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脑梗病人出院后第1周,第3周进行家访指导护理,第2周电话随访,第4周进行门诊随访和问卷调查。对照组出院后进行常规的出院指导,健康教育,第2周电话随访,第4周进行门诊随访和问卷调查。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护理状况。结果:观察组的家庭护理能力较对照组增强。结论:延伸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提高患者的家庭护理能力,有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出院的9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均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n=48)。对照组继续执行药物治疗及出院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社区护理干预,由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随访,给予心理支持、不良行为矫正、肢体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综合指导,随访半年,使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FMA)及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评价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半年后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本组出院时显著提高(P<0.01),干预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采取社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首次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地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同时,进行定期电话随访。两组患者出院后观察6个月。结果:实验组患者复发率、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是促进脑卒中康复的有效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随访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接受责任护士定期电话随访及上门家庭随访.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家庭随访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或改善患者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评分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能力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实施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且显著提升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今后提高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13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全程康复护理组(康复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实施全程连续康复护理而且出院后继续给予康复指导;对照组仅常规护理且出院后仅电话随访.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脑卒中影响量表进行生活质量的测评.结果 住院治疗后康复组日常生活活动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随访SIS比较,除记忆与思维一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他各项比较康复组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减少残疾患者功能活动障碍,提高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延伸护理服务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常规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每周1次电话随访,每月2次上门健康教育,共随访8周。分别于出院后1周与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出院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伸护理服务能够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使患肢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复。  相似文献   

8.
崔琼  袁欢  邓晓敏  刘敏 《西部医学》2018,30(6):926-929
【摘要】 目的 评价脑卒中患者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式康复护理的方法和疗效,为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将203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出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1例)和观察组(102例)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出院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医院家庭一体式护理,即拟定居家康复方案,定期指导、监督、落实训练方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Fugl Meyer 评分和Barthel 指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Fugl 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院家庭一体式护理模式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康复和日常保健知识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发病率。方法将100例冠心病出院患者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出院指导和家庭随访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出院指导。结果观察组出院后1年内再次住院率2%, 对照组12%,两组比较为P=0.05,有差异。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出院进行家庭随访,延续健康教育,能降低患者的再次住院率。  相似文献   

10.
张敏 《河北医学》2012,18(8):1138-1141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作用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ADL评分显著比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致残率,改善并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是促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快速恢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罗小薇 《大家健康》2016,(3):214-21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及预后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以及日常活动能力(BI指数)均较护理前得到改善,两组的改善情况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老年脑梗塞患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的日常活动能力,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出院时仍伴有吞咽障碍患者89例,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及定期复查;干预组实施延伸护理,评价两组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延伸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出院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续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80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出院后采取延续护理,每个月通过上门随访、打电话指导、复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半年后评价2组病人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降低(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在出院后给予延续性康复护理指导可促进病人脑功能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SAS和SDS量表)、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运动功能(FMA量表)。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为社区康复护理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将6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观察组实施家庭-社区-心理全方位社区护理,对照组仅在出院时常规指导,对两组患者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对比。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ADL评分上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有78.8%的患者生活基本自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经济又便利,能最大限度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应得到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出院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出院脑卒中患者,根据出院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出院和复诊时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定期电话随访;采用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自我管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65,P<0.05);组内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33.86,P<0.01),干预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89.59,P<0.01),随着出院时间延长,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6和0.161,P>0.05),出院后2个月、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76和28.54,P<0.01)。结论电话随访简便易行,可强化出院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改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孙向群  刘莉  何俊蓉 《吉林医学》2014,(17):3825-3826
目的:探讨通过延伸护理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出院后患者的康复锻炼效果。方法:将8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仅于住院期间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继续进行护理延伸至术后3个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康复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膝关节功能评定等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延伸护理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出院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从而保证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庭随访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bil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将79例带着残疾出院回家康复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40例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家庭随访给予康复指导干预。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半年、出院后1年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评定两组的ADL。结果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半年、1年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随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及规范的康复知识与技能指导,是帮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增强其ADL、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出院后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以促进其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将16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同时接受行为疗法、定时排尿、心理干预等连续康复护理措施。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等测评2组患者出院4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经3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表总分(143±11)优于对照组(12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早期居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洁 《海南医学》2010,21(18):153-154,148
目的观察早期居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恢复的影响。方法成立康复小组,将5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出院后按一般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出院后进行早期居家康复护理,包括现场居家康复指导、定期家访等措施,并督促家属落实训练计划。结果训练后两组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训练后自主进食、自理生活能力显著增强(P〈0.05,P〈0.01)。结论早期居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