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及疗效.利用HP 200血液净化治疗仪、YT50P.P血浆分离器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各期重型肝炎患者58例,并对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治疗后TBil、ALT、AST、PT、NH3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5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治愈好转26例(44.8%),死亡或自动出院32例(55.2%).应用ALSS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且早中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的为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86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1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KP)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病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肝硬化发生率、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重叠感染者的TBil、ALT、GGT、AKP、PT的水平,住院时间,肝硬化发生率,重型肝炎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能使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肝内淤胆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治疗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及TNFα的变化。方法56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输入,观察治疗前后症状、AST、ALT、TBil、AFP及TNFα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56例患者中2例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因并发肝性脑病死亡。生存的52例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减轻,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ALT、AST及TBil均明显下降;AFP逐渐升高,TNFa逐渐下降。结论脐血干细胞对促进肝细胞再生有明显优势,为重型肝炎治疗赢得时机,从而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治疗过程中观察AFP和TNFn水平的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膦甲酸钠治疗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观察膦甲酸钠 (PFA)在治疗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并防止其向重型肝炎发展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选择 19例病人治疗 ,同时随机设对照组 2 1例。治疗组除应用PFA外还与对照组一样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及胸腺肽等药物。并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证明两组在病程及TBil、ALT、A/G、PTA和PT等指标变化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提示PFA在防治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向急性重型肝炎发展上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康Ⅱ号对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重型肝炎的护肝、退黄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给予重型肝炎的护肝、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康Ⅱ号治疗,每日1剂,分两次服,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Bil、ALB、PTA、血清内毒素(endotoxin,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ET、ALT、TBil水平显著下降(P均0.01),ALB、PTA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TNF-α、ET、TBil、ALB、PTA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和治疗组好转率分别为40%和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康Ⅱ号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血清内毒素水平,提高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机理可能与抑制内毒素的产生与释放和促进内毒素排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在治疗急性乙型临界性6重型肝炎并防止其向重型肝炎发展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病人治疗,同时随机设对照组30例。治疗组除应用苦参素外还与对照组一样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并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在病程TBil、ALT、A/G、PTA和PT等指标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在防治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向急性重型肝炎发展上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26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ARS人工肝对急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26例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每例患者进行MARS人工肝治疗2~3次,每次治疗时间6小时。在每次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PT、血氨及血常规。结果 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下降,肝性脑病清醒率为75%,存活率为62%。结论 MARS人工肝治疗急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症少,可有效地清除体内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BUN、Cr等毒性物质,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以及为进行肝移植赢得时间。MARS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1997~1998年两年间,共收治重型肝炎患者50例。在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总胆红素(TBil)值时,发现两者比值存在多种内涵关系,这多种内涵关系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关,现综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重型肝炎患者的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12~68岁,其中12岁~20岁3例,21~30岁15例,31~40岁14例,41~50岁9例,50岁以上9例。1.2 病型分类 急性重型肝炎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4例,慢性重型肝炎34例。伴有肝性脑病12例,肝肾综合征6例,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重型组)和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组)以及门诊体检无异常的60名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资料。分析3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差异和肝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白蛋白(Alb)水平差异,再将60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PTA及Alb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得出血清HMGB1水平与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PTA及Alb的相关性。结果健康组血清HMGB1水平低于慢性组,慢性组低于重型组(P0.05)。健康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慢性组,慢性组低于重型组(均P0.05)。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和ALT、AST、TBil水平均为正相关(均P0.05),和PTA、Alb水平均为负相关(均P0.05)。结论肝功能损伤越重,患者血清HMGB1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45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原学、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顸后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血清Alb、TBil、PTA及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11个指标与重型肝炎预后有关。结论:上述11个指标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联合肝移植治疗巾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LSS联合肝移植治疗28例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与疗效,并就治疗后生存率与同期内科治疗组99例患者、内科联合ALSS治疗组30例患者比较。数据行t和x^2检验。结果28例患者共成功进行57次ALSS治疗,TBil、PT、胆汁酸、BUN、Cr、血氨等指标明显好转(P〈0.05),临床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为3d(1~153d)。28例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术,等待到供肝的中位时间为20d(1~153d),术后3、6个月生存率(71.d%,71.4%)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18.2%,11.1%)和内科联合ALSS治疗组(36.7%,26.6%)(P〈0.01)。结论术前应用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可有效改善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顺利过渡到肝移植发挥桥梁支持作用。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是有效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部分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如病毒重叠感染、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可出现重度肝内胆汁淤积,即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umol/L,治疗难度大,易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而死亡。2002年9月-2006年8月期间我们以益气活血中药为主方,治疗30例肝炎肝硬化重度胆汁淤积症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病情重、发展变化快、病死率高.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对降低血氨(NH3)水平、改善凝血酶原时间(PT)、降低病死率均有明显作用.本研究从1997年起运用经验方--重肝Ⅰ号治疗慢重肝、预防肝性脑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在慢性重型肝炎时,分别采用FP、FP和FFP混合、FP和Cryo混合应用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时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评价3种血浆成分组合在P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进行PE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检验指标。将52例PE治疗分为3组,分别为FP置换组(19例),FP+FFP置换组(24例,其中FFP占50%~60%),FFP+Cryo置换组(9例,其中Cryo的使用量为10单位),比较3组患者进行PE治疗后凝血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观察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 3组患者在PE治疗前凝血功能(PT、INR、APTT、)和生化指标(ALT、AST、TBil、TP、Alb)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治疗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3组患者在PE治疗后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血浆制品组合进行重型肝炎患者PE,置换前后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PE可以明显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胆红素和ALT及AST含量。应用等量的PE患者体内的血浆后,重型肝炎患者的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迅猛,预后差,为达到多方面、多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我们就1996年以年我科收治的4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肌酐(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h)、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重型肝炎组(简称重肝组)43例,系重型肝炎进展期患者。其中急性重型肝炎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5例,慢性重型肝炎12例。年龄34.5±13.2岁;慢性乙型肝炎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核苷类药物不恰当停用后导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病例选择近四年来我院肝病科收治不恰当停用核苷类药物后导致重型肝炎41例患者,其中肝炎25例,肝硬化16例,予保肝、抗病毒、支持、人工肝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前的TBil、Alb、PTA、HBVDNA、并发症、预后差别。结果肝硬化组患者Alb、PTA、HBVDNA低,常见并发症:水电解质失衡、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多见,病死率高,预后较差;肝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使用核苷类药物患者应加强交流、监督、随访,核苷类药物不恰当停用后应尽快服用高效、快速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42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的转归,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设对照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血浆置换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血浆置换后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ALT、AST、TBil、Cr均降低(P〈0.05),CHE、PTA均升高(P〈0.05),对照组常规治疗一周后,AIJT、AST、TBil、Cr、CHE、PTA无明显改变(P〉0.05);42例患者最终基本治愈出院36例(85.72%),死亡6例(14.28%),与对照组相比,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血浆置换78例次后仅有10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82%。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要实验室指标,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且不良反应少,对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综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综合治疗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14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生存质量量表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TBil(总胆红素)降低显著(P〈0.05),TP(总蛋白)、CHE(胆碱酯酶)、TG(甘油三酯)、NH3(血氨)、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和PTA(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总体疗效优于一般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影响因素,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7月-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578例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保肝、退黄、抗病毒、支持和对症等治疗,部分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分析影响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结果57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37.7%,无效率为62.3%;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包括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晚期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并发症之间又相互影响,有效控制并发症是提高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各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钙水平,探讨其与主要肝功能指标和血清尿素氮(BUN)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湘雅二医院传染科同日测定的43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钙水平和主要肝功能指标及BUN检测资料,比较各型患者血清钙水平和异常血钙发生情况,并分析血钙与肝功能指标和BUN的相关性.结果:乙型肝炎病例低钙发生率较高,特别是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平均血钙水平低,易发生低血钙.血钙水平与ALT和TBil无统计学相关性,但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钙水平与血清Alb水平呈统计学正相关,慢性重度患者血钙水平与PT负相关.肝硬化患者血钙水平还与BUN负相关.低蛋白血症和PT延长的病例伴有低血钙较常见.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特别是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易发生低血钙,血钙水平与肝功能状态和BUN有一定相关性,低蛋白血症和PT延长的病例应注意低血钙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