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盆底肌多点注射治疗产后盆底功能缺陷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已完成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但恢复效果不佳的二胎及以上经阴分娩高龄女性10例,行异体huCMSCs复合PRP盆底肌多点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其静息、缩肛、Valsava三种状态下盆隔裂孔面积、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分布及阴道收缩压变化,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满意度及整体印象改善度(PGI-I)评分。结果:盆隔裂孔面积治疗后静息状态较治疗前显著变小(P0.05),治疗前后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力明显增加;治疗后阴道收缩压力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治疗前后阴道收缩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8、B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4.61±0.42 vs 2.13±0.45,P0.05),PGI-I评分为6.47±0.25。结论:huCMSCs复合PRP盆底肌多点注射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缺陷具有治疗作用,且无免疫原性,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缺陷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2.
IUD对子宫收缩的影响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重点研究妇女正常月经净后七天之内子宫收缩压力和频率,以及频脱器妇女与第一次置器妇女子宫收缩压及其相互间的差别。结果:(1)23例妇女月经净后七天之内子宫收缩压力为2.21~14.14mmHg/次,均值7.66±2.89mmHg/次。10分钟内子宫收缩28~76次,均值4.51±1.14次/分;(2)第一次置器妇女与频脱器妇女其置器前、后子宫收缩压力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3)子宫腔内有器子宫收缩压力比子宫腔内无器时大。两组子宫收缩压力t 检验结果(P<0.05)有显著差异:(4)第一次置(取)器前、后当时子宫收缩压力及频率大小皆有显著差异(P<0.05)。置(取)器后子宫收缩压力比置(取)器前大;(5)频脱组在置器前、后当时子宫收缩压力大小有显著差异(P<0.05),与第一次置器组相同;(6)本法测试子宫收缩压力达37~62mmHg/次时,部分受术者即有明显的下腹痛或痛感较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产后42~60天有产后尿失禁(UI)或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妇女为研究组(102例),其中UI患者66例(UI组),POP患者36例(POP组);另选择同期产后复查的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对UI组、POP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力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组的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率及有腹压增高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研究组肌电图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研究组中UI组的快速收缩值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POP组的持续收缩值明显低于U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PFD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分娩前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等因素有关;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Glazer评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特点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SUI患者128例(SUI组)和同期正常已分娩妇女128例(NC组)。采用Glazer评估两组的表面肌电信号参数,并采用牛津改良版肌力评价表(MOS)主观评估肌力。结果SUI组的MOS评分、Glazer前静息期、Ⅱ类肌、混合肌、Ⅰ类肌、后静息期肌电值均显著低于NC组(P<0.05),Glazer参数与SUI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经阴道分娩组的各期肌电值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MOS有效率达96.88%,Glazer肌电值均显著升高,且经阴道分娩组的肌电值的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Glazer能够评估产后SUI盆底肌功能状况并指导康复治疗,阴道分娩对盆底肌损伤较剖宫产重但治疗后损伤恢复程度优于剖宫产后SU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表面肌电(sEMG)值与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问卷调查所评估的女性性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女性性功能障碍(FSD)患者提供指导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经详细问卷调查和临床相关检查后确诊为FSD的233例患者,并选取性生活满意度高、性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的148例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标准的Glazer盆底sEMG评估方案及设备,测定研究对象的阴道括约肌sEMG值,评估女性性生活质量与盆底表面肌电位值的相关性.结果:(1)前基线阶段,FSD患者的静息波幅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快速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最大收缩波幅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持续收缩及耐久收缩阶段,FSD患者的变异系数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持续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收缩波幅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耐久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收缩波幅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2)前基线阶段静息状态肌肉收缩盆底sEMG平均值及变异系数、持续收缩变异系数、耐受收缩sEMG平均值与性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P<0.05);快速收缩sEMG最大值、持续收缩盆底sEMG平均值及耐受收缩变异系数与性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盆底sEMG值与女性性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简便、客观地反映盆底肌群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集描述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盆底肌电图,探讨SUI盆底肌电图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30例绝经后SUI患者为研究组,另招募30例绝经后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应用Keypoint肌电图分别采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肌肌电图,并比较两组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多相波百分率及募集电位的平均波幅。结果:两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比较:轻度收缩相时研究组患者MUP时限、波幅、多相波百分率分别为8.31±0.80 ms、514.79±29.05μV、16.90±2.64%,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重度收缩相时研究组募集电位平均波幅661.56±34.02μV,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耻骨直肠肌肌电图比较:轻度收缩相时研究组患者MUP时限、波幅、多相波百分率分别为8.47±0.97 ms、498.39±29.98μV、17.38±3.14%,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重度收缩相时研究组募集电位平均波幅600.49±36.12μV,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绝经后SUI患者盆底肌电图较正常绝经后妇女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分娩方式差异分为三组:会阴侧切组(n=41)、顺产组(n=40)和剖宫产组(n=39),对比三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差异。结果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盆底肌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阴道收缩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侧切组、顺产组产妇恢复性生活的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 0.05)。顺产组、剖宫产组产妇会阴水肿率明显低于会阴侧切组(P 0.05)。结论分娩中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前后行盆底电生理评估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因重度子宫脱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于手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盆底电生理评估,评估指标包括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最大肌电位、盆底动态压力、A3反射和盆腹肌肉收缩是否协调;并同时进行盆底POP-Q各位点的测量。结果 35例患者均可完整采集盆底肌电数据,术后3个月与术前盆底电生理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Q各位点测量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手术只能恢复盆底解剖,不能改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特性,即不能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P)的产妇23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康复器锻炼,哑铃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锻炼,对照组80例进行产后一般健康教育。3组均于产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ICIQ-SF)调查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哑铃组,哑铃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治疗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比对照组低,而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和哑铃组SUI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3组S+P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6个月时治疗组S+P的发生率低于哑铃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是提高盆底肌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SUI和P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体重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产科行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8周来院检查盆底功能的200例孕足月初产妇,其中新生儿出生体重3500~<4000g者100例(研究组),2500g~<3500g者1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情况,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测试结果,盆底肌电评估结果及盆底超声结果。结果:研究组的孕前BMI、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撕裂率、会阴侧切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研究组的pb、Aa点、Ba点、C点、D点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产后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SUI发生率(53%、9%、33%),均高于对照组(33%、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电评估结果显示,研究组前静息值、后静息值、快肌收缩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胯回旋运动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诊断为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3 0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给予转胯回旋运动,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Kegel)、两组的疗程均为16周。采用1 h尿垫试验、盆底肌肉电位测定和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肉电位强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尿垫试验漏尿量、ICI-Q-S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6周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转胯回旋运动对压力性尿失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合并症,因孕期心脏负荷增加,孕产妇病死率高。WHO将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和(或)肺动脉收缩压30mmHg或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mmHg作为诊断标准,最常以肺动脉收缩压≥30mmHg作为标准~([1])。根据肺动脉压力,PAH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就诊的20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给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单纯Kegel锻炼盆底肌,3个月后填写尿失禁等级评分表、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盆底肌肉功能Glazer评估测试,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评分降低,有效率、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优于单纯Kegel锻炼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T)以及单纯PFMT对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 087例轻、中度SUI的产妇,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电刺激+PFMT组(504例)和PFMT组(583例)。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秩和检验, 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的客观指标(盆底肌肌力检测和阴道动态压力值检测、1 h尿垫试验)与主观指标[包括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ncontinence impact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IIQ-7)、尿失禁问卷简表(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urinary incontinence short form, ICI-Q-SF)、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简表(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经会阴超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前盆腔的影响。方法:选取产后6~8周门诊查体的单胎初产妇136例,其中阴道分娩组55例、选择性剖宫产组45例及第二产程剖宫产组36例。患者均行问卷调查有无压力性尿失禁(SUI)及会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rest,r)和最大Valsalva状态(v)下有无膀胱膨出、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测量膀胱颈位置(x、y)及其移动度(△x、△y),膀胱尿道后角(α)、尿道倾斜角(β)、尿道旋转角(△β)。结果: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的产后SUI发生率分别为38.2%、41.7%和15.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超声结果示:(1)静息状态下,3组的膀胱膨出、尿道内口漏斗形成、r-x、r-y、r-α、r-β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Valsalva状态下,3组的膀胱膨出、漏斗形成、△y、v-α、v-β、△β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二产程剖宫产组膀胱膨出率及漏斗形成率最高(75.0%、30.6%),剖宫产组最低(26.7%、4.4%)。阴道分娩组与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结构,可用于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前盆腔的影响。选择性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护盆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不同盆底康复训练的干预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盆底生物反馈评估和修改的会阴肌肉测试法,对产后3天、6周初产妇按标准进行调查和评估.将175例产妇,配对分为Kegel训练、盆底生物反馈、阴道锥体训练组和对照组进行训练,每疗程8周,训练前后均进行评估,并评价训练效果.结果:各组产后6用SUI发生率较孕期明显降低(P<0.05);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阴道锥体训练组训练后产后SUI发生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各训练组训练后产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训练组训练后盆底肌电收缩强度和盆底肌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盆底生物反馈组与其他3组比较亦明显增强(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阴道锥体和Kegel训练对产后SUI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孕期妇女盆底肌张力变化及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孕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病情况,测定各孕期妇女盆底肌张力,分析孕期尿失禁发病的相关因素及盆底肌训练的作用,以便寻求更好的预防孕期与产后尿失禁的时机和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4月间常规孕期检查而未进行过盆底肌训练的健康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第1组孕11~周;第2组孕18~周;第3组孕28~37周。调查SUI的发病情况、测量盆底肌张力值,并选取部分孕妇行盆底肌锻炼,定期随访。对各组孕妇的盆底肌张力值和尿失禁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孕妇共374例,三组不同程度SUI的发病率依次为12.8%、24.0%、32.0%,盆底肌张力的活力均值和做功均值随孕周增加而逐渐降低。第1组盆底肌张力的做功值与孕前BMI呈负相关(r=-0.185,P=0.046),孕前进行一般体育锻炼者的盆底肌张力活力值大于不锻炼者(15.35±10.01和12.19±5.59,P=0.033)。第3组有SUI者的产时BMI大于无尿失禁者(20.91±2.97和20.04±1.59,P=0.012)。部分孕妇进行盆底肌锻炼,孕37周随访,锻炼组的尿失禁发病率低于不锻炼组(22.2%和5.6%,P〈0.01);锻炼组的盆底肌张力活力值和做功值大于不锻炼组(P〈0.001,P〈0.05)。结论孕期妇女SUI发病率随孕周增加而逐渐增加,而盆底肌张力值逐渐下降。孕前体育锻炼可以增加盆底组织的弹性和收缩能力。孕前BMI越大盆底肌的支持力和耐力越弱。尿失禁者的产时BMI大于无尿失禁者。盆底肌锻炼者可能对尿失禁发病率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和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孕产妇7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12例、阴道顺产组534例、产钳助产组42例,将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合计后统计尿失禁发生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组孕产妇分娩方式及其与分娩有关的产科因素对产后SUI发生的影响.并使用盆底肌电图检测各组孕产妇盆底肌强度,了解产后SUI发生与盆底肌肉强度的关系.结果 (1)尿失禁发生率:孕期尿失禁总的发生率为15.4%(121/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5.9%(85/534),产钳助产组为11.9%(5/42),剖宫产组为14.6%(31/2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总的发生率为17.1%(135/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9.1%(102/534),产钳助产组为26.2%(11/42),剖宫产组为10.4%(22/212).阴道顺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SUI的影响: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共发生尿失禁113例,未发生尿失禁463例,将尿失禁发生与否两类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和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其对产后SUI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期发生尿失禁是产后SUI的主要影响因素.剖宫产术可使产后SUI发病率降低(P<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孕期发生尿失禁可使产后SUI的发生风险加大.对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与产后SUI发病率升高有关(P均<0.01);而与分娩镇痛、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产后哺乳、产后出血量、分娩孕周、引产与否、孕前体质量等无明显相关(P均>0.05).(3)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剖宫产组孕产妇盆底肌活力值为(19.7±9.9)μv,做功值为(84.5±37.2)μv,峰值为(25.5±12.5)μv,均高于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两组均值为:活力值(14.8±8.4)μv、做功值(78.8±28.2)μv、峰值(19.7±11.8)μ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中尿失禁孕产妇盆底肌放松值[均值为(1.7±1.8)μv]较非尿失禁孕产妇[均值为(3.0±3.9)μv]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失禁孕产妇放松值与活力值(r/a)比值为0.2±0.2,非尿失禁孕产妇r/a比值为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r/a比值为0.2±3.5,虽高于剖宫产组(0.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产妇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是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