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海南1例类鼻疽患者进行感染溯源调查,为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住所周边环境中的泥土、水等样品并进行类鼻疽病原菌分离。通过细菌学试验、16S rDNA测序、特异诊断PCR等方法对疑似菌株进一步鉴定。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_4)等技术比较并确定环境分离菌株与临床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采集的58份环境样品中,自患者及邻居家水井水中共分离出3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类鼻疽伯克菌)。PFGE、MLST、MLVA等分子分型结果证实,1株自患者家井水中分离的类鼻疽伯克菌与患者临床分离株同源。结论 患者及其邻居家水井均被类鼻疽伯克菌污染,水井水很可能是该患者感染类鼻疽病的感染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人们对类鼻疽临床特征及该病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认识。方法收集从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经各种标本培养(血、痰、尿、胸水、心包积液、脓液及分泌物等)证实的40例类鼻疽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特征;并通过8个月至3.5年的随访,了解其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类鼻疽患者居住地主要来源于海南岛沿海市县,位于海南岛西边的东方市患者例数最多(9例),而位于岛屿中心的县市患者为极少数。临床表现主要为类鼻疽肺炎40%、泌尿系感染17.5%、皮肤软组织感染15%及消化系统感染(肝、脾脓肿形成)12.5%。包括出院后随访结果统计显示,类鼻疽复发率和总病死率均为15%。结论类鼻疽临床表现多样化,各系统均可能累及,容易误诊。随访发现存在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尽管如此,和国内之前报道的病死率(36.8%)相比,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类鼻疽16例误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贾杰 《临床内科杂志》1999,16(6):335-336
类鼻疽是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人畜共患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我国陆续报道了一些病例,但因对该病缺少认识,加之临床表现多样化,误诊率极高。一般资料 1995年6月~1998年6月三年期间,我院共确诊类鼻疽16例。男:女为12∶4,年龄33岁~70岁,其中33岁~50岁14例(87.5%)。14例为农民。死亡8例(50.0%)。16例病人入院误诊率为100%,误诊病种见附表。附表 16例类鼻疽病病人临床资料确诊疾病(例数)入院诊断(例数)培养阳性标本来源治疗治愈死亡肺类鼻疽病(5) 类鼻疽败血症(5) …  相似文献   

4.
类鼻疽杆菌感染在我国已陆续有报道,患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现对类鼻疽杆菌肺炎的特征、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类鼻疽肺炎29例研究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人们对类鼻疽肺炎严重危害健康程度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探讨早期诊断与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寒战发热病例进行细菌学、血清学检测和胸部X线片三种方法结合来诊断和鉴别诊断类鼻疽肺炎患者。并用分离菌的敏感药物为有效治疗观察。结果在诊断为类鼻疽肺炎的29例中,有X线阳性征29例。细菌学检查阳性24例,血清学诊断5例,发病后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治愈12例。结论X线可早期发现肺野病变,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可进一步确定疾病属性。对类鼻疽肺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类鼻疽血清ICA诊断试纸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制免疫层析法类鼻疽血清诊断试纸 (ICA) ,用于检测哺乳动物血清中类鼻疽特异性抗体 ,从而诊断类鼻疽病。方法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 ,并标记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用类鼻疽多糖抗原致敏硝酸纤维素膜 ;最后组装成免疫层析检测条。用该检测条检测了 3份兔血清、16份猪血清、2 6份人血清标本。结论 我们所研制的类鼻疽血清ICA诊断试纸检测不同哺乳动物血清标本的结果与IHA结果与ELISA实验结果一致 ,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并且更简便快速 ,适合基层单位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在类鼻疽疫源地军马感染鼻疽或类鼻痘的鉴别诊断,用马鼻疽抗血清交联于亲和层析柱去除类鼻疽抗原中的共同成份而获得特异抗原,经生化及免疫学鉴别,认为该抗原是糖蛋白,分子量为30.000~40.000,双相扩散和免疫电泳上与马鼻疽菌无交叉,免疫家兔皮内注射出现变态反应。对内蒙鼻疽马和海南类鼻疽马点眼试验,前者无反应,后者出现反应,说明此抗原特异性较强,可以达到鉴别两种菌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收集海南地区确诊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82例,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发现类鼻疽感染病例中,以败血症多见(占41.5%),其次是肺部感染、肝脓肿,还可见肾脓肿、溃疡感染、尿路感染等.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提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败血症、肺部感染和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其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必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类鼻疽病(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seudomallei)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因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本病一般散发,无明显季节性。肺类鼻疽病是类鼻疽最常见临床类型,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急性感染的肺部表现形式,临床表现多样化,常累及肺外器官,易合并败血症,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0.
类鼻疽杆菌感染致脾脓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11年Whit More在缅甸仰光发现了类鼻疽杆菌,其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人群易感性,主要经口、鼻和皮肤黏膜的伤口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一般认为吸入10~100个细菌就足以使人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分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该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急性或暴发性类鼻疽潜伏期为4~5天,慢性类鼻疽3  相似文献   

11.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所致的热带、亚热带人兽共患传染病,国外报道,北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每年的发生率为19.6/100 000和20.0/100 000[1-2].在类鼻疽研究较为全面的泰国,最新文献显示,感染BP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仅次于艾滋病和结核感染,位居第3[3].在国内,海南省是我国类鼻疽最主要的疫源地,目前也是我国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分离率最高的地区[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1例输入性类鼻疽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及溯源分析,为山西省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患者血培养阳性,分离菌株鉴定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采用生化试验及微生物质谱仪进行菌株鉴定,核酸提取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MLST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同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此次分离株经生化试验及微生物质谱仪检测均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MLST型为ST366,全基因测序分析与海南省3个分离株进化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结论 此例类鼻疽病例经分子溯源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海南省输入,提示医疗机构及疾控部门应加强对类鼻疽的认识,提高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P740携带bim A运动基因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样变异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株增加了噬神经性疾病威胁,澳大利亚//Jodie L.Morris,Anne Fane,Derek S.Sarovich,等神经性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引起的严重、可致命的疾病。最近,我们报道了一组来自澳大利亚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临床分离株,这些菌株具有较强毒力,且具有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力。本研究发现,该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分离株携带bim A运动基因鼻疽伯克霍尔德氏  相似文献   

14.
报告4例类鼻疽肺病,并对类鼻疽肺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诊断治疗问题作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5.
<正>类鼻疽伯克氏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类鼻疽的病原微生物,也是一个生物战剂。在东非和西非土壤和动物体内分离出类鼻疽伯克氏菌的报告显示,类鼻疽可能比预想中分布的更广泛。鉴于类鼻疽伯克氏菌已经在热带气候的赤道地区被发现,我们推断此细菌可能存在于加蓬。在2012—2013年期间进行的血清学调查中,我们在一家大型临床转诊中心建立了微生物实验室,并通过进行血培养和检测类鼻疽伯克氏菌及相关物种,对所有发热患者进行筛选;我们还测定了能否从土壤中分离出类鼻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缺口翻译方法标记克隆的特异性鼻疽抗原基因片段,制成基因探针,检测鼻疽菌14株,类鼻疽菌16株,其它细菌13种15株。结果是该探针仅与所有的鼻疽菌发生阳性杂化反应。作者认为,分子水平的基因探针捡测,是鼻疽鉴别诊断的一个新途径,具有灵敏、特异、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雷州半岛地区44例类鼻疽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雷州半岛地区类鼻疽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90年至2005年入院诊疗的有寒战高热的7786例患者进行类鼻疽伯霍尔德菌血培养和其中的1775例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确诊的类鼻疽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病案调查。结果39例细菌培养阳性患者,阳性率为0.501%,22例血清学诊断阳性(其中细菌学阳性17例、阴性5例),阳性率为1.239%,共检出类鼻疽病患者44例,分布湛江、茂名两市11个县(区、市)19个镇44个自然村;临床以外伤或皮肤溃疡或治疗原基础疾病时受凉起病;以寒战、高热、肺炎、败血症以及脏器组织损害和细菌毒素引起的全身反应为主要表现;肺部病变按叶段浸润后形成空洞;发现12种供治疗的敏感药物,死亡25例(56.8%)。结论雷州半岛为类鼻疽病的地方性流行疫区,其临床特征是受损的皮肤黏膜与稻田水接触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病;可造成多器官损害,症状复杂多样化,病死率极高。早期使用敏感的β内酰胺酶药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是类鼻疽病最严重的类型,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国内近年有陆续报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伤口接触到被此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引。2012年11月20日,我院收治1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全身多发性脓肿的患者,经积极治疗76d后患者治愈出院,现就其治疗及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摘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是一种人体机会致病菌,导致的疾病称类鼻疽,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疾病,能感染机体几乎任何器官。类鼻疽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其耐受性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年之久,被美国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随着病原菌的扩散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关于类鼻疽病例报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类鼻疽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海南、广东等地正是类鼻疽感染的重灾区,而国内类鼻疽杆菌的研究还很少,也没有类鼻疽杆菌研究的标准株和基因组学理论基础,获取国际标准菌株资源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鉴于类鼻疽杆菌的特殊性、类鼻疽严峻的流行形势及科研壁垒,加强类鼻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军事价值。本文总结了类鼻疽杆菌(K96243标准株)的全基因组的特点,结合了当今的DNA测序的发展现状,指出开展国内类鼻疽杆菌全基因测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对已确诊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55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发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两端浓染、灰白色菌落形态特征;在海南地区从北至南均有发病,但在全省范围无明显地区特异性,好发于秋季,接触疫水、农民、免疫功能低下、年龄≥50岁为易感因素;临床早期采用亚胺培南或三联药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治疗效果都较满意,但由于治疗费用高,疾病进展又迅速,加上患者经济条件一般较差,最终被迫选择放弃治疗从而导致死亡率高。建议及早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应推出更廉价的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