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水平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价值。方法: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参照NIHS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选择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Hs-CRP水平,评估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相关性。结果:ACI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伴随损伤程度的增加,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水平均明显增加,并与NIHSS评分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急性脑血管病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观察14天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而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有明显改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降低血黏度、抗凝、促纤溶作用,对脑梗死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孙爱东 《中外医疗》2008,27(11):15-16
目的 观察东菱迪芙(DF-521)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5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共30BU,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分别于用药前及疗程结束后1d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疗效,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纤维蛋白原(Fg)明显减低(P<0.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东菱迪芙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疗效肯定,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LMWH组(20例)、小剂量LMWH组(15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大剂量LMW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小剂量组为73.33%,均高于对照组的51.02%(x2=6.07,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LMWH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x2=1.07,P>0.05).不同剂量LMW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合东菱迪芙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68例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用东菱迪芙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均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8.2%,高于对照组的70.5%(P<0.05),两组治疗后Fb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均P<0.01)。结论:依达拉奉合东菱迪芙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方法:将120例腔梗患者随机分为东菱迪芙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细胞营养药和常规药物,而东菱迪芙组在第1,第3,第5,第7天加用东菱迪芙治疗;同时设有急性脑梗塞(ACI)组3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结果:治疗前腔梗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脑梗塞患者(P〈0.05);东菱迪芙治疗后第7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FIB明显降低(P〈0.05);第14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东菱迪芙使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纤溶活性增强,凝血活性相对减弱,促进微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LMWH组(20例)、小剂量LMWH组(15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大剂量LMW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小剂量组为73.33%,均高于对照组的51.02%(X^2=6.07,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LMWH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X^2=1.07,P〉0.05)。不同剂量LMW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纤溶、凝血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开搏通及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血栓通针剂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纳维亚评分)、血液流变性、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P<0.05),D-二聚体升高(P<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血浆粘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栓通对脑梗死有较好治疗作用,并优于传统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55例,西药对照组38例。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水沟进行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川芎嗪注射液及脑复康注射液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显著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各治疗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针刺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1.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低分子肝素(LMWH)及巴曲酶(DF-521)联合应用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与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对照组,n=51)和阿司匹林、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观察组,n=50),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15、30、90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高切应力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三联治疗组在治疗后90天时NIHSS、BI评分的好转优于两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东菱克栓酶联合蚓激酶及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初至2006年12月我院54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分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定量治疗后下降明显,特别是3~5d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东菱克栓酶联合蚓激酶、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同蚓激酶、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相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组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研究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可行性。方法我院神经内科收治80例72h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降压、降糖、调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药物),但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0.15PNA单位静脉滴注,每131次,连用1~2周,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片(0.1g,粒).每日3次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前后3d、7d、14d、28d、9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90d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明显,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常规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尤瑞克林治疗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安全性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用药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观察组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降低血液黏稠度可能是醒脑静提高脑梗死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6~72 h内)随机分成巴曲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FIB水平下降非常显著(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距起病6~72 h的巴曲酶早期使用仍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另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7.50%,2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而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丹参酮ⅡA磺酸钠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尤瑞克林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尤瑞克林0.15PNAU/d,疗程为14d,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和ADL评分均有所改善,尤瑞克林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尤瑞克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尤瑞克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尤瑞克林配合基础治疗能更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普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取随机双盲的方法将患者均分2组(n=30)。常规治疗组给予脱水剂、脑细胞保护类药物,全程监控血压、血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维持酸碱平衡状态等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赵秀杰  王明兰 《医学综述》2012,18(12):1952-195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联合组使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静脉滴注,巴曲酶组单用巴曲酶。结果治疗14 d后,联合组和巴曲酶组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巴曲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