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 经方半夏泻心汤经数百年临床应用,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笔者应用其治疗慢性泄泻,疗效较好。 一、方剂来源、功用和适应证 本方首见《伤寒论》,原治疗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少阳邪热内陷与气机相结,以致脾胃升降失司,寒热之邪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药仅七味,但药简意深,配伍精当。方中半夏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燥湿,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临床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笔者根据其病机、主证,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亦获得良好的效果,扩大了本方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昧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能泻热而燥湿;干姜、半夏辛能散结,辛开苦降;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共奏散结除痞、泻热补虚、升清降浊、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上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2例于下,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治疗呕吐,其法灵活,用药独特,擅用半夏、姜。主要有温胃暖肝,降逆止呕;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燥湿降逆,化饮止呕;清解少阳,和胃降逆;补虚润燥,和胃降逆;通腑泻热,降逆止呕;健脾化饮,和胃降逆;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饮降逆,舒展气机;温补脾胃,降逆止呕;安中益气,清热降逆;温阳化气,利水止呕等法。  相似文献   

5.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组成。功能和胃止呕,引水下行。是治疗停饮上逆呕吐证的方剂。本方禀秋金收降之性,以能下达降胃安冲之半夏为主药。茯苓利小便,令水下行而痞消,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善理脾胃。生姜味辛性温,其辛散之力,善化痰理气,止呕吐,且能解半夏毒。故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和中温胃之剂。临床实践,本方应用不仅限于“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而擅长于治脾胃虚寒,寒  相似文献   

6.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功能紊乱等疾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痞而设。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七味组成。方中半夏、干姜温里散寒,和胃止呕;芩、连清热泄痞;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和营。合而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对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虚实夹杂所致胃肠功能紊乱等疾患,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周玉和 《中医杂志》2004,45(8):625-62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痞而设.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7味组成.方中半夏、干姜温里散寒,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热泄痞;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和营.合而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对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虚实夹杂所致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本方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类为苦寒药如黄连、黄芩;一类为辛温药如干姜、半夏;一类为益气补中药如人参、甘草、大枣。属于调和剂范畴,原治因小柴胡汤误下形成的痞证。所谓痞证即胃脘痞满、堵塞不适之感。《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方剂计5个,其中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的有3个,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三方在病因病机及适应证方面同中有异,但均以本方为基础而进行化裁。方中以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以清中焦之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是出自《伤寒论》中的名方,主要治疗少阳病误下,中焦之气所伤,升降失调,使气机瘀滞而不疏,而成心下痞,症状为但满而不痛,寒热互结于心下者.文中通过笔者对半夏泻心汤组方的研究,所致之证病因病机的了解,通过对本方的加减划裁和在临床中的应用,体现本方在治疗脾胃疾病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是由张仲景所创、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的经典名方。本文通过对半夏泻心汤的历代医籍记载分析,发现本方除用于治疗痞证等脾胃系疾病外,还广泛应用于治疗暑证、疟疾、消瘅、噎膈、黄疸、霍乱、胃痛、吐蛔等20余种不同脏腑系统疾病。对应用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医案挖掘分析发现其在现代临床较多运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失眠症、冠心病及妇科疾病等临床各科疾病,但其病机总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司”。通过分析,梳理了半夏泻心汤在古今临床应用中的功能主治拓展衍变,明晰本方的病机原义及历史发展,为本方在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过程中的功能主治与临床定位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发掘其临床价值,服务当前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始由半夏、黄连、黄芩、甘草、人参、干姜、大枣组成,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健运脾胃,旺盛气血,补气,清热,和中。该方药简意深,配伍精当,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原治少阳证误下、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郁结中焦等引起的"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今人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胃炎、糖尿病性胃轻瘫、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甘草泻心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甘草、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等中药组成,功能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临床用于治疗痞证及狐惑病,疗效显著。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口腔科疾病亦取得良好效果,现举验案3则。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临证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仲景原为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痞塞,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哕,心下痞”等证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往往疗效颇佳,现举数例为下。  相似文献   

15.
李益华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09-110
半夏泻心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伤寒论》原文154条载:"满而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组成。能和胃降逆,开始除痞。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了痞症,邪在少阳,应以和解。笔者学古师法,以本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痛之症,疗效堪称满意。现择验案4则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辛温散寒,共为臣药;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本方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认为辛开苦降法的应用不拘泥于治疗胃肠病变,通常达变可治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 ,损伤中阳 ,邪陷于里 ,寒热互结于心下 (胃脘 ) ,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痞症。病证表现以痞、呕、利为辨证要点。现临床已将本方广泛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胃肠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之脘腹痞满 (虽呕吐下利但其痞不减的脘腹痞满不适 )等证。方中选用半夏、干姜辛散温阳 ,散结除痞 ,以除其寒 ;黄连、黄芩苦寒降泄 ,以清其热 ,4药相配 ,辛开苦降 ,寒热得除 ,升降得调 ,痞满得消 ,配伍精当 ,易于理解。但方中如何配伍人参、大枣、炙甘草 3味甘温益气 ,易壅滞脾胃之品于治痞方中 ,而舍行气之药 ,似于…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此方是由半夏为主药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既用黄芩、黄莲苦寒泄热;又用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为辛开苦阵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笔者根据30年临床经验用本方加减变化治疗胃肠疾病有效率达90%。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一方自出《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开结散痞、调和肠胃,是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心下痞”“胃脘痛”等消化道疾患的主要方剂之一。现就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作用机制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自1983…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说明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证误下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而出现的痞证。而小柴胡汤本身就存在着脾胃亏虚,误下显然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同理,误吐也容易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实际上《金匮要略》列出了除“痞”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之外,在上则为“呕”,在下则为“肠鸣”,此处肠鸣称下利,而这样的痞满、呕吐、肠鸣、下利则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而气机升降出入在半夏泻心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气机的方向上来看,向上向外,张机(字仲景)用辛药宣发;向下向内,张机用苦药降敛。气机畅,则病邪尽。同时,本方既有黄芩、黄连之泻实,又有人参、炙甘草之补益,进而补则升、泻则降。文章以重用其性,轻用其功,抓住病机,阐述陈雁黎老师活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疮、鹅掌风、阳痿、不寐病医案四则,为临床活用经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