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56例)和阿德福韦治疗组(69例),治疗0、24、48周时检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两组患者达到血清学应答的比例,比较不同基线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后HBV DNA下降值及低于检测值下限比例,分析两组药物复治患者的疗效差异,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安全性.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24周时,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1%和64%(x2=0.457,P>0.05),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患者比例分别为68%和35%(x2=0.78,P<0.05),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阴转率分别为23%和7%(x2=3.89,P<0.05),HBeAg学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8%和7%(x2=2.07,P>0.05).48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100%和94%(x2=0.069,P>0.05),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患者比例分别为84%和49%(x2=0.78,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44%和15%(x2=8.18,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3%和12%(x2=5.12,P<0.05).恩替卡韦复治患者与阿德福韦复制患者相比,48周时HBV DNA达到检测下限的比例分别为79%和34%(x2=7.67,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42%和17%(x2=3.59,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6%和17%(x2=0.15,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学和生物化学疗效均优于阿德福韦,是理想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将60例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中、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TACE 拉米夫定治疗组(30例), 单纯TACE对照组(30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Child-pugh积分及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1年及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9.788, P = 0.002, χ2 = 3.962, P = 0.047), 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7.13±1.30 vs 8.44±1.79, 7.40±1.35 vs 9.09±1.76, 均P<0.05). 治疗组和TACE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36.67%(P<0.05).结论:TACE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HCC患者, 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保护患者肝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0例)和恩替卡韦组(n=40例),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恩替卡韦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2.5%(1/4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7.5%(3/40)(P0.05),但两组患者的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下使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HBeAg阴性ACLF患者165例,其中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72例,应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93例.观察患者生物化学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值、HBV DNA载量和病死率,比较两药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患者疗效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前MELD值>30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6±1.1)1g拷贝/mL和(3.7±1.4)1g拷贝mL(t=0.181,P=0.859);病死率分别为92.0%和91.8%(χ2=0.002,P=0.680).治疗前MELD值为23~30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2±1.1)1g拷贝/mL和(3.2±2.3)1g拷贝/mL(t=0.760,P=0.455);病死率分别为42.9%和54.1%(χ2=0.799,P=0.455).治疗前MELD值<23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1±1.0)1g拷贝/mL和(2.8±1.5)1g拷贝/mL(t=-0.740,P=0.464);病死率分别为3/19和6.3%(x2=1.227,P=0.455).治疗前不同MELD值范围患者的病死率比较,拉米夫定组(χ2=26.967,P=0.000)、恩替卡韦组(x2=41.260,P=0.000)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治疗前的肝功能衰竭程度相似时,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ACLF的短期疗效相当,且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显著影响两药治疗后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3月在南方医院肝肿瘤中心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170例,包括恩替卡韦治疗组114例,对照组(未抗病毒治疗)56例。记录治疗前基线的人口学资料,ALT、AST、TBil、Alb、PLT和Child-Pugh分级,HBeAg和HBV DNA水平,AFP、BCLC分期,以及治疗后4~8周的HBV DNA水平,ALT、AST、TBil、Alb和Child-Pugh分级变化和治疗后长期的生存状况。观察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获益(总生存期)。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治疗前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发现与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期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间差异性。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乙型肝炎再活动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15.79%vs 16.07%,χ2=0.002,P=0.962)。PLT水平在乙型肝炎再活动组与无乙型肝炎再活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3,P=0.02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水平是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0,P=0.015)。恩替卡韦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56.20%、30.30%和13.20%,对照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60.60%、27.20%和16.30%,两组在总体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75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TACE术后HBV复制,从而减少TACE治疗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病毒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7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单独行TACE患者81例对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2年生存率、肝功能Child-Pugh积分及HBV DNA定量的变化。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实验室检查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治疗1、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01),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和59.2%、36.67%(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TACE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的患者,可抑制HBV复制,保护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和24周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转换率,并比较不同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时的血清HBV DNA下降值,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HBV DNA<104拷贝/ml患者的比例.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均具有可比性.治疗12周时,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均为50.0%,ALT复常率分别为52.5%和60.0%(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0%和5.0%(P<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0%和5.0%(P<0.05);在治疗24周时,两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分别为80%和70%,(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77.5%和75.0%(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45.0%和32.5%(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5%和17.5%(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率,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12周时替比夫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思替卡韦组,但24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核苷类似物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自主选择原则,分为基础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包括拉米夫定治疗组、替比夫定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随访24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18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4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时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slow=4.475,P=0.215),但2、3、6、12和18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均低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及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3组抗病毒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仍低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及恩替卡韦组(Breslow 值分别为5.604、5.621、14.70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个月时,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的生存率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组生存率均低于恩替卡韦组,Breslow值分别为4.010、4.30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发现基线3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MELD评分≤29或HBV DNA≥51og10 IU/ml的患者治疗1个月时,基础治疗组与抗病毒治疗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2、3、6、12、18、24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则低于抗病毒治疗组(P<0.05);20%<PTA≤30%患者随访1个月至24个月基础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抗病毒治疗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TA≤20%或MELD≥30%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至24个月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V DNA<5 log10 IU/ml的患者,治疗1、2、3、6、12、18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与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4个月生存率低于抗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reslow=4.055,P=0.044). 结论 核苷类似物能够提高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恩替卡韦更适合患者的长期治疗.早期、中期及HBV DNA阳性的患者均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7例恩替卡韦治疗96周达到HBV DNA<500拷贝/ml且0.227PEIU/ml<HBeAg≤50.000 PEI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接受ETV与PegIFN α-2a联合治疗12周后改为Peg-IFN α-2a单药治疗至48周(试验组),30例继续接受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分别在治疗的24、48周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评估.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ALT、HBsAg、HBeAg水平有可比性.治疗48周,试验组HBeAg阴转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0.7%和37.0%,与对照组的16.7%和1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79和5.11,P值均<0.05).试验组HBsAg清除率和HBV DNA反弹率分别7.4%与11.1%,对照组无HBsAg清除和HBV DNA反弹(x2值分别为2.307 和3.519,P值均>0.05).治疗48周,试验组HBsA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866.0±2580.4)IU/ml对比(4335.8±2650.0) IU/ml,t=5.11,P<0.05]. 结论 恩替卡韦经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Peg-IFNα-2a治疗有助于实现HBeAg血清转换和HBsAg定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检测肝组织内HBV cccDNA、总HBV DNA及血清总HBV DNA,分析干扰素、恩替卡韦治疗对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中选择40例HBe Ag阳性病例,其中24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6例接受干扰素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HBV DNA、生化学及病毒学数据,并收集治疗前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定量检测肝组织内HBV cccDNA、总HBV DNA。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目标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肝组织内HBV cccDNA(log10拷贝/ml)在恩替卡韦组基线为5.08±1.15,治疗后为3.80±0.85;在干扰素组基线为6.84±0.93,治疗后为6.02±1.27,两组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后恩替卡韦组明显低于干扰素组(P=0.004)。肝组织内总HBV DNA(log10拷贝/ml)在恩替卡韦组基线为6.42±0.80,治疗后为4.83±1.08;在干扰素组基线为6.84±0.93,治疗后为6.02±1.27,两组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治疗后恩替卡韦组明显低于干扰素组(P=0.003)。肝组织内HBV cccDNA下降百分率与治疗后HBe Ag有显著相关性(R2=0.183)。恩替卡韦及干扰素对HBV复制指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结论 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和干扰素治疗均能显著降低肝组织内HBV cccDNA含量,恩替卡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恩替卡韦联合愈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雅安市人民医院的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及愈肝颗粒,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疗程均为3月,两组患者给予的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及辅助保肝药物一致,且每1月复查肝功能及凝血功能、HBV DNA含量、肿瘤标志物及上腹部增强CT,进行疗效及主观症状评价。结果:两组各指标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1.35%,差异显著(χ~2=5.54,P=0.19);观察组KPS评分、ALT、AST、Alb、PT、APTT、INR比值、HBV DNA及AFP含量治疗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肝功能、凝血指标、HBV DNA及AFP均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肝功能、凝血功能障碍有所加重(P0.05),HBV DNA治疗前、后明显下降(P0.05),但AFP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愈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并抑制HBV病毒复制,有进一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HBV相关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科住院治疗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57例,分3组,恩替卡韦组52例,拉米夫定组55例,对照组50例。3组患者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分别口服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指标包括:24周生存率,12周HBV DNA转阴率、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住院时间,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患者的24周生存率分别为69.2%(36/52)、72.7%(40/55),高于对照组56%(28/50)(P均0.05)。治疗12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较对照组患者的TBil、ALT、AST均显著下降(P均0.05)、PTA显著升高(P0.05);HBV DNA的转阴率分别为88.5%(46/52)、85.5%(47/55),高于对照组10%(5/50)(P均0.05)。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48.6)d、(79±44.3)d,低于对照组(124.3±58.5)d(P均0.05)。结论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可提高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4周时的疗效。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6例,采用恩替卡韦0.5mg/d,与32例对照组单纯支持对症治疗比较,观察24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的水平。结果:治疗24周时治疗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恩替卡韦能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并能取得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初治的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 w 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初治的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38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 ALT、HBV DNA、HBsAg、HBeAg、肌酐及治疗96 w 时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基线 ALT 水平为(186.6±124.5) U/L,HBV DNA 水平为(7.3±1.1) log10拷贝/毫升,恩替卡韦治疗患者基线 ALT 水平为(190.8±116.8) U/L,HBV DNA水平为(7.5±1.5) log10拷贝/毫升 ml,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在治疗96 w 时,恩替卡韦治疗患者 HBV DNA 阴转率为98.2%,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的60.2%(P<0.05);恩替卡韦组 ALT 复常率为97.1%,与阿德福韦酯组的92.7%相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恩替卡韦组 HBeAg 阴转率28.8%,与阿德福韦酯组的26.2%相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降低患者血清 HBV DNA 载量方面优于阿德福韦酯,但在血清 HBeAg 转阴率、ALT 复常率方面两者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与非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放疗患者HBV定量以及肝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影响因素,并对总体生存时间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8例HBV相关性HCC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肝癌病灶三维适形放疗。根据放疗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ETV组87例和非ETV组41例。放疗结束后每4~8周复查肝功能及HBV DNA定量等,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比较两组间乙型肝炎再活动率、肝脏毒性发生率及生存率差异。结果放疗结束后ETV组仅有1例患者(1.15%),而非ETV组有12例患者(29.27%)出现乙型肝炎再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放疗后共51例患者出现肝脏毒性,其中ETV组26例(29.89%),非ETV组25例(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ETV组与非ETV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27±2.53)个月(95%CI:14.305~24.235)和(11.43±5.29)个月(95%CI:1.059~21.801),两组间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在HBV相关性HCC人群中,放疗前进行ETV抗病毒治疗较非ETV治疗能够更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再活动以及肝脏毒性的出现,然而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恩替卡韦和艾迪注射液对降低乙型肝炎肝癌患者HBV DNA和AFP水平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采取TACE联合恩替卡韦与艾迪注射液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药物和方法进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和血清AFP水平及患者3年内存活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HBV DNA和血清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3年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恩替卡韦与艾迪注射液治疗法能有效降低乙型肝炎肝癌患者HBV DNA和血清AFP水平,能够提高乙型肝炎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肝颗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HCC)的效果及其预后。方法:HBV DNA〉10^3IU/ml的HCC患者126例,均予核苷类似物药抗病毒治疗,并随机分为TACE联合健肝颗粒的治疗组(62例)和TACE治疗的对照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定量、实体瘤体积变化和两年生存率。结果:治疗两年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两年生存率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瘤缩小和HBVDNA定量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肝颗粒联合TACE治疗可改善HCC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恩替卡韦停药后再次使用恩替卡韦复治的疗效。方法选取了自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79例,分为复发组和初治组,复发组患者共42例,均为使用恩替卡韦治疗1年以上,HBV DNA已转阴,因自行停药后,HBV DNA再次转阳的患者。初治组患者共37例,为首次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两组均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4周、第8周和第16周时肝功能、乙肝五项和HBV DNA病毒载量的情况。结果经过恩替卡韦治疗4周,复发组(11.9%)与初治组(43.2%)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P0.01);复发组(59.5%)与初治组(35.1%)患者HBV DNA转阴,两组比较(P0.05)。经过恩替卡韦治疗8周,复发组(40.5%)与初治组(78.45%)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P0.01);复发组(92.9%)与初治组(75.7%)患者HBV DNA转阴,两组比较(P0.05)。经过恩替卡韦治疗16周,复发组(69.0%)与初治组(89.2%)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P0.05);复发组(92.9%)与初治组(75.7%)患者HBV DNA转阴,两组比较(P0.05);复发组(73.8%)与初治组(51.4%)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HBsAg滴度下降50%的患者比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恩替卡韦不规范停药后复发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再次服用恩替卡韦仍然有效且安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0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恩替卡韦组、九味肝泰胶囊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分别服用恩替卡韦、九味肝泰胶囊和恩替卡韦加九味肝泰,疗程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定量、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GSH和SOD明显提高,MDA明显降低,与恩替卡韦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恩替卡韦组和九味肝泰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GF-β1和HBV DNA定量与九味肝泰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有效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九味肝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HBV DNA定量、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较单一用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恩替卡韦0.5 mg/d,口服。对照组仅给予综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48周后的生存率、肝功能变化、PTA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8周生存率分别为71.4%和42.9%,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4.67,P=0.031)。治疗48周后,治疗组的PTA和TBil分别为(73±10)%和(55±13)μmol/L,对照组的PTA和TBil分别为(61±10)%和(89±22)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03、-11.44,P=0.031、0.000)。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80.0%,对照组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27)。结论恩替卡韦可提高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能够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