均值为(89.6±3.2)%,明显低于CTV1超过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百分比(96.5±2.0)%,(P<0.001);CTV的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D99-01为(14.0±2.4)Gy,明显高于CTV1的D99-01(7.3±1.6)Gy,(P<0.001)。结论:皮肤建成区效应是早期乳腺癌全乳放疗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定量认识建成区效应对治疗计划评估的影响,是有效实现乳腺癌全乳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开展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调强治疗方式下,应该以扣除表面和建成区域的临床靶区体积来进行治疗计划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照射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用累及野照射食管癌的失败模式,探讨不进行淋巴结预防照射是否可行。方法:再次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进行的一个食管癌全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的Ⅱ期前瞻性研究,统计这些病例的治疗失败模式。该研究包括43例初治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均采用了3D-CRT/IMRT治疗,累及野照射: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为食管原发灶和肿大淋巴结(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短径≥0.5 cm,纵膈淋巴结≥1 cm),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为GTV+食管原发病灶上下3 cm的正常食管,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为CTV外放1 cm。分割方法为每次1.5 Gy,每天2次,每周5 d,总放射剂量为60 Gy,共30 d,40次(单纯放疗)或57 Gy,共26 d,38次(同期放化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7个月(11~4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3年生存率为38.4%。治疗失败的25例患者中,单纯照射野内失败9例;野内复发合并野外淋巴结或脏器转移3例;单纯照射野外区域淋巴结转移1例,单纯照射野外远处淋巴结和(或)脏器转移10例,第二原发肿瘤1例,死因不明1例。结论:3D-CRT/IMRT治疗食管癌时,采用累及野照射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照射野内复发以及远处淋巴结和脏器转移,野外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并且累及野照射有较高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i-ART螺旋断层治疗机照射野剂量学参数测量的内容和方法.方法 用断层治疗机专门配置的微型扫描水箱在治疗条件下测量了6 MV X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和射野离轴比,并与常规Primus加速器6 MV X线进行比较.根据AAPM TG51号报告用Tomotrometer剂量仪和A1SL电离室在源皮距85 cm、照射野40 cm×5 cm、1.5 cm深度条件下对断层治疗机进行输出剂量刻度,并对剂量线性和重复性进行测量分析.输出剂量率随机架角的变化分别用0.6 cm3电离室和Unidos剂量仪在直径为3 cm有机玻璃体模中测量和用治疗机自身的MVCT探测器测量.设置不同的照射范围,在固体水组织等效材料中对多叶准直器照射野输出因子进行测量.结果 Hi-ART断层治疗机6 MV X线百分深度剂量的最大剂量点在1.0 cm左右.Hi-ART断层治疗机和Primus 6 MV X线在源皮距85 cm、深度10 cm处的百分深度剂量分别为59.6%和64.7%.单个照射野内剂量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人体左右方向剂量分布呈锥形,在人体头脚方向剂量分布和照射野的宽度有关,40 cm×5 cm照射野的输出剂量率为848.38 cGy/min.剂量仪的读数R和照射时间t的关系为R=-0.017+0.256t,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重复测量的输出剂量率的最大偏差为1.6%,标准偏差<0.5%;输出剂量率随机架角度变化的最大偏差为1.1%,标准偏差<0.5%.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对单个叶片照射野的剂量贡献比较大,继续增加叶片数目输出因子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Hi-ART断层治疗机的输出剂量率高,照射野剂量分布不均匀.独特的设计和剂量学特性使其剂量计算模型和调强实现方式更加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7.
静止射线束治疗中的固定源皮距(SSD)技术作~(60)Co远距离照射,我院过去在照射野方面以射野面积为主要依据查百分深度量及给照射时间。为了使剂量准确,在剂量测量和照射方面采用了等效方形照射野技术,小结如下。 一、参照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干规定,用NYC—Ⅲ_A伦琴计测量~(60)Co远距离治疗机在各种规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放疗切线野与腋锁野照射的摆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放疗的切线野与腋锁野衔接所涉及的问题,即避免相邻野的剂量重叠或靶区遗漏,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方法 采用^60Co治疗机乳腺治疗半野挡块装置,将治疗床和机架旋转某一角度分别照射切线蜉和腋锁野。结果 此方法从理论上可解决切线野与腋锁野的衔接问题,并可改善衔接区域剂量分布的不均匀性。结论 半野切线照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照射野间剂量重叠或遗漏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PS)探讨相邻射野的衔接.方法:模拟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治疗深度5cm时,使用不同射野边长和射野间距,测得剂量测量点(两射野中点体表下2.5、5.0、7.5、10、12.5cm深度)剂量.结果:体表下5cm测量所得与理论值相对照,偏差为0.46%-8.51%,体表下2.5cm最低剂量仅为79.37cGy,剂量最高点出现在体表下10cm,达到123.33cGy,分析重建后矢状位剂量分布图可见随着射野的增大,剂量的冷热区也随着增大.结论:在使用X线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时,尤其是射野较大时,可能造成肿瘤剂量的不足以及肿瘤深处正常组织受量的超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区中心的平均位置应用于肺部小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可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15例,在治疗体位和自由呼吸的情况下,应用多序列时相特异性快速CT扫描技术进行扫描。扫描图像传输到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后,按序列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各序列肿瘤中心坐标,求出靶区中心的平均位置。制定治疗计划时将照射野中心置于靶区中心的平均位置,计算靶体积,并于放射治疗前和过程中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进行验证;然后在第1序列肿瘤三维重建的基础上,按常规放射治疗的方法分别外扩10、20mm,计算其靶体积,并与靶区中心平均位置法的靶体积进行比较。结果第1序列的平均肿瘤体积为(14.94±10.24)cm3;大体肿瘤体积(GTV)外放10mm的平均靶体积为(82.33±40.94)cm3;GTV外放20mm的平均靶体积为(198.93±96.66)cm3;靶区中心平均位置法的平均靶体积为(23.61±14.61)cm3。经统计学处理,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与GTV外放10mm和20mm的靶体积相比,平均靶区中心法的靶体积显著减少(P值分别为0.014和0.000)。放射治疗前和过程中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验证片未发现肿瘤运动到照射野外。结论靶区中心的平均位置法应用于肺部小肿瘤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放射治疗全过程主要分为治疗计划的设计和治疗计划的执行两大阶段 ,治疗计划的执行在某种意义是治疗计划设计的逆过程 ,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保证病人体内得到计划设计阶段所规定的靶区剂量大小及其相应的剂量分布。为了保证靶区剂量的准确性达到± 5 % ,QA(质量保证 ) [1 ] 要求因治疗机参数变化而造成的射野偏移允许 <5mm、因病人或体内器官运动和摆位时允许的误差 <8mm。如果本阶段治疗机已通过QA(质量保证 )和QC[1 ] (质量控制 )的保证 ,那么技术员的开作质量对放射治疗计划执行的精度至关重要 ,技术员是放疗计划的执行者 ,每天…  相似文献   

12.
胸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计划与射野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依据CT和食管摄片,制定出较理想的中晚期胸上段食管癌的放疗方案。方法应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3DRTP),对中晚期胸上段食管癌采用不同的外照射计划,通过百分深度量(PDD)、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OAR)受量等指标,评价各自的优缺点。结果常规三野照射胸前垂直野根据亚临床病变勾划T形野或宽6cm的矩形野,后二斜野根据原发灶决定宽5cm~6cm,野长取可见病灶外放3cm,剂量权重10.40.4。当处方剂量为66Gy时,常规放疗可以做到肿瘤靶区(GTV)平均剂量>64Gy,而亚临床病灶体积>45Gy,脊髓最大受量低于45Gy,肺的平均受量低于11Gy,(肺V20<25%)。结论中晚期胸上段食管癌,采用前胸垂直野为主野,同时加用15°~30°楔形板,可减少颈段脊髓放射损伤;当病灶长度>7cm时,后期采用三维适形技术(3DCRT),可改善对OAR的保护。影响治疗计划制定的主要因素是食管走向的水平度和上胸部解剖形态(梯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可以用于医用远距离治疗机上小照射野旋转放射治疗的限光筒装置。方法:用自行设计制造的限光筒按其设计参数、技术标准按国家有关标准检验后,按临床放疗剂量学要求进行临床测试试用。结果:该限光筒在对小实体肿瘤旋转放射治疗时,对直径小于25毫米(mm)肿瘤靶区治疗精度较高,当肿瘤靶区大于25毫米(mm)时,治疗精度仍高于常规放射治疗机准直器的精度。结论:自制远距离放射治疗机光子限光筒装置可用于临床放射治疗较小的实体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旋转误差(绕前后轴)对晚期宫颈癌长靶区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中不同位置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要求勾画出离计划中心不同距离的淋巴结靶区。根据每一病例CT图像设计VMAT计划后, 通过改变治疗床参数的方式引入旋转误差(绕前后轴), 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然后, 按公式d=2πr(α/360)对原淋巴结靶区增加外放边界(r是淋巴结中心到计划中心的距离), 重新制作计划, 分析引入相应旋转误差后原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当淋巴结靶区在与计划中心距离为6 cm误差为3°时、距离为9 cm和12 cm误差≥2.5°时、距离为15 cm误差≥2°时、距离为18 cm误差≥1.5°时, D95%平均变化超过5%。旋转误差≤1°时淋巴结靶区D95%的平均变化均小于5%, 淋巴结距离治疗计划中心18 cm时超过3%, 达到3.75%。以剂量参数V100%评估, 旋转误差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定量研究多叶准直器(MLC)位置误差对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MLC-IMRT)计划的剂量学影响,为该治疗技术确立MLC质控精度和运行容差提供指导。方法 模体研究使用计划系统中建立以5、10、20mm为子野宽度的三组条形10cm×10cm动态滑窗测试野计划。患者计划抽取7种常见肿瘤的临床治疗计划,包括鼻咽癌、胶质瘤、肺癌、食管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每种 6例。模拟MLC误差包括系统性开/关误差、系统性偏移误差和随机误差,对原计划引入MLC误差生成模拟计划,比较原计划和模拟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模体研究结果表明剂量偏差与系统性开/关误差成正比,与子野宽度成反比;系统性偏移误差导致积分剂量的整体偏移,对射野中心剂量无影响。患者计划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开/关误差对剂量学有影响,7种常见肿瘤计划靶区的剂量敏感性为 7.258~13.743%/mm,剂量敏感度与平均子野宽度负相关;系统性偏移误差引起的每毫米剂量学偏差均<2%;2mm以下随机误差时引起的剂量学变化在临床上可忽略不计。结论 对于行固定野动态IMRT计划宜限制子野最小宽度,而加速器端应加强对MLC的质控。为了确保靶区剂量的不确定度<3%,支持2mm随机误差应作为固定野动态IMRT时的运行容差,0.2mm每侧或0.4mm单侧的对齐精度作为质控精度以保证不同肿瘤的放疗剂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多叶准直器射野处方剂量的快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计算多叶准直器 (MLC)不规则射野处方剂量的快速方法。方法 考虑到MLC射野的边缘是台阶状、叶片位置坐标可以由治疗计划系统或与MLC配套的叶片位置产生器打印输出这两个特点 ,首先由叶片位置坐标计算出射野周长和面积 ,然后由面积周长比法计算出不规则野的等效方野边长 ,最后按照处理常规方野的方法计算处方剂量。结果 作为例子 ,计算了采用SSD技术的全脑全脊髓照射野和采用SAD技术的鼻咽癌面颈联合野的处方剂量。结论 这种方法适合于靶区参考点位于射野中心区域未被遮挡的情况。与Clarkson积分等其它方法相比 ,它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常认为外科手术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对于有严重肺或心血管疾患的患者,放疗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选择疗法,本研究探讨对T_(1~2)N_0的NSCLC患者能否不做选择性淋巴结区放疗仅采用局部野放疗。 对1988~1993年的T_(1~2)N_0NSCLC患者31例实行根治性放疗,采用前后对穿野照射48Gy,前40Gy临床靶区包括肿瘤边缘至少1.5cm,然后缩野至肿瘤边缘o.5cm加量,放射野不包括肺门与纵隔,均用6~15MVX线加速器。31例患者中2例为拒绝手术,2例为双原发肿瘤,27例为心肺疾患。均有胸部CT评价淋巴结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时摆位的精确度和重复性,分析摆位误差的分布情况,为治疗计划设计设置计划靶体积(PTV)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治疗计划靶区中心,设置0°和90°两个10cm×10cm的摆位验证野,重建出的DRR图与射野验证拍摄的正、侧位图像的骨性解剖结构进行比对,计算摆位误差。[结果]摆位总误差左右方向为2.6mm,腹背方向为2.4mm,头脚方向为2.6mm,系统误差分别为2.1mm、2.0mm、2.1mm,随机误差分别为1.0mm、1.1mm、1.1mm,采用公式:margin=2mean+0.7stdev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内靶区ITV外放产生计划靶体积PTV的间距。X左右=4.90mm,Y腹背=4.77mm,Z头脚=4.97mm,符合我科现有NPC放射治疗CTV至PTV外放边界为5mm的安全范围。[结论]对我科采用的固定方法及摆位技术鼻咽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靶区体积(CTV)确定外扩间距5mm至计划靶体积(PTV)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onaco计划系统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的选择对鼻咽癌剂量分布的影响,给出蒙特卡罗计算中满足临床的单个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方法 设置9个等机架角度间隔的10cm×10cm方野并随机抽取5例9个野调强放疗(IMRT)和5例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鼻咽癌计划,以各自计划CT作为质量保证模体创建验证计划,计算时格点步长选择3mm,单个控制点的统计不确定度分别选择1%、2%、3%、4%和5%,分析选择不同统计不确定度的计算结果与选择统计不确定度为1%时的差异。结果 对于单一方野和单一调强野,当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选取为4%时中心点剂量偏差高达7%;对于9个野IMRT和单弧VMAT不同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选取时中心点剂量偏差均≤1.5%,计划靶区体积平均剂量偏差均≤0.3%;对于9个野IMRT当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3%和单弧VMAT当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4%时中心冠状平面剂量中偏差<1%的点所占比例均>99%。结论 基于蒙特卡罗计算的Monaco计划系统,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在1%~5%变化对于单一射野影响较大;在临床计算中,建议9个野IMRT的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选取应≤3%,VMAT的控制点统计不确定度选取应≤4%。  相似文献   

20.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评价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评价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照射野的剂量分布。方法  38例食管癌切除后均行放射治疗前CT扫描、三维重建 ,模拟设计前后垂直照射野及两侧水平野 ,每例均设两种照射方式即 3个野 (前、左、右 )和 4个野 (前、后、左、右 ) ,照射野长度分别为 2 2、18cm ,宽度分别为 7、6cm。在两种照射方式中根据每个野剂量权重不同再分组 ,比较不同组间食管床靶区最大剂量、平均剂量、最小剂量的平均值以及脊髓接受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及其剂量体积的平均值 ,同时观察两肺V2 0 、V15大小。结果 当照射野长度增大时 ,靶区剂量的不均匀性增加 ,脊髓剂量也增加。照射野长度相同时 ,食管床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 4个野照射优于 3个野照射 ,而脊髓剂量的增加并不明显 ,两肺V2 0 、V15在 4个野或 3个野照射时无明显差别。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以 4个野照射方式较好。当处方剂量 5 0Gy时 ,以前后两野对穿剂量权重为 18和 16Gy或 18和 18Gy、两侧水平野剂量权重为 8和 8Gy或 7和 7Gy的剂量分布最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