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克勤  顾志华  高瑞亭  侯振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9):115-117,i0004
目的:通过力电效应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观察,了解力电效应对骨重建的影响和对骨修复的作用。 方法:总结前人研究力电效应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力电效应对骨重建的影响和对骨修复的促进作用。为确立股骨头坏死系统疗法的疗效提供机制性的认识。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电流对骨重建的影响。 结果:①临床研究表明改变作用在人体骨上的“力环境”或“电效应”,均能改变其骨电性质,使骨发生重建。载荷大小或电效应强弱决定着骨的重建方式。力电效应确能影响骨的重建,并对骨的修复有促进作用。②动物实验可观察到电流对骨重建有着明显影响,实验鸡实验肢小腿骨变粗,平均直径、壁厚和同部位等长度质量为7.22mm,0.43mm,2.16g;对照肢小腿骨相对较小,平均直径、壁厚和同部位等长度质量为5.37mm,0.70mm,1.6lg。 结论:电效应确能影响骨的重建,并对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液氮冷冻法制造的狗股骨头坏死模型髓芯减压后移植自体髂骨,观察股骨头和移植骨的修复的病理变化过程.以期对坏死股骨头内移植自体松质骨的转归有一个具体认识.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观察髓芯减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单位:动物实验观察,于2006-04/2007-09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9只,使用液氮冷冻法制造股骨头坏死模型.方法:暴露股骨头以股骨大转子为中心向上下做长约10 cm弧形切口,分开臀大肌和臀深肌,切开髋关节关节囊,切断圆韧带并使股骨头脱位.橡胶手套套住股骨头,用丝线结扎于股骨头颈交界处,并把其他几个指套也结扎,然后用一玻璃漏斗从手套袖口直插到股骨头表面.通过髓芯减压钻隧道至股骨头坏死区软骨下骨,然后取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剪成短火柴棒样骨条,沿隧道植入股骨头骨板下.术后分期处死,取标本观察相关指标.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术后3,6,12周实验侧股骨头及移植骨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未发生股骨头塌陷,术后3周:镜下所见为股骨头内移植骨及周围区域内均呈坏死表现,骨细胞陷窝大多空虚.坏死骨小梁之间为见纤维肉芽组织,有血管间叶组织长入,周边有少量散在成骨细胞.术后6周:时骨小梁表面广泛出现嗜碱性蓝染区及新生的成骨细胞,新生软骨和软骨细胞带.术后12周:坏死骨小梁周围呈爬行替代重建表现,透明软骨岛和软骨细胞带消失.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坏死股骨头得以逐步重建,植入的松质骨条逐步爬行替代,并改建、修复、替代股骨头内坏死的骨组织.结论:髓芯减压后自体髂骨移植能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重建,延缓、阻止股骨头坏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肾移植患者大量使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发病率为5.4%[1]。运用带血管游离腓骨修复早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减轻股骨头内压力、去除股骨头内死骨、诱导新骨生成,加速再血管化进程,促进坏死股骨头缺血区的修复重建,保存自体股骨头。腓骨为坚质骨,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防止新生骨小梁骨折及股骨头塌陷[2]。带血管游离腓骨修复早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适用于青壮年人,避免再次手术造成的身心损害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研究显示,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aFGF)复合部分脱蛋白骨(partially,deproteinisedbone,PDPB)对实验动物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血.管再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似其组织学变化尚不明确。目的:从组织学变化角度观察aFGF复合PDPB修复兔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动物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空白组、PDPB组和aFGF/PDPB组.PDPB组植入PDPB,aFGF/PDPB组植入aFGF/PDPB,所有动物分别丁第2,4,8周取材进行靠术精伊红染包观察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空白组第8周缺损区破纤维结缔组织填充,在交界处有少鬣骨样组织形成。PDPB组第4周有少最新骨生成,髓腔肜成,第8周较多植入物吸收,髓腔形成,有很多成骨细胞及髓细胞分布其中。、aFGF/PDPB组各时间点成骨都普遍优于PDPB组,4周组移植物腔填充以骨样组织,可见较多的成骨前体细胞和骨母细胞,可见较多的微血管,骨样组织开始重建。第8周植入物已被新骨取代,髓腔已形成具宵很多骨髓细胞分布其中,骨小粱交界处柯大节成骨细胞,同时仃少量破骨细胞存在可能参与骨塑形,骨陷窝可见成熟骨细胞。组织学检测结果提示.在修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上,aFGF复合PDPB优于单独应用PDPB。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股骨头缺血和骨细胞坏死的病理过程,是骨科难治疾病之一.近年来细胞因子与基因治疗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股骨头坏死的研究中应用颇多.多种细胞因子及其转导入种子细胞的基因可以不同程度促进血管重建与骨修复,从而恢复股骨头血供及修复骨坏死.目前的研究还多处于实验阶段,如何延长转入基因表达时间,如何选择一种低毒、低免疫反应载体与支架材料的选择等问题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治疗骨缺损的传统治疗模式。由于骨组织是可再生组织,医学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组织工程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总结股骨头坏死的组织工程修复手段,探索再生医学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医用前景。方法:从组织工程医学关注的几个前沿领域,包括"干细胞、组织构建与生物力学、骨科生物材料、人工假体置换、植骨移植"等出发,检索与这些组织工程技术手段修复股骨头坏死相关研究的文献,时间限定为2000-01/2011-12,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对3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随着再生医学的进步,组织工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的修复,包括:不同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炎症因子与股骨头坏死分析、股骨头坏死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生物力学分析、各种高分子生物骨支架材料修复股骨头坏死、人工骨植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等。但目前组织工程在股骨头坏死治疗过程中仍处在动物实验和经验性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世界性的难治性疾病.此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尚缺乏一致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骨形态发生蛋白是高效的骨诱导因子,将其直接或复合移植骨植入股骨头坏死区域,可诱导局部成骨,促进坏死骨修复,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作用及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总结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5-01/2010-04)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关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股骨头坏死;骨形态发生蛋白;发病机制;治疗"和"femoral head necrosis;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pathogenesy;therapy".纳入所述内容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作用及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股骨头坏死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的文章.结果与结论:收集到300篇相关文献,排除270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骨折和骨缺损的疗效明确,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广泛,疗效满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修复股骨头坏死清除死骨后形成的缺损.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保留股骨头的各种姑息性手术如髓芯减压术、截骨术、骨移植等传统治疗方法均可用骨形态发生蛋白辅助治疗,提高传统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磷酸钙骨水泥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力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11在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完成。运用表面提取技术(螺旋CT)建立一个中心性的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模型,分别计算正常股骨头、坏死股骨头以及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后股骨头表面的最大塌陷值。磷酸钙骨水泥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2GPa,500MP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弹性模量为2GPa,泊松比均为0.3。结果:①坏死股骨头表面的最大塌陷值较正常股骨头(0.3198mm)增大,位于表浅坏死区的最大塌陷值(0.4110mm)大于位于中层的坏死区(0.3300mm),深层坏死区的塌陷值(0.3222mm)最小。②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初期的股骨头表面最大塌陷值(0.3162mm)较正常股骨头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填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0.3126mm)。③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吸收稳定后股骨头的表面最大塌陷值(0.3264mm)较正常股骨头增大,但小于坏死股骨头的改变。结论:位于表浅的大面积的股骨头坏死的塌陷危险性最大,其次为中层的坏死区,位于深层的危险性最小:作为填充治疗材料,磷酸钙骨水泥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更为合适,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磷酸钙骨水泥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力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11在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完成。运用表面提取技术(螺旋CT)建立一个中心性的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模型,分别计算正常股骨头、坏死股骨头以及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后股骨头表面的最大塌陷值。磷酸钙骨水泥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2GPa,500MP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弹性模量为2GPa,泊松比均为0.3。结果:①坏死股骨头表面的最大塌陷值较正常股骨头(0.3198mm)增大,位于表浅坏死区的最大塌陷值(0.4110mm)大于位于中层的坏死区(0.3300mm),深层坏死区的塌陷值(0.3222mm)最小。②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初期的股骨头表面最大塌陷值(0.3162mm)较正常股骨头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填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0.3126mm)。③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吸收稳定后股骨头的表面最大塌陷值(0.3264mm)较正常股骨头增大,但小于坏死股骨头的改变。结论:位于表浅的大面积的股骨头坏死的塌陷危险性最大,其次为中层的坏死区,位于深层的危险性最小。作为填充治疗材料,磷酸钙骨水泥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更为合适,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申利彬 《临床医学》2011,31(4):103-104
目的探讨鹿瓜多肽对于缺血坏死股骨头组织学的影响,探讨鹿瓜多肽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2只,体质量3-4 kg,使用脂多糖及激素诱发股骨头坏死,将造模成功后的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按0.6 ml/kg肌内注射鹿瓜多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用药开始4、8、12周各选取6只动物,使用过量的戊巴比妥将动物处死,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头进行HE染色,计算空骨陷窝率、成骨细胞计数。结果实验组成骨细胞计数在使用鹿瓜多肽4、8、12周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空骨陷窝率在使用鹿瓜多肽4、8、1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鹿瓜多肽可显著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及成骨细胞的增殖。结论鹿瓜多肽可显著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及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缺血坏死股骨头修复。  相似文献   

11.
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抗生素缓释能力,部分人工骨还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以人工骨作为抗生素缓释载体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异体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以异体骨作为抗生素载体可在抗感染的同时促进骨缺损愈合.由于不同载体在抗生素负载、缓释能力以及骨传导、诱导作用等方面各有优劣,因此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应根据不同患者选取不同的载体,并对载体制作工艺进行不断改进,使其从仿生学意义上更接近人骨组织,进一步增强其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同时具有更强的抗生素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骨显像了解骨质疏松状况.方法:18例患者,男5例,女13例,年龄50~8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骨显像与骨密度检查均取第L1~L4和股骨颈,并勾画感兴趣区(ROI),然后分别测定各部位ROI放射性计数和骨密度值,计算骨显像各部位ROI值与同侧股骨中段ROI值的比值,观察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显像L1~L4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呈显著相关,而且,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的ROI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股骨颈的ROI比值与其骨密度无显著相关.骨显像L1~L4的ROI比值与其相应部位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放射性核素SPECT骨显像腰椎ROI比值与其对应部位的骨密度值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可通过其反映腰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4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势,但其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骨肿瘤及骨病患者病灶进行彻底刮除,选用大小不一的纳米人工骨条或颗粒混合人工骨充填,并用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病理性骨折的4例患者行内固定,其余患者未行内固定,依病情选择适当的支具.观察植骨后患者全身状态及植骨局部情况,术后不同时间X射线片观察植骨局部情况.结果与结论:43例患者均获随访,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4个月.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余患者全身状态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1~3个月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但局部仍可见密度高影.约12个月植入骨区与周围骨组织密度相似.结果证实应用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效果满意,且并发症较少,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山富彦 《中国临床康复》2012,(44):8261-8264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是一种新型植骨材料,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椎骨折机骨融合中效果仍少见报道。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78例,根据植骨材料不同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制备和综合评价组织工程化骨替代材料并用于修复骨肿瘤所导致的骨缺损。方法制备狗和人的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提取牛骨形成蛋白(bBMP)并经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将bBMP与DBM用直接掺和的方法复合后,再与骨水泥(BC)混合制成组织工程化复合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后备用。56例下肢骨肿瘤患者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后,应用组织工程化复合材料对遗留的骨缺损进行修复重建。结果bBMP、DBM和BC组织工程化复合骨修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很强的生物力学强度和成骨诱导活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和可塑形性。临床应用56例,经平均9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肢膝关节功能评价,优52例(93%),良4例(7%),优良率100%。结论bBMP、DBM和BC组织工程化复合骨修复替代材料是目前修复骨缺损理想的产品,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Calcium and bone     
ObjectiveEvaluate the role of calcium on bone health.MethodsReview of literatures on calcium and bone development during childhood and bone health in adulthood and older age.ResultsCalcium intake influences skeletal calcium retention during growth and thus affects peak bone mass achieved in early adulthood. Increased calcium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one mineral accretion rate up to a threshold level in all ethnic groups. The minimum intake to achieve maximal retention is 1140 mg/day for white boys and 1300 mg/day for white girls. Calcium also plays a role in preventing bone loss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later life. Meta-analyses report that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reduce bone loss by 0.5–1.2% and the risk of fracture of all types by at least 10% in older people. Low calcium intake is a widespread problem across countries and age groups.ConclusionAdequate calcium intake throughout lifetime is important for bone health and the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fra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