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所自1959年以来,在鼠疫疫源调查工作中,曾多次从啮齿动物(灰旱獭、黄兔尾鼠、红尾沙鼠、赤颊黄鼠、长尾黄鼠、灰仓鼠)及食肉动物(獾、沙狐)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新疆玛纳斯县卫生防疫站还从灰旱獭体的草原硬蜱和谢氏山蚤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可见类丹毒病在新疆境内的野生动物间有着较为广泛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清阿拉套山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相关的动物和昆虫区系.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医学动物昆虫学、血清学和细菌学等方法.结果调查区内共采集啮齿动物10种,优势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次为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与灰旱獭在同一生境;灰旱獭定点观察密度为2.5~5.5只/hm2;旱獭路线密度最高2.36只/hm2,最低仅为0.01只/hm2.旱獭洞干蚤染蚤率0.36%、灰旱獭体蚤染蚤率为6.2%.采集小型鼠类的蚤类18种,蜱2种,虱1种.灰旱獭体蚤主要为谢氏山蚤和似升额蚤及草原硬蜱.检查鼠类血清标本180份,其中灰旱獭阳性血清2份;牧狗血清114份,阳性1份.从自毙旱獭中,分离出4株鼠疫菌.结论首次判定新疆阿拉套山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1955~83年期间,在新疆12个县的山地发现了鼠疫疫源地。疫源地面积共9900平方公里。在疫源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现啮齿动物20余种,自然感染鼠疫的野生脊椎动物6种;发现蚤类30余种,蜱、螨类9种,自然感染鼠疫的节肢动物8种;共分离出鼠疫菌677株。动物鼠疫流行季节为5~9月。高峰为7月份,单峰型。动物鼠疫传染人类的途径,是通过人类接触鼠疫主要宿主旱獭而感染。根据生态地理特征,初步将新疆鼠疫疫源地划分为三片相对独立疫源地。 Ⅰ.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疫源地 鼠疫主要宿主是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和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鼠疫菌属于4个生态形: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型与B型,以及帕米尔高原型。 Ⅱ.帕米尔高原红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红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帕米尔高原生态型。 Ⅲ.昆仑山山地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喜马拉雅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昆仑山生态型。  相似文献   

4.
流行区位于东经85°04′~86°,北纬43°12′~44°,属北天山伊连哈比尔朵山北坡,参与本次动物鼠疫流行的动物种有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长尾黄鼠(Citellusundulatus),银色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媒介昆虫有谢氏山蚤(Oropsyllasilantiewi)、方形黄鼠蚤(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ltaicus)斧形盖蚤(Callopsylladolabris),草原硬蜱(Ixodes crennlatus)。流行范围600平方公里。流行强度:啮齿类动物检菌率2.70%,血清学阳性检出率为6.25%,滴度在1∶40~320。  相似文献   

5.
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自毙灰旱獭尾骨结果为阳性,但分离不出鼠疫菌,仅培养出红斑丹毒丝菌,此菌反向间接血凝为阴性。将原始材料富集噬菌体后分离出鼠疫噬菌体一株。实验证实,原来测得的血凝阳性是由于鼠  相似文献   

6.
新疆自草原革蜱体内检出鼠疫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 0 1年 7月中、下旬 ,在新疆乌苏古尔图地区查冈古勒沟段牧业点附近 ,发现三只病死的长尾黄鼠 (Citellus undulatus) ,其体外除有寄生蚤外 ,还寄生较多的蜱的幼虫与若虫。通过鼠疫病原学检查 ,三只长尾黄鼠都分离出鼠疫菌 ,对其寄生的蜱 ,按从同一只长尾黄鼠体外检到的蜱为一组 (留了部分蜱的标本 ) ,分 3组进行鼠疫细菌学检验 ,均检出鼠疫菌。后经我中心于心研究员鉴定均为草原革蜱 (Dermacentor nuttalli)的幼虫与若虫 ,以若虫居多。既往从该地旱獭体外寄生的草原硬蜱中检出过鼠疫菌 ,但未从寄生于长尾黄鼠的草原革蜱体内分离出鼠疫菌…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鼠疫菌染疫昆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自1954年开始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截止1997年,已发现10种鼠疫菌染疫昆虫(斧形盖蚤、谢氏山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圆指额蚤、红羊新蚤、具钩靴片蚤、人蚤、草原硬蜱、血红扇头蜱、古乘拟颚虱),其中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检菌率高,分别占昆虫检菌总数的42.1%和23.6%。由蚤叮咬引起的12起人间鼠疫中,以18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自1954年开始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截止1997年,已发现10种鼠疫菌染疫昆虫(斧形盖蚤、谢氏山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圆指额蚤、红羊新蚤、具钩靴片蚤、人蚤、草原硬蜱、血红扇头蜱、古北拟颚虱),其中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检菌率高,分别占昆虫检菌总数的42.1%和23.6%。由蚤叮咬引起的12起人间鼠疫中,以18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9.
沙湾山地位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处于玛纳斯山地和鸟苏山地鼠疫疫源地之间;东起于玛纳斯河,西至小安集海河。自1976年以来,在沙湾山地鹿角湾、达子庙、石头沟、白杨沟、大牛、博尔霍拉等地开展了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共捕啮齿动物8种,调查区内鼠疫主要宿主动物为灰旱獭和长尾黄鼠。采到蚤16种,灰旱獭主要寄生蚤为谢氏山蚤与斧形盖蚤长。尾黄鼠主要寄生蚤为 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ltaicas。用间接血凝从鹿角湾牧犬血中检出阳性12份,博尔霍拉牧犬血中检出阳性2份;反向血凝从自毙獭中检出阳性2份。用细菌学方法从博尔霍拉自毙獭体内分离出鼠疫菌1株,从黄鼠的方形黄鼠蚤中分离出鼠疫苗2株。根据以上资料,首次判定沙湾山地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而后山博尔霍拉为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为宿主的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现已查出的疫源地面积约为1600公顷。  相似文献   

10.
1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963年,原新疆流行病防治研究所调查了沙湾山地,认为该地是疑似鼠疫自然疫源地.1988年8月在新疆沙湾后山博尔霍拉牧场发生一起人间鼠疫,同年从后山灰旱獭、长尾黄鼠及其寄生蚤--方形黄鼠蚤中分离到了3株鼠疫菌,判定沙湾县为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1].1990年,在前山鹿角湾地区的灰旱獭中检出5株鼠疫菌,从而证实沙湾前山为灰旱獭单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2].  相似文献   

11.
<正>爪什则地区位于北纬35°13′~35°16′,东经102°28′~102°42′。东临甘肃省的夏河藏族自治县,西接本县的多哇牧业乡。海拔3400m,是该县的一个纯牧业区。植被在阳坡上生长着莎草科,禾本科植物,阴坡灌丛密生山柳,杜鹃、金露梅或锦鸡儿,山麓中上部可见小片云杉林,其余均为高山草甸草原呈退化型。1957年首次证实该地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到1993年新发现疫点9个,鼠疫疫源面积为380平方公里,在该疫源地内检出鼠疫菌8株。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主要宿主动物 疫源地内发现啮齿动物6科10属10种。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 malayana,以下简称旱獭)是该疫源地的优势种群,分布于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草原交界地,呈岛状和带状分布,1981年选用路线目测法对不同生境的旱獭进行了密度调查,平均密度为1.5~2.5只/公顷。自1982年以来,由于连续鼠疫监测和有组织、有计划的捕獭灭獭工作,密度大幅度下降,1993年平均密度为0.253匹/公顷。 二、媒介蚤情况 共发现蚤3科6属8种,其中旱獭体表寄生蚤斧形盖蚤(Callopsylla·dolabris)和谢氏山蚤(Orpsylla·silantiewi)为优势种。1982年5月从1430只旱獭体表检蚤,其中染蚤旱獭559只,获蚤2688只,斧形盖蚤占60.0%,谢氏山蚤占38.2%,其它蚤占1.85。染蚤率为39.09%,蚤指数为1.88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乌鲁木齐县鼠疫监测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鲁木齐县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1983年被判定为鼠疫自然疫源县,现有监测面积约6 000km2,涉及县属南郊8个乡(镇)场和达坂城区的南山矿区,常驻人口约4万人.已查明乌鲁普吐、阿克塔什和后峡3片鼠疫疫源地,面积约2 400km2,以山地森林草甸草原为主,灰旱獭为主要宿主动物,谢氏山蚤、斧形盖蚤为主要染疫蚤.  相似文献   

13.
1 疫源地概况呼图壁县鼠疫疫源地位于天格尔山北坡 ,系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组成部分。解放前呼图壁县曾 5次发生鼠疫流行 ,因首发病人均有接触病死旱獭的历史而成为鼠疫防治疫源线索。 1958年新疆鼠疫防治所首次自石梯子乡自毙灰旱獭 (Mar-mota baibacina)中分离出 1株鼠疫菌 ,从而证实该地存在鼠疫疫源地。迄今为止 ,累计分离鼠疫菌 4 8株 ,分布于 13个疫源地段、 2 9个疫点 ,疫源面积约 110 0 km2。灰旱獭广泛栖息于 (12 0 0~ 16 0 0 ) m的低山草原带、(16 0 0~ 2 70 0 ) m的森林草甸草原带和 (2 70 0~ 370 0 ) m…  相似文献   

14.
沙湾县山地前山带鹿角湾属天山山脉伊连哈比尔尕山北坡,介于东经85°04′~85°11′,北纬43°53′~44°之间,海拔在1400~3000米,多为山地森林草原带。该地主要鼠疫宿主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主要媒介为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1990年细菌学检验灰旱獭419只,检出鼠疫菌5株;结合其它生态地理资料,判定沙湾县山地前山带鹿角湾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认为是以灰旱獭为主要贮存宿主的单宿主鼠疫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大沙鼠鼠疫传播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明确新疆大沙鼠鼠疫的传播媒介。方法以常规方法在鼠体和鼠洞收集寄生物。结果在鼠体和鼠洞采到蚤类4属7种,经病原学检验,从臀突客蚤(Xenopsylla m inax)中分离出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从长吻角头蚤(Echidnophaga oschanini)中分离出1株鼠疫菌。结论从臀突客蚤中分离出鼠疫菌在中国尚属首次。臀突客蚤是新疆大沙鼠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6.
似升额蚤(下称额蚤)是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下称黄鼠)的优势寄生蚤种之一,其数量占黄鼠体蚤的23.5%,巢蚤的19.2%,在灰旱獭及其它小型啮齿动物体上亦常有所获。据1955—1980年新疆地区蚤、蜱等昆虫的细菌学调查,该蚤曾数次分离到鼠疫菌。因而有必要澄清该蚤作为鼠疫菌传播媒介的作用,进而评价其在鼠疫流行病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水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东经100°06'~100°17',北纬38°31'~38°40',动物地理区划属青藏区和蒙新区相接壤的过渡地带之东祁连山山地.地理景观大致可分为高山草旬草原、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三大类型.海拔多在2 700m以上,为高寒大陆性气候.行政区划属肃南县马蹄区管辖.本地1974年因剥食染疫动物曾发生一起人间鼠疫(腺鼠疫),1975年又从当地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emalayana)体内分离到鼠疫菌,从而证实该地存在旱獭鼠疫,隶属祁连山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1].为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逐步做到动物间疫情的预测预报,研究动物间鼠疫的流行动态,从1982年至2001年对该疫区进行了连续20年的旱獭鼠疫监测.在20年的时间内,共从当地动物、媒介昆虫体内分离鼠疫菌102株;动物血清IHA阳性189份;旱獭密度平均为0.4只/hm2,旱獭体蚤指数平均为6.0,洞干蚤指数平均0.1,体蚤染蚤率平均为65.6%,洞干染蚤率平均为2.6%.1998年成功地处理一起人间鼠疫(败血型)[2].现就该地区旱獭鼠疫动物病动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91年8月作者在鼠疫监测中,发现了泽库县王加乡的喜马拉雅旱獭(以下简称旱獭)鼠疫;经调查除旱獭外,还从一只自毙五趾跳鼠检出鼠疫菌,从其体上获蚤2只,经鉴定为园指额蚤上位亚种并从其体内分离出一株鼠疫菌。后经统一鉴定:包括形态、培养特性、噬菌试验、主要生化性状、毒力等测定,与当地从旱獭、五趾跳鼠分离出的鼠疫菌基本一致。属祁连山型。  相似文献   

19.
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的鼠疫感染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以下简称黄鼠蚤)是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as,以下简称黄鼠)的优势寄生蚤种,我区1955—1980年自该蚤共分离到35株鼠疫菌,占染疫媒介昆虫的27%,被认为是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为深入了解该蚤对于鼠疫的作用,我们在新疆北天山犄河县境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疫源地内进行了该种的感染、菌栓形成、传病能力等方面的野外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继从新疆和黑龙江蜱和人中分离出斑点热立克次体(Spo?ted fever-group,SFG)后,1984和1985年又从内蒙古自治区病人中先后分离出两株斑点热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分布更为广泛,曾从全国各地分离出多株Q热立克次体,其中两株是1963和1964年从内蒙古自治区病人中分离获得的。先后又于1985和1986年分别从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