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院前合并心脏骤停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筛选2008年1月—2011年3月接受急诊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共312例,其中入院前合并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脏骤停组)共27例,无合并心脏骤停的患者(无心脏骤停组)285例;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的总病死率、心脏不良事件、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结果:①住院期间,心脏骤停组的总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脏骤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PCI术后1年,心脏骤停组的总病死率、再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无心脏骤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急诊PCI术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STEMI患者近期的预后差于无合并心脏骤停的患者,但PCI术1年后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8)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_A磺酸钠对家兔心脏骤停复苏后的影响。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心脏骤停复苏组、丹参酮Ⅱ_A磺酸钠组,麻醉成功后进行心脏骤停复苏建模,丹参酮Ⅱ_A磺酸钠组立即耳缘静脉注射药物(40 mg/kg),并观察至72 h;心脏骤停复苏组无丹参酮Ⅱ_A磺酸钠干预,也观察至72 h。然后,分别于心脏骤停复苏前、自主循环恢复后12、24、72 h采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肌酐(Cr)、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与心脏骤停复苏组同时间点比较,丹参酮Ⅱ_A磺酸钠组自主循环恢复后12、24、72 h,IL-6、TNF-α、IL-1β、NSE、S-100B、Cr、BUN、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12、24 h CK-MB、cTnI水平显著降低(P0.05),72 h CK-MB、cTnI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参酮Ⅱ_A磺酸钠可改善家兔心脏骤停复苏后炎症反应及脑、心、肝、肾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兔为对象,建立电刺激致心脏骤停模型.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用频率120Hz、波宽2.8ms、电流20mA的方波刺激5s,使心脏骤停.电刺激的同时关掉呼吸机.3min后打开呼吸机维持通气,等待心脏复苏.对不能自行复苏的心脏进行挤压人工复苏.心脏复苏后连续观察120min.并分别于实验前、心脏骤停时和复苏后记录血压、心电图的变化及血中自由基的含量测定.结果:心脏骤停时血压骤降至2.36±0.92kPa,心电图600~700次/min室颤波.复苏后血压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心电图S-T段持续压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刺激致兔心脏骤停模型符合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脏骤停患者超长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诱发心脏骤停且在最初30 min标准化心肺复苏未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95例,在机械通气和规范抢救流程基础上,随机分为人工胸外按压组48例和心肺复苏机组4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出院率2项指标。结果:心肺复苏机组在30~60 min和60~120 min这2个复苏时长内,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存活率均高于人工按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2例患者复苏时长超过120 min,其中1例自主循环恢复,未能出院存活。结论:急诊室内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机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比人工胸外按压有更高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易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笔者测定了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旨在探讨其与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关系并进行病因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随机选择1992年9月~1994年3月发病72小时内就诊AMI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60±21.5岁,诊断采用WHO规定标准。入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期原发性心脏骤停统计以AMI7天为限。1.2 方法:就诊时作首次12导联心电图,连续测量每个导联的3个QT间期,取其均值,除外TV分界不清导联,从不同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不同麻醉方法的剖宫产产妇的麻醉效果。将110例患者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产妇使用0.1%~0.15%的氯胺酮(20~30mg)混合2%的利多卡因(400mg),穿刺点选择T12-L1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产妇使用2%的利多卡因(400mg),穿刺点选择L2-L3行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产妇的肌肉松弛度、NRS评分、镇静深度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0.1%~0.15%的氯胺酮(20~30mg)混合2%的利多卡因(400mg),穿刺点选择T12-L1行硬膜外麻醉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镇静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更好的镇静方案。方法:选择手术麻醉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包括A、B、C三组)、空白组及丙泊酚组,对比5组患者中麻醉前、后5分钟、30分钟、60分钟时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及Ramsay评分。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在麻醉后Ramsay评分高于麻醉前;在麻醉30分钟后B、C及丙泊酚组Ramsay评分结果优于空白组。在麻醉后30分钟,C组患者HR水平低于其他组。结论:对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使用右美托咪定剂量控制在0.2~0.5ug/kg·h能有效保证患者的镇静效果,同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示法分为中药结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穿刺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n=30)和单独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穿刺术治疗组(单独西医组,n=3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胆汁引流量、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0%(27/30)显著高于单独西医组66.7%(20/30)(P0.05),血清ALT、GGT、DB、TB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独西医组(P0.05),胆汁引流量显著多于单独西医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单独西医组(P0.05)。结论:中药结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较单独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联合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在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再次剖宫产术患者按照生产时间分为观察组(n=15)及对照组(n=15),观察组行剖宫产术时使用罗哌卡因麻醉,对照组使用布比卡因麻醉,对比两组患者血压以及心率。结果:给药前后观察组血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药后30min及1h血压低于给药前(P0.05),给药后30min以及1h观察组血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次剖宫产术使用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相当,但罗哌卡因不会对患者血压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电针对CO2气腹的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功能和全身机能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收治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和复合电针麻醉组,每组30例。常规麻醉组施以常规全身麻醉,复合电针麻醉组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于术前30min予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和梁丘,连续波,频率2Hz,电针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于术后对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恶心评分、呕吐评分及精神状态评分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术后复合电针麻醉组的镇静评分(1.19±0.56vs 1.96±0.90)、恶心评分(0.59±0.80vs 1.81±0.88)、呕吐评分(0.48±0.94vs 1.89±0.93)、精神状态评分(0.96±0.73vs1.69±0.75)均低于常规麻醉组(均P0.01)。结论:复合电针麻醉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烦躁及恶心、呕吐,改善术后精神状态,可促进胃功能和全身机能恢复,是调整腹腔镜期间CO2气腹不良反应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肥胖产妇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肥胖临产妇6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30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别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和牵拉反应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术中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老年肺癌患者分别使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探究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进行肺癌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中使用七氟烷麻醉,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分析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肺癌患者手术结束后认知功能方面产生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术后1 d以及术后3 d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的S100β蛋白水平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肺癌患者用七氟烷进行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丙泊酚诱导剂量及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骨科行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静脉注射诱导全身麻醉,电针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30 min,针刺百会、印堂、神庭穴,百会及印堂穴电刺激30 min。记录2组患者最低丙泊酚诱导剂量,以及入手术室后(T0)、意识消失时(T1)及气管插管前(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电针组最低丙泊酚诱导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0时,2组患者MAP及HR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及T2时,电针组患者MAP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0时电针组患者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及T2时,BIS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以降低老年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诱导期丙泊酚的用量,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具有辅助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麻醉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择期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行腰硬联合麻醉,B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C组行全身麻醉,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A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且B、C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具有麻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优点,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对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组(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H组患者麻醉前先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500ml,C组病人麻醉前先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500ml,两组患者均采用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使用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2ml(布比卡因7.5~10mg),硬膜外腔使用2%利多卡因.分别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5min(T1)、10min(T2)、20min(T3)、30min(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H组患者麻醉后心率、血压较平稳,C组病人血压下降明显,心率明显增快,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在麻醉前预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可以明显稳定麻醉诱导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回阳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后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5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肾上腺素组、益气回阳组和中西药合用组,每组10只。复制心脏骤停模型,在自主循环恢复30 min后测定血MDA、SOD。结果模型组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OD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肾上腺素组、益气回阳组治疗后血SOD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D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西药合用组改善程度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益气回阳注射液能减轻心脏骤停后血中MDA的生成,增加SOD活性,对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醉前静注帕瑞昔布钠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寒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子宫全切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前30min分别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P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C组)。观察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寒战的发生率、寒战的严重程度及寒战发生前后体温变化。结果:P组患者寒战发生率为8%,C组为24%,P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醉前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可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后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应用价值及防治麻醉后伤口急性疼痛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行椎板减压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采用韩氏刺激仪经皮肤电极刺激合谷、劳宫、内关、外关,然后接受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中采取间断穴位电刺激(刺激30min,停止30min)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只采用单纯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术前、术中、拔管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拔管及苏醒时间,苏醒后伤口疼痛程度。结果:①观察组病人异氟醚用量为(0.52±0.33)vol%,明显比对照组(1.12±0.18)vol%少(P<0.01)。②观察组术中、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均低于术前(P<0.01),对照组术中血压、心率低于术前(P<0.01);观察组拔管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前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③观察组拔管、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④苏醒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组26例VAS评分<4分,4例VAS评分≥5分;对照组10例VAS评分<4分,20例VAS评分≥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病人苏醒时间,有效防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急性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42例ASA I-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治疗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对照组).结果:麻醉前及手术开始时两组患者B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30min内SBP、DBP与阻滞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下肢手术病人运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是此类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