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剖宫产后双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突发性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梗阻使其供应的区域发生急性缺血而引起极度的视功能障碍.多与栓塞、血栓、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常有与妊娠相关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个案报道 [1,2],但多合并有妊高症,且单眼多见,现报告产前检查正常,于剖宫产后发生双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例1例.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导致急性无痛性单眼视力丧失的主要疾病,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是眼科危急重症,被称为“视网膜卒中”“眼中风”,致盲率极高。其归属于中医学“暴盲”的范畴,在中医脏腑辨证和气血理论的指导下,冯俊经过3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脏腑失调,气血不和,致脉络瘀阻,目失血养为RAO的病因病机,并创新性地总结出“剔络化瘀、养血明目”的基本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RAO提供了新的中医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铭连  解世鹏 《河北中医》2007,29(4):374-375
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系指视网膜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或睫状动脉的阻塞,致使相应视网膜缺血、缺氧而水肿,视细胞迅速死亡,从而导致不同程度视力损害的眼科急症.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比约为2∶1;多单眼发病,双眼受累者仅占1%~2%.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粥祥硬化等全身疾病.其病因主要与炎症、血栓形成、动脉壁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功能性血管痉挛以及外部压迫血管等因素有关;但临床上常为多因素综合致病[1].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方法。方法:对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45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和视野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临床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结论:治疗效果与发生阻塞的同时,程度和部位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注射液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常见的眼科急症 ,若诊治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可造成视力丧失。 1 998年 3月~2 0 0 1年 3月我科在抢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例的过程中应用了葛根素注射液 ,获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我科收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 1 8例 ( 1 8只眼 ) ,临床资料详见表 1。检查发现患眼直接对光反应迟缓 ,间接对光反应存在。视网膜呈灰白水肿 ,黄斑呈樱桃红点 ,动脉变细 ,血液呈节段状流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可见视网膜充盈时间延长 ,并可见荧光素充盈的前锋以及阻塞的血管灌注迟缓或无荧光素灌注。治疗 :1 8例患…  相似文献   

6.
黄斑樱桃红斑是由黄斑中心凹与周边视网膜颜色对比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眼底表现,反映了黄斑区视网膜的病理变化。自1887年对樱桃红斑描述以来,已有多种疾病发现伴有黄斑樱桃红斑,并对其发病机制做出阐述。本文首次对黄斑樱桃红斑的由来、诊断、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关疾病研究等内容进行综述,发现黄斑樱桃红斑的病理机制可能为神经节细胞水肿或贮积代谢性物质,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震荡、唾液酸沉积症、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等疾病有关。本研究可增加临床对黄斑樱桃红斑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院(100015)张书香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00053)王克,高培质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补阳还五汤;葛根素;妥拉苏林;眼球按摩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中的一种严重的急症,可在极短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发病最急、最易导致失明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常由于未能及时就医或误诊而给病人带来永久性视功能损害。该病发病率仅为0.001%~0.002%,而伴有视网膜睫状动脉阻塞者则更为罕见。笔者近期偶遇1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患者,女,48岁,因左眼视力突然下降9天而来诊。9天前,因情绪激动,左眼突然视力下降,自觉眼前有黑影遮挡,唯颞侧有小片视野尚存。发病33小时后去某医院就诊,曾给予阿托品球后注射,静脉点滴扩血管、溶栓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于2000年8月1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血压12/…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锐  王琪 《中医药学报》1998,26(1):25-25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哈尔滨市眼科医院刘锐王琪马开宇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之一,它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院从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期间共收治了36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引起的视网膜组织急性缺血,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笔者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伯儒老师门诊实习期间收集到28例此病病例,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8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64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个月。中央支阻塞18例(64%),分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Behcet病合并视网膜动脉阻塞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治疗Behcet病合并视网膜动脉阻塞2例于文洲,王伟明例1女,30岁,1978年6月20日患者右眼突然失明2小时来我院就诊。门诊以“Behcet病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右)”立即收入住院。既往有Beheet病史3年。入院后检查:舌尖部有一...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racentral acute middle maculopathy,PAMM)是以突发并长期持续存在旁中心暗点为特征的黄斑区中层视网膜病变。作为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PAMM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国内、外报道的病例不多,且既往的PAMM病例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现报道1例PAMM进展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青年病例,以期为临床诊治PAMM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急,预后差,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底血管疾病。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例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为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例39例42只眼,3例为双眼发病,余均为单眼患病。分类:中央动脉阻塞34例36只眼,颞下分支动脉阻塞5例6只眼。性别:男26例,女13例。眼别:右眼24只眼,左眼18只眼。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平均45.8岁。疗前病程最短1天,最长95天,平均25.9天。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23例;糖尿病病史3例;风心病史1例;外伤史2例;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14.
1.1临床资料 为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例62例62只眼。其中男37例,女25例,就诊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1.8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1年,平均2.16个月。其中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2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2例。缺血型18例,非缺血型44例。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者20例;糖尿病病史10例;既往体健32例。7天以内病例36例,7天以上病例26例。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缺血性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是视蚓膜内层营养的惟一来源,由于其属于终末动脉,分支间无吻合,一日发生阻塞,可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使视网膜水肿、坏死,致视功能急剧减退.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对缺氧极为敏感,只要缺血超过2h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若延误救治,可发生永久失明,预后差,故本病是导致失明的急症之  相似文献   

16.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患视网膜动脉阻塞的26例(26只眼)患者在发病平均26.4天后,接受了葛根素注射液的治疗。治疗前对数视力(x±s)为2.84±1.86,视力中位数(小数视力)为数指。经过平均35.4天的治疗后,对数视力达到3.74±1.41,视力中位数为0.1。治疗前后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1)。其中10只眼治疗前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视网膜循环时间由治疗前的6.9±0.6秒缩短至治疗后的4.5±0.6秒(P<0.001)。在检眼镜下所看到的动脉变细甚至“中断”的动脉血管中,造影时均有荧光素通过;病变早期黄斑区毛细血管仍然存在,随着病程的发展,毛细血管拱环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发生萎缩,部分病例发生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病变后期视乳头荧光出现时间普遍延迟。  相似文献   

17.
正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是严重损害视力的急性发作性眼病~([1]),是眼科的危急重症。主要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和视网  相似文献   

18.
活血通络治疗视网膜功能阻塞6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中药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有效方剂及作用机理。对活血通络法为主治疗的61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和视野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疗效与阻塞的时间,程度和部位有关,活血通络中药对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脉络膜血液循环及其供血血管的血流状态,探讨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改变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5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并选择同期健康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同步进行荧光素眼底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CDFI)测量睫状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以及阻力指数(RI),分析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参数与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各组患者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睫状后动脉PSV与EDV均明显慢于对照组(P均0.05),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PDR组PSV与EDV均明显慢于NDR组、NPDR组(P均0.05),阻力指数明显高于NDR组、NPDR组(P均0.05);NDR组与NPDR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与睫状后动脉PSV呈负相关(r=-0.844,P0.05),与EDV及R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之前,脉络膜动脉的血流减慢,阻力增大,整个脉络膜的氧供和血供相应减少,这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retinalarteryoclu-sion)发病急,预后差,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底血管疾病。我们自1989年3月至1997年6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9例29只眼,收到了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