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针灸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1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贵东  王海莉 《陕西中医》2009,30(10):1378-1379
目的:探讨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方法:用头体针相结合,透穴电针疗法TDP照射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126例。结果: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头体针相结合、局部透穴电针疗法、TDP照射是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瘫耳后疼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根据有无耳后疼痛分为疼痛组33例和非疼痛组2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刺治疗,分别观察第1、第2疗程结束后疗效的差别。结果:周围性面瘫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无耳后疼痛组病情改善率与有耳后疼痛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面瘫无耳后疼痛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有效率与耳后疼痛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减少患者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中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治疗组急性期采用单纯针刺双侧中渚穴:针刺组采用常规取穴:药物组急性期采用单纯口服强的松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测即刻止痛效果,并观测各组疼痛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即刻、20min、1h即刻止痛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三组疼痛缓解时间比较,治疗组7d内止痛例数明显多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中渚穴对耳后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周围性面瘫在临床属于常见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方面,针灸具有比较肯定的疗效。笔者运用浅针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2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中面瘫的诊断标准[1]。1起病突然,春秋季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  相似文献   

5.
大椎点刺放血治疗早期风热型周围性面瘫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敏  郝东岩  黄丽萍  毕宇峰 《陕西中医》2009,30(9):1218-1220
目的:观察大椎点刺放血在治疗早期风热型面瘫中的疗效。方法:将早期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以大椎点刺放血并常规穴位治疗,取翳风、地仓、颊车等穴。对照组30例以口服激素并常规穴位治疗。结果:两组在改善周围性面瘫症状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耳后疼痛缓解迅速,所需时间短。结论:大椎点刺放血在早期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早期面神经的水肿变性。  相似文献   

6.
翳风穴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翳风穴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治疗组针刺常规穴位(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等)加翳风穴刺络拔罐疗法;对照组只用针刺,留针30min,1d1次,每周治疗5d,1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和94.82%(P>0.05),显愈率分别为60.34%和44.93%(P<0.05)。结论:翳风穴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井穴点刺放血合至阳穴埋针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泛昔洛韦片口服,同时肌注维生素B12,连用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井穴点刺放血,连续治疗3周.同时至阳穴予以埋针治疗,留针24h,连续用3周,主要观察两组皮损和疼痛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井穴点刺放血合至阳穴埋针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任国强 《陕西中医》2012,33(5):600-600,6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30例周围性面瘫患儿通过针刺进行治疗,急性期(病程1~7d)配合红外线照射;恢复期(病程>7d)加用电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治疗小儿面瘫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式,针对温针灸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以及理论支持。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55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都在16岁到62岁,平均年龄34.6±1.64岁,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温针灸组(18例)、先药后针组(18例)、针药结合组(19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急诊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其治疗恢复的效果,值得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进行推广,针灸治疗应及早参与。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周围性面瘫部分病例伴有发热,耳后疼痛,耳鸣等症状。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性2l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7岁;病程3~15天。以上病例均经专科门诊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治疗方法采用单穴组与“循经式透穴”法交替使用。选穴:第一组,地仓、颊车、翳风、迎香、阳白、合谷;第二组,“循经式透穴”法,阳白透鱼腰,和髎透牵正,瞳子髎透颧髎,地仓透颊车(穿过口角表情肌经咬肌膜表面透颊车),进颊车穿过下唇部表情肌透承浆穴,快速进针,每次留针20~30分钟,lO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组两组各34例.常规组予以甲钴胺、更昔洛韦、普瑞巴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耳周疼痛评分(NRS)、面神经功能(H-B)和面部残疾指数(...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是肯定的,且具有很强的治疗优势。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大部分学者认为针灸治疗应在急性期既介入治疗。但由于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期,面神经的损害仍在继续,故病情处于进展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会出现逐渐加重的趋势。故针刺宜浅,不透穴,取穴宜少,留针时间宜短,不宜加电针。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无论以单纯的针灸治疗还是针加电针、针加TDP神灯照、针加灸、针加中药或加西药、针加穴位注射、针加火针、针加放血疗法、或以多重方法综合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不统一,方法多样,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通过对择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各个方法之间的比较,寻找最佳的针灸治疗时机与方法,与期形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实践指南,指导临床实践。这就需要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浅针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采用浅针配合针刺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58例患者中,痊愈4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浅针配合针刺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丽萍  张晓霞  孙玲莉 《陕西中医》2013,(12):1657-1658
目的:观察翳风穴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治疗组针刺常规穴位(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等)加翳风穴刺络拔罐疗法;对照组只用针刺,留针30min,1d1次,每周治疗5d,1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和93.85%(P>0.05),痊愈率分别为35.38%和26.15%(P<0.05),显愈率分别为64.61%和50.77%(P<0.05)。结论:翳风穴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刺阳白、四白等穴配牵正散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敏  郝东岩  刘国强 《陕西中医》2007,28(10):1397-1398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针刺阳白、四白、攒竹等穴,中药采用牵正散加味。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皮质类固醇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4.28%和91.43%(P>0.05)。提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面瘫与西药常规治疗疗效相当,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盛灿若     
方名:面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取穴:地仓、大迎、太阳. 功能: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主治: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后遗症期. 用法:面三针的取穴方法.面瘫1:地仓穴下1 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2:大迎穴下1 寸,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3:太阳穴下1 寸,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 寸.每天1 次,每次静留针30min,不用电针.  相似文献   

17.
廖迎春  赵子涛 《陕西中医》2012,33(7):887-888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取穴针刺配合激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从而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针刺取穴时辨寒热并施以补泻手法,针后激光照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辨寒热不施补泻手法,针后配合神经营养药Vit12针剂500ug肌注,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8%,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辨证论治取穴针刺并激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一般针刺和神经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埋针治疗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组,即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埋针治疗,治疗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结束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采用埋针治疗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可取得显著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乐荣  刘西 《光明中医》2016,(2):217-218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与单纯针刺对比治疗周围性面瘫(肝胆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及单纯针刺组各45例。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症状都有改善,针药结合组有效率为95.56%,单纯针刺组有效率为84.44%,针药结合组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肝胆湿热型)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能较快的减轻耳后疼痛,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5,(9):1234-1235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0例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80%,显效率96.7%,对照组痊愈率20%,显效率80%,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显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纯针刺和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均有效,但针药结合可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