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并发椎管内出血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方法 抽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并发椎管内出血疾病患者28例,回顾其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良好治疗以及护理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 显示其脊髓硬膜外血肿基本消除,患者持续性胸骨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瘫痪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患者护理满意度96.4%.结论 全面、积极、针对性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并发椎管内出血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缓解患者治疗疼痛、促使患者快速康复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血流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疾病[1].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部撕裂样疼痛,常需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若是症状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并发了不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更不易鉴别,甚至可能出现误诊、漏诊,延误病情诊断及治疗.现报道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起病,并并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症状是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或心前区疼痛.然而,近年来无痛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有发生,特殊部位疼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极易误诊,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现介绍以后颈部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对这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根据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之后,有6例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结论:对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减缓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 方法 对我院5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临床表现以胸闷、心前区疼痛、气促、呼吸困难为主,34例可见ST缺血改变,10例可见病理性Q波,有43例cTnI高于正常.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病情危急,临床表现多样,及时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刘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682-68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对5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6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组女性多(P<0.05),发病时无胸痛者多(P<0.05),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P<0.05),预后差.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女性患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通过其典型的临床症状——胸痛尽早确诊。右心室心肌梗死可严重影响急性血流动力学过程,且是低血压或休克的主要原因,其处理原则不同于左心室功能障碍引起的心源性休克。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心室心肌梗死较单纯下壁心肌梗死者预后更差。以头痛和呕吐为表现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罕见,而以头痛和呕吐为表现起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由绍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以严重后枕部疼痛和呕吐为主诉且无任何胸部不适症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罕见患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头痛即刻得到缓解,并进一步详细探讨以头痛和呕吐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唯一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旨在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梁润枝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544-1546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急、诱因多、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是持续性胸部压榨性疼痛伴冷汗,但近年来症状不典型病例呈上升趋势,故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护理得当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年龄高、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以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高,院内死亡率高.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疼痛是生理感觉和心理反应的结合.胸部手术伤口长,术后疼痛剧烈,可导致患者睡眠不足,情绪低落,严重者可影响身体康复.因此,选择一种精确、简单、易行的疼痛评估量表是做好疼痛管理的前提.2008年1月至6月我们应用"长海痛尺"[1]对50例胸部手术后患者进行术后疼痛评估及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7例临床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表现5例为胸憋胸闷,消化道症状和牙痛各4例,3例为咽喉部不适疼痛,1例为头痛、肩背部及上肢疼痛。结论:临床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其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临床各科医师都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出血的救治方法,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2000年1月~2006年7月心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1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出血11例,治愈8例,占72.72%;死亡3例,占27.27%.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应尽早确诊,采取综合的抢救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胸部手术后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并发证。我科自1980年1月~1989年12月共施行胸部手术1325例,并发呼衰而行气管切开维 持呼吸道通畅者19例(1.4%),其中抢救成功11例,死亡6例,有2例长期带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8年7月收治的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心绞痛症状较轻,并缺乏胸部特有的窒息闷塞感,而以气短、胃肠道或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常不典型,因此,对其要提高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后4-12h,各梗死时间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类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未出现死亡或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应重视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重点时段的临床治疗,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李敏惠  葛伟  郝丽阳 《吉林医学》2008,29(16):1377-1377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的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患者无疼痛),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期护理和康复期的护理,是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导致胸部疼痛及其他症状的一大类病症,包含了一组连续进展的病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升高的心肌梗死(NSTEMI)、ST段升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猝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脏、血管急性病症,也是导致患者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务工作者亟需在心肌发生不可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 针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密切的临床病情观察,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结果 30例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27例经过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康复出院;其中3例患者治疗无效临床死亡.结论 对于高血压并发急性心悸梗死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胸部手术后胸膜外置管止痛术方文涛,毛履琰(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胸外科)胸部手术后切口及胸腔引流管引起的疼痛妨碍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影响肺组织的扩张,增加术后胸腔积液和肺部感染。目前常用的止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1]。我们对胸部手术患者进行胸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几乎1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猝死率高,应根据不同情况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