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乃贵  张振英 《光明中医》2007,22(11):64-65
药引,是祖国医学一种独特的配伍形式,是中药方剂的特殊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被历代医家广为赏用.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的成药项下药引多达10余种;  相似文献   

2.
药引与中成药的配伍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乃贵  张振英 《中成药》1992,14(4):51-51
药引,是祖国医学一种独特的配伍形式,是中药方剂的特殊组成部分。灵活运用药引,不仅可以增强中成药的作用,而且可以扩大中成药的治疗范围,减弱其毒、副作用,故被历代医家广为赏用。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的成药项下药引多达十余种。旧时成药的仿单(说明书)上均有详细的说明。遗憾的是。目前对药引的取用及研究则较为疏略,因此,探讨药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无疑对进一步开拓中成药研究的内容,发掘中成药传统而有效的用药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药引,是祖国医学一种独特的配伍形式,是中药方剂的特殊组成部分。发掘民间草药为药引的用药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增强汤药的疗效:民间药引与中药汤剂通过有机配合,能增强汤剂的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治疗跌打损伤常用复元活血汤,配合泽兰、地鳖虫,能增强祛瘀之力,使损伤的瘀血剔除,恢复正常的肌肉经络功能,再如加用黄酒  相似文献   

4.
李嘉昕  张铁甲  李晶芳  孙瑜  宋丽丽 《中草药》2023,54(9):3004-3011
中药药引在古代医家的医案中多次被提及并加以运用,药引存在于方剂中或在煎煮时另外加入,加入药引之后,疾病治愈所需时间缩短,处方对于人体的作用效果提高。从药引的概念及起源、分类及各自作用、加入药引的原因及规律、现代中医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对于药引的讨论及展望,结合古今文献,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对于中药药引的研究进展,为后续中药药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药引?中医把能起到增强药物疗效和能起到引药归经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叫药引。先说能增强药物疗效的药引,风热感冒、高热、口渴时若以芦根、竹叶作药引,清热退烧的作用更强;风寒感冒,恶风怕冷时,若以生姜、葱白作药引,更有利于发散风寒;外感咳嗽、痰多时,若以鲜枇杷叶作药引,止咳祛痰更快;久咳无痰,口渴咽干,若以鸭梨作药引更有助  相似文献   

6.
药引是中医方剂配伍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方剂的临床疗效、扩大方剂的运用范围、引导药物趋向病所、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顾护中焦脾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涉猎的药引取材范围广泛,包括调品味、粮食类、果蔬类、酒水类、动物类、乳酪蛋类和中药类,以简便廉验为运用特点,药引多与药物共入煎剂,也采用冲服饮用或者辅药制丸的方法。针对不同药物特性、功能主治、炮制方法,并根据病变部位、病情变化和时间变化,药引的选择灵活多变。枣类为药引,多能补虚;盐类为药引,多为入肾;酒类为药引,多为活血祛瘀;姜类为药引,功效各有侧重。该文系统梳理了《临证指南医案》药引运用特色,明确药引的正确应用方法,以期为拓展药引的临床运用范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草药》2019,(23)
药引是中药特殊服法的一大特色,而对常用药引的作用及选择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药引运用不当,将导致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提及药引的中成药制剂为切入点,归纳出常用的中药药引,结合古今文献,从减毒增效、引药入经、矫味矫臭、引药达病的角度剖析常用中药药引的作用,探讨常用药引的应用规律、适应证与用法用量,对如何选择药引及注意事项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聂安政  高梅梅  凡杭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9,50(23):5901-5906
药引是中药特殊服法的一大特色,而对常用药引的作用及选择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药引运用不当,将导致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提及药引的中成药制剂为切入点,归纳出常用的中药药引,结合古今文献,从减毒增效、引药入经、矫味矫臭、引药达病的角度剖析常用中药药引的作用,探讨常用药引的应用规律、适应证与用法用量,对如何选择药引及注意事项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服用中药的一种传统的做法——使用"药引",近些年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药引是发挥药效的关键一步,别看是普通的食物,却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药引的作用,一可补充成药的某些不足,协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二可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引导药物更好地到达病变部位;三可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盐水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常宜用淡盐水送服。一般用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  相似文献   

10.
浅谈药引与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年来 ,我们在辅导执业药师考试的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员将药引与引经药两者混为一谈。而一些书报也认为药引与引经药含义相同 ,如《中医大辞典》谓 :“药引 ,指引经药 ,即方中使药 ,又称引经报使……”。《中药通报》1987年第1期中“中药药引初探”一文谓 :“中药药引即是引经药”。《中国医药报》2 0 0 2年 6月 9日 7版谓 :“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就是使药”。笔者认为把药引称作引经药是不正确的 ,分析如下。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的性质或病情的需要 ,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 ,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所以 ,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1.
基于药引的定义,探讨药引与引经药的关系及区别,并依据药之有性理论及伤科用药特点总结药引在伤科各部位包括头面颈项部、胸腰躯干部、四肢损伤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中医骨伤在各部位损伤中应用内治法配合药引的使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药引 ,是根据患者病情及医者所开处方内药物性质的需要 ,加入药剂中同煎或另制成汤汁送服成药。它是中药学中独特的配伍形式 ,是中药方剂的特殊组成部分。灵活运用药引 ,可增强药效 ,扩大药物治疗范围 ,减轻其毒副作用 ,故被历代医家广为运用。中医治病最讲究的是立方遣药。临床经常会遇到虽选方用药正确 ,祛病却难中鸱鹄 ,此时若于原方中加一二味药作药引 ,则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无怪清代药学家张睿中在《医学阶梯》一书中云 :“汤之有引 ,如舟之有楫”。尤在泾亦曰 :“药无引使 ,则不通病所。”药引的作用主要有 :其一 ,引药入经 ,直达病…  相似文献   

13.
药引的作用     
《亚太传统医药》2006,(3):50-50
<正>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子。中医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来配伍的,药引就是“使”药。引经作用:药引可引导药物对人体的某一部位或脏腑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治疗肾阴亏损的六味地黄丸,常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因为咸味可以引导药物入肾。增强疗效:经引药作药引,可提高主药的疗效。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方中,常以生姜或葱白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归纳总结中药引经药的认识和应用。阐述了中药引经药的历史特征、基本作用和常用药物,以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便于了解不同中药引经药的功效特点和应用范围,有利于中药引经药较为合理地应用于临床,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药引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特色之一,药引的准确应用能够对中药的疗效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医家对药引相当重视,文章通过张恩树主任五十年的临床应用经验,阐述药引在中医外感及内伤杂病中的具体应用,介绍了药引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中医临证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研究《外科正宗》中有关药引的使用,总结了这些药引的应用规律,以期对现代临床中正确使用药引治疗痈疽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彭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8):47-48
中药方剂的药引俗称药引子,临床实践中有的用作主药、辅药,有的为佐使药,犹如“导游”一样,将诸药引向一定的作用方向或作用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药引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起着引药的作用,同时根据每张具体处方药物的组成、药性特点、功能主治,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时间、季节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药引。由于药引自身的功效特点,还可以起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矫除异味、便于服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夏丽 《四川中医》2013,(12):22-23
《滇南本草》是一部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附方中善用药引是其用药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总结书中药引分类、运用特点和规律,以期对临床应用药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归脾丸是当今常用的中成药,常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失眠、心悸、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但剂型固定,临床常常不便加减变化,常选用药引送服,药引具有引药直达病所、增强功效、扩大治疗范围等作用,灵活选用药引送服归脾丸可以弥补中成药不能随证灵活加减变化的不足,且选用药引需遵循归经理论、兼治兼症及灵活使用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基于中药引经理论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新思路提供理论参考。作者调研了中药引经理论沿革、临床应用情况、引经药自身与靶部位的亲和性,以及引经药对其他药物吸收、分布、药效的影响等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提出观点。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揭示中药引经作用与药物的靶向作用有一定相关性。以为通过中药引经理论的应用,可为现代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