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几何造模,是运用平面内的点、线、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从而使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直观化、形象化,有规律可循。通过(中药学)(第6版)教材中的400味中药的研究,认为几何造模具有以下意义:①直观化、形象化。便于记忆;②优化临床医生用药;③有利于新药的开发;④运用“子午流注学说”赋予升降浮沉新涵义。总之,几何造模转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  相似文献   

3.
中药性能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补泻等)它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依据、为指导临床用药的纲领,成为临床中药学理论中的核心部分.中药性能理论术语规范同样是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性能理论术语尚不太规范,为此,建议中药性能理论术语作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阐明了中药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来源、产地、采集、加工炮制、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根据高校《中药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内容;掌握350种以上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主治、配伍以及有关的内容。其中必须牢固  相似文献   

6.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性能、功能和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教材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作用和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炮制的目的、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区常用药532种,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李思三(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4)主题词炮制,四气五味/分析中药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及药物毒性等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就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综述如下。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又称性味,药物的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以及中药学其他学科的桥梁.现行全日制本科教材(《中药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陈蔚文主编)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作用、中药的配伍、以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各论部分共收载全国各地区常用药530种,按主要功效分列21个章节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核心。但现今某些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药性理论在指导临床研究方面的作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不断增加,降低了用药的安全性。通过探讨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与临床用药的关系,同时加以举例说明熟知药性理论的重要性,强调在中医药学习中对于药性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常用中成药的药性知识普及,这些都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药物的不同性能(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加入不同辅料、采用不同的加工炮制等方面论述。结论:中药炮制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升降浮沉学说是中医药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金元以来,它成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炮制的重要依据之一,时至今日仍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关于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归经等性质的影响论述颇多,而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影响考证、研究甚少,本人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正>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对中药治疗疾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总的概括。其中五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出中药部分功效的规律性,对认识各种中药的共性、个性及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这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防病、治病的实践中,对多种中药的功效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般用药规律。但历代医家对许多中药味的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蒙药学是以蒙医学理论为核心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五元、六味、十七效、八性及两力之说为基础,而中药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为基础理论。中药蒙药的理论基础的不同与功能主治的不同,在炮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总结了中药的性能,并论述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以及用禁忌.  相似文献   

16.
2.2整体阐释类2.2.1中药活性成分组学张继勇等以系统生物学的原理来认识中药的系统性,认为(1)中药有效性的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2)这些同类和不同类的化学成分相互配合才表现出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药性;(3)组方后单味药的活性成分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更高一层的系统;(4)进入人体后,发挥出系统对系统的强大作用。因此,不应当停留于中药"整  相似文献   

17.
合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不同或对立的要素、成分 ,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的整体协调 ,旨在阐发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默契、相异相成的本质关系。合和思想强调事物的整体效用 ,重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中医学秉承了古代哲学的合和观念 ,使之成为指导中医理法方药立论与实践的重要思想[1] ,中药的运用便充分体现了合和的思想观念。方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每味中药都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 ,这些特性是根据各药施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和功效而确定的。四气 ,即寒、热、温、凉四性 ;五味 ,即酸、苦、甘、辛、咸(…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是中国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标准。现对当前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研究, 总结分析了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并提出应在“源自临床, 回归临床”的原则指导下, 开展基于专家量表评估法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对其中的药对运用思维进行探讨,从药对与治法、药对与四气、药对与五味、药对与升降浮沉、药对与归经、药对与药物毒性等6个角度加以列举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古代经典名方丰富的内在价值并指导临床药对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